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1月1日。一百六十四年前的明天,北京紫禁城笼罩在初冬的寒意中。凌晨时分,一队侍卫突然闯入肃顺等顾命大臣的府邸,宣布奉两宫皇太后旨意将其逮捕。这场看似突然的宫廷政变,改变了清朝后期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走向,也将时年26岁的慈禧太后推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这场政变因发生在祺祥年间而被史称祺祥政变,又因政变后改元同治而被称为同治政变。
要理解这场政变的前因后果,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那个秋天。咸丰皇帝带着后妃、皇子及亲信大臣仓皇逃往热河行宫,留下恭亲王奕䜣在北京与联军议和。这次逃亡成为咸丰皇帝生命的最后旅程,也埋下了日后权力斗争的伏笔。
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期间病情日益加重,于1861年8月22日驾崩。临终前,他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5岁的皇太子载淳即位。同时,他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分别赐予皇后钮祜禄氏和皇子生母叶赫那拉氏,规定诏书需同时加盖两印方能生效。这种权力安排本意是要形成内外制衡的局面,却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咸丰皇帝驾崩后,皇太子载淳即位,拟定年号为祺祥。八位顾命大臣以肃顺为首,他们大多是咸丰皇帝在位时重用的大臣,主张强硬对抗外国势力。而留守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判的恭亲王奕䜣,则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形成了与肃顺等人不同的政治理念。
两宫皇太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驾崩后被称为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她们对肃顺等人把持朝政、限制她们接触幼帝的做法日益不满。特别是慈禧太后,作为皇帝生母,她敏锐地察觉到顾命大臣们可能对她们母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政变的导火索是回銮事宜的争论。顾命大臣们主张暂缓返回北京,而两宫太后则坚持尽快回京。在这场争论中,慈禧太后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手腕。她暗中与在京的恭亲王奕䜣取得联系,并通过太监安德海传递消息,秘密策划政变。
1861年11月1日,两宫太后携幼帝提前返回北京,比原定计划早四天抵达。第二天,即11月2日,就在顾命大臣们尚未做好准备之时,政变突然发生。恭亲王奕䜣在北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当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皇帝灵柩缓慢行进在返京途中时,慈禧太后已经在北京掌握了主动权。
政变当天的具体情形充满了戏剧性。凌晨时分,侍卫突然闯入肃顺下榻的客栈,将其从床上逮捕。与此同时,其他顾命大臣也在各自府邸被控制。肃顺被捕时破口大骂,称慈禧太后为"罪魁祸首",但这些反抗都已无济于事。
政变成功后,两宫太后宣布肃顺等三人为"罪大恶极",其余五人则被指为"受其挟制"。肃顺被判处斩立决,载垣、端华被赐自尽,其余五人被革职。在宣布这些处分时,诏书特别强调这些大臣"专擅跋扈"、"违背遗诏",试图为自己树立合法的形象。
政变后,两宫太后宣布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意为两宫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恭亲王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执掌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一政治格局一直持续到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而慈禧太后的实际掌权时间则长达四十七年之久。
祺祥政变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咸丰皇帝在位期间,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朝廷内部在如何应对这些危机上存在严重分歧。肃顺等人代表的是保守势力,他们主张维持传统统治方式;而恭亲王奕䜣等人则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主张与外国势力合作以维护清朝统治。
这场政变对晚清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开启了慈禧太后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慈禧太后通过这次政变展现出的政治手腕和权力欲望,在此后数十年的统治中不断强化。其次,政变后形成的"垂帘听政"制度,成为晚清特殊的政治体制,影响了清朝最后五十年的政治运作。
政变还改变了清朝对外政策的方向。肃顺等人被清除后,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务实派掌握了外交大权,开启了为期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这一时期,清朝开始有限度地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试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来挽救统治危机。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祺祥政变反映了晚清政治中皇权与官僚集团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幼主即位的情况下,最高权力的归属往往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焦点。慈禧太后通过巧妙利用各方矛盾,最终掌握了最高权力,这种权力运作模式成为晚清政治的重要特征。
政变也对清朝的统治基础产生了影响。一方面,慈禧太后上台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员镇压太平天国,暂时稳定了统治;但另一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慈禧一人之手,也导致清朝政治日益僵化,错失了改革自强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祺祥政变的发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统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内部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显得尤为激烈。
政变后,慈禧太后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她一方面保持与恭亲王奕䜣的合作,利用其处理外交和洋务;另一方面又通过扶植其他势力来制衡奕䜣,确保大权不会旁落。这种平衡术成为她长期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从长远来看,祺祥政变开启的慈禧时代,既见证了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也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戊戌变法的夭折。清朝在这位统治者的带领下,既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也错失了多次转型机遇,最终走向灭亡。
这场政变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皇权体制下,女性统治者如何突破制度限制掌握权力?晚清政治中各种势力如何博弈?个人野心与历史进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祺祥政变不仅是慈禧太后个人权力的起点,也是晚清政治走向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清朝权力重心从皇帝向太后的转移,开启了一个女性主导朝政的特殊时期。这段历史既反映了传统政治制度的某些特点,也展现了在危机面前统治集团的反应方式。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应当超越简单的善恶评价,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理解。祺祥政变及其后续发展,既是个人的权力故事,也是制度变迁的缩影,更是大时代下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权力更迭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算计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政变发生前的几个月里,热河行宫内的气氛异常紧张。肃顺等人为了巩固权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两宫太后的行动。他们不仅控制了奏章的传递,还试图干预幼帝的教育。这些举动引起了两宫太后的警觉,特别是慈禧太后,她深知必须采取行动才能保护自己和儿子的地位。
慈禧太后在政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她首先争取到了慈安太后的支持,两宫太后形成统一战线。接着,她通过心腹太监安德海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䜣建立了秘密联系。恭亲王作为咸丰皇帝的弟弟,在朝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且他对肃顺等人的专权早已不满。
政变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极为隐秘。慈禧太后选择在回銮途中发动政变,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肃顺等人护送咸丰灵柩行进缓慢,与两宫太后和幼帝分开行动,这为政变创造了有利条件。恭亲王在北京已经掌握了京畿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做好了接应准备。
政变成功后,新政权的合法性建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两宫太后在诏书中强调,肃顺等人"违背遗诏"、"专权跋扈",而她们的行动是为了"肃清朝纲"、"保护幼主"。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朝臣的认可。为了稳定局势,新政权对肃顺等人采取了严厉惩处,但对其他官员则采取了相对宽大的政策。
祺祥政变后建立的垂帘听政制度,是清朝政治体制的一个创新。两宫太后坐在帘后听政,幼帝坐在前面,实际上决策权掌握在太后手中。这种制度既保持了皇权的威严,又使太后能够实际执掌朝政。在最初的几年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听政,恭亲王奕䜣主持日常政务,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
然而,这种权力平衡并没有持续太久。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后不久即去世,慈禧太后选择光绪皇帝继位,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去世,慈禧太后独揽大权。1884年,她罢黜了恭亲王奕䜣,彻底掌握了朝政。
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看,祺祥政变和慈禧太后的上台,标志着清朝政治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期,清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西方列强的侵略日益加剧,国内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慈禧太后统治下的清朝,进行了一些自强的努力,如洋务运动,
Informações
- Podcast
 - FrequênciaDiário
 - Publicado1 de novembro de 2025 às 12:00 UTC
 - Duração13min
 - ClassificaçãoLiv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