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29日。一百六十三年前的明天,在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一场改变欧洲历史的演讲正在议会下院的议事厅里进行。发言者是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奥托·冯·俾斯麦,他语调沉稳却掷地有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这句话,日后被称为“铁血宣言”,也标志着俾斯麦“铁血政策”的正式推行。
要理解这句“铁与血”为何能震动欧洲,我们必须先回到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大地,看看那时的德国正处在怎样的困局里。
今天的德国是一片统一的国家,但在19世纪中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德意志地区分布着30多个大小邦国,像撒在地图上的碎玉——有奥地利这样的大邦,有巴伐利亚、符腾堡这样的中等邦国,也有像不伦瑞克、萨克森-魏玛这样更小的公国。这些邦国各自有自己的语言(虽然都以德语为基础)、法律、货币和军队,甚至在地图上连边界都不清晰。它们名义上属于“德意志邦联”,但这个邦联更像个松散的俱乐部,没有统一的政府,没有中央税收,甚至连外交政策都无法协调。
当时的德意志有两个最有影响力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疆域横跨中欧,人口和资源都占优;普鲁士则位于德意志北部,以军事立国,军队纪律严明,工业基础也在逐渐发展。长期以来,奥地利凭借传统地位主导着邦联,但普鲁士的野心日益明显——它的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渴望成为德意志的主导者,把这个分裂的地区整合成一个以普鲁士为核心的统一国家。
1861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去世,他的弟弟威廉一世继位。这位新国王性格强硬,一心想推动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扩大军队规模,提升战斗力。但他的计划遇到了议会的阻碍——当时的普鲁士议会由自由派主导,他们反对增加军费,认为国王的权力过大,主张限制君主制,扩大民主。双方在“军事预算案”上争执不下,议会甚至拒绝批准新的军费开支。
就在这个僵局中,威廉一世想起了一个人——奥托·冯·俾斯麦。
俾斯麦出身于普鲁士容克贵族家庭(容克是德意志的庄园主阶级,传统上是军事和土地的掌控者)。他年轻时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但更爱决斗和骑马,性格直率甚至有些粗野。他做过外交官,游历过欧洲各国,对国际局势和各邦国的弱点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德意志必须统一,而统一不能靠空谈,必须靠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和铁腕手段。
1862年9月,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议会与国王的矛盾。他没有像前任那样妥协,而是在9月30日的议会下院会议上,发表了那场著名的演讲。他说:“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
这段话里的“铁”指的是武器、军队和军事力量,“血”则是指战争与牺牲。俾斯麦明确告诉议会:普鲁士要统一德意志,不能指望自由派的议会辩论,必须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果断的行动。
议会对这番言论一片哗然。自由派议员指责俾斯麦“践踏民主”“煽动战争”,但俾斯麦不为所动。他知道,此时的关键是先拿到军费,推进军事改革。他甚至绕过议会,直接向国王申请了一笔“特别预算”,用于扩充军队、改进武器。威廉一世对他的强硬态度完全支持,国王与首相形成了牢固的同盟。
“铁血政策”的核心,是用军事力量作为后盾,通过外交手段逐个击破阻碍统一的邦国,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为此制定了清晰的策略:先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影响力,再击败法国,排除外部干扰。
第一步,是处理丹麦问题。19世纪中叶,丹麦试图吞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这两个地区居民多为德意志人,但由丹麦国王兼任统治者。俾斯麦抓住机会,联合奥地利以“维护德意志民族利益”为名,共同出兵丹麦。1864年,丹军战败,被迫签署《维也纳和约》,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荷尔斯泰因归奥地利。
这场战争看似是普奥合作,实则是俾斯麦的“一石二鸟”之计。他故意让奥地利获得荷尔斯泰因,却在这个地区制造矛盾——普鲁士以“奥地利管理不善”为由,要求接管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当然拒绝。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
1866年,俾斯麦主动挑衅,派军队进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随即联合德意志邦联的其他邦国(大部分是亲奥的中小邦)对普鲁士宣战,史称“普奥战争”(也称“七周战争”)。
普鲁士早有准备:它的军队装备了后装枪(比奥地利的前装枪射速快一倍),铁路网发达,能快速集结兵力;而奥地利及其盟友的军队则分散在各邦,指挥混乱。战争只进行了七周,普鲁士就大获全胜。奥地利被迫签署《布拉格和约》,退出德意志邦联,失去了对德意志事务的主导权。
普奥战争后,俾斯麦整合了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北部邦国,成立了“北德意志邦联”,普鲁士成为这个邦联的核心。但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等邦国仍保持独立,且对普鲁士心存警惕。更麻烦的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崛起,因为这会打破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
俾斯麦决定利用法国的干预,反过来激发德意志南部邦国的民族情绪。他故意泄露与奥地利的和约细节,让法国误以为普鲁士背信弃义;又向法国暗示,若法国保持中立,普鲁士可能在战后给予某些“补偿”。但当法国真的要求“卢森堡和莱茵河左岸地区”作为“补偿”时,俾斯麦却在报纸上公布了法国的无理要求,激起了德意志民众的反法情绪。
1870年,法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向普鲁士宣战,史称“普法战争”。这一次,南部的巴伐利亚等邦国因反法情绪高涨,选择站在普鲁士一边。普鲁士军队势如破竹,仅用两个月就包围了巴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正式成立。
“铁血政策”的成功,让德国在不到十年间完成了统一,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从积极的方面看,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崛起为欧洲工业和军事强国。它整合了各邦的资源,建立了统一的铁路网、关税同盟和教育体系,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柏林从一座区域性城市,变成了能与巴黎、伦敦媲美的欧洲中心。
但从另一方面看,“铁血政策”也强化了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俾斯麦的继任者们延续了他的强硬风格,最终在20世纪初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有人评价:“俾斯麦用铁与血统一了德国,但也把德国变成了一个更善战的民族。”
俾斯麦本人在1890年因与威廉二世矛盾激化而辞职,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就像一个骑在马背上的盲人,只能摸索着前进。如果我停下来,就会被甩下来;如果我跑得太快,可能会摔死。”这句话或许道尽了他在推行“铁血政策”时的压力与无奈。
163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1862年9月30日那个下午,俾斯麦在议会下院的演讲依然振聋发聩。他说的“铁与血”或许听起来残酷,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确实是最现实的统一路径。德意志的分裂持续了近千年,无数人尝试过用议会辩论、经济联合甚至文化认同来推动统一,但最终是俾斯麦的铁腕与军事胜利,才让“德国”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国家。
当然,历史的复杂性在于,俾斯麦的手段也埋下了隐患。他强调强权与战争,忽视了民族和解与制度建设,这使得统一后的德国始终带着军国主义的胎记。但不可否认的是,1862年的“铁血宣言”,是德国统一进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德意志民族复兴的大门。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柏林议会喊出“铁与血”,这句宣言不仅开启了一场改变欧洲的统一战争,更让我们看到:历史的进步有时需要果决的行动,有时也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艰难的平衡。
愿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既看到统一背后的艰辛,也反思强权手段的双重性。毕竟,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于让我们从过去的选择中,思考未来的方向。
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9월 29일 오후 12:00 UTC
- 길이11분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