西西弗高速

15.实名的标准与破窗的标准,大连工业大学公告事件与列车砸窗事件〡Newsletter

🚘本期导航

好久不见。

七月盛暑,新闻也层出不穷。我们本期newsletter分上下两节,关注两组新闻,它们前后发生,在舆论场产生了不同效应,形成了对照关系。

有的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比如大连工业大学的一则开除某学生学籍的通报,以全名指出该校学生的“不当行为”,后经媒体转载,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私德究竟能否作为惩罚的理由,曝光全名是否是“赛博游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南京某男子与多位男性发生关系,偷拍视频被广泛传播,舆论以“红姐”“红叔”“红爷”的代称冠名,在后续的官方通报中,此人被称呼为“焦某某”。在通报、媒体和舆论惯例中,实名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有的新闻事实比较简单,声量未必大,但依然令人深思。7月2日,K1373次列车脱线,空调停摆,车厢内闷热难耐,一名男子用安全锤砸破车窗。列车靠站后,男子被批评教育。有人认为他是“英雄之举”,有媒体评论他“破窗英雄本身就是悖论”。7月11日,青海西宁曹家堡机场一辆摆渡车上发生了类似的事,车上闷热有旅客晕倒,其他人破窗并打开车门应急阀,随后机场发布情况说明,无人被批评教育。当身处闷热的车厢之中,破窗的标准又是什么?

四则新闻能够展开的面向很多,本期节目选择的角度是“标准”。我们暂且先试图厘清一下这个定义。在深度版节目,我们会继续讨论女性的身体为什么与“国格”联系在一起?当具有性意味的元素出现在新闻中,它一般承载着怎样的作用?

康德将责任区分为合乎责任与出于责任两种:为了某种利益而遵循道德,这是合乎责任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则是出于责任的。虽然从外表来看,出于责任和合乎责任是完全一样的,但两者的内在动机是不同的。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道德合乎责任,但并不一定出于责任。相反,如果没有任何世俗奖惩的刺激仍然愿意遵守道德,或者即便面临着惩罚,仍愿坚守道德,这才是出于责任,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罗翔

02:04 事件一:大连工业大学公告事件

13:32 新闻中实名的标准

25:07 过往高校违法行为是如何发布公告的?

32:35 事件二:南京焦某某事件

35:00 新闻中称谓的性别色彩

42:34 事件三:高温天气下K1373次列车砸窗事件

49:25 什么叫紧急避险?

01:05:00 事件四:青海摆渡车事件

01:10:03 受到短剧思维和流行文化影响的舆论

⛽本期加油站

媒体

《西西弗高速深度版01:由大S去世说开去,论谣言的动力机制》

《破窗不是英雄,“情绪脱轨”更不能没有底线》

《砸窗非“英雄之举”,守“序”方为安》

《理性应对危机,“破窗英雄”本身就是悖论》

《刑法第二十一条,也是可以拍电影的》

《危急时刻可救命!也有人因它惹麻烦|南都新知》

《火车停运乘客破窗,凸显应急能力不足 | 新京报社论》

🚩本期服务区

主播:J、康

制作:Arry

头图:AI

音乐:

I Love You Like An Alcoholic - The Taxpayers

Emma Blowgun's Last Stand - Beulah

She Wore a Paper Dress - General Elektriks

Never Know - Jack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