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混响

1867年10月18日:美国买下阿拉斯加——一场被嘲笑的“冰雪交易”如何改写北美历史​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0月17日。一百五十八年前的明天,在华盛顿特区的一间办公室里,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和俄罗斯驻美公使爱德华·德·斯多克尔男爵签署了一份协议。这份只有几页纸的文件,让美国以720万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手中买下了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斯加。这在当时被很多人骂作“西沃德的蠢行”“用金子换冰块的交易”,但谁能想到,这片被称为“最后的边疆”的土地,会在未来成为美国战略版图上最重要的一环。

要理解这场交易的来龙去脉,得先回到19世纪中叶的世界格局。那时候的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不久,正处于“西进运动”的高潮期。从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开始,美国就不断通过购买、战争或谈判扩张领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片土地陆续被纳入版图。但美国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盯着北方的加拿大和更北的北极圈,想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建立更完整的控制。

而另一边的俄罗斯,此时正为阿拉斯加的问题头疼。俄罗斯对阿拉斯加的殖民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41年,丹麦探险家维他斯·白令受沙皇彼得大帝委托,率领船队探索北太平洋,意外发现了阿拉斯加的海岸线。此后,俄罗斯皮毛商人陆续抵达这里,建立贸易站,捕猎海獭、海豹等动物,获取昂贵的皮毛。到19世纪初,俄罗斯已经在阿拉斯加建立了约20个永久定居点,人口约700人,主要是俄罗斯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

但到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发现自己越来越难守住阿拉斯加。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阿拉斯加的资源主要是皮毛,但随着过度捕猎,海獭数量锐减,皮毛贸易的收入逐年下降。更麻烦的是,阿拉斯加几乎不产粮食,所有补给都得从俄罗斯本土海运,成本极高。其次是政治上的担忧:1853年到1856年,俄罗斯和英法等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元气大伤,而英国作为战胜国,在加拿大的影响力急剧上升。俄罗斯担心,一旦未来和英国再次冲突,英国会以加拿大为跳板,从北方进攻俄罗斯的阿拉斯加殖民地。到时候,俄罗斯不仅要丢掉阿拉斯加,还可能被英国威胁本土。

这时候,俄罗斯想到了一个“甩锅”的办法: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这样一来,既能从这笔交易中获得资金,又能让美国成为自己和英国之间的“缓冲区”——毕竟,英国不太可能为了阿拉斯加和一个刚打赢内战的美国直接开战。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当时对阿拉斯加的未来并不看好,与其留着这块“冰天雪地的负担”,不如换成真金白银。

那么,美国为什么会同意买下阿拉斯加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人物。首先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他急需一场外交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约翰逊因主张赦免南方邦联分子,在国会中很不受欢迎,急需通过扩张领土转移国内矛盾。其次是国务卿威廉·西沃德,这位职业外交家一直对北美大陆的完整有执念,他认为阿拉斯加是美国“天然的一部分”,迟早要纳入版图。还有一个重要推手是俄罗斯驻美公使斯多克尔男爵,他主动向西沃德提出了出售阿拉斯加的想法,并积极促成谈判。

谈判的过程其实很顺利。1867年3月,俄罗斯正式向美国提出出售阿拉斯加,报价最初是1000万美元,后来降到720万美元。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美国一年财政预算的2%左右(1867年美国财政收入约3.8亿美元)。西沃德觉得这个价格很划算——用不到1000万美元,买下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每英亩不到2美分(约合现在的几美元)。但美国国内舆论却炸了锅。

当时的美国报纸把阿拉斯加称为“冰盒”“无用的荒地”,讽刺西沃德“花了美国纳税人的钱,买了一堆冻土和北极熊”。国会议员中也有人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浪费公共资金”“为俄罗斯的失败买单”。甚至有漫画家画了一幅讽刺画:西沃德站在一块巨大的冰块上,手里拿着720万美元的支票,旁边写着“美国的冬季宫殿”。

但西沃德没有动摇。他坚持认为,阿拉斯加的战略价值远超过眼前的经济收益。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现在可能看不到它的价值,但五十年后,美国人会感谢我们今天的决定。”最终,参议院以37票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批准了这笔交易。1867年10月18日,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协议,这一天后来被称为“阿拉斯加日”。

交易完成后,美国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管理这片遥远的土地?阿拉斯加的气候极端寒冷,冬季长达八个月,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最初的几十年里,美国政府对阿拉斯加的管理非常松散,只设立了一个“军事总督”,主要任务是维持治安和征收少量税款。当地的经济仍然以皮毛贸易和小规模渔业为主,人口增长缓慢,到1900年也只有约6万人。

转机出现在20世纪初。1896年,加拿大育空地区的克朗代克发现了黄金,引发了北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淘金热。成千上万的冒险家涌入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寻找黄金。阿拉斯加的苏厄德港、诺姆等地迅速繁荣起来,人口从几千人激增到数万。淘金热不仅带来了财富,还推动了阿拉斯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港口、电报线陆续建成,原本封闭的土地开始与外界连接。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二战期间。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意识到阿拉斯加的战略地位:它是北美大陆最北端的门户,距离苏联的远东地区只有几百公里。如果日本或德国控制了阿拉斯加,就能直接威胁美国本土。于是,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在阿拉斯加修建军事基地,包括艾尔森空军基地和后来的格里利堡反导基地。二战期间,阿拉斯加成为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跳板——1942年,美军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起飞,轰炸了日本北海道的油库和军事设施。

冷战时期,阿拉斯加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这里是监测苏联导弹和飞机的前沿阵地,美国在这里部署了大量雷达站和侦察设备。1959年,阿拉斯加正式成为美国的第49个州,标志着它彻底融入了美国的国家体系。

到了20世纪后期,阿拉斯加的价值又有了新的维度。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铜、锌、金等。1968年,普拉德霍湾油田的发现彻底改变了阿拉斯加的经济——这个油田的储量超过10亿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石油收入不仅让阿拉斯加实现了财政自给,还为全美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如今,阿拉斯加的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15%左右,天然气产量也位居前列。

除了经济和战略价值,阿拉斯加的自然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这里是北美最后一片未被大规模开发的荒野,拥有冰川、苔原、针叶林等多样的生态系统。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阿拉斯加国家利益土地保护法》,划定了超过1亿英亩的保护区,包括16个国家公园和众多野生动物保护区。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如今,阿拉斯加有229个原住民村庄,约15%的人口是阿拉斯加原住民或混血,他们的语言、传统艺术和生活方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1867年美国购买阿拉斯加的交易,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划算的“投资”之一。用720万美元换来的,不仅是一片土地,更是战略纵深、资源宝库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当年嘲笑西沃德的人,大概不会想到,这片“冰天雪地”会在未来成为美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867年10月18日,当西沃德在协议上签字时,他或许已经预见到了阿拉斯加的潜力。这场被误解的交易,最终改写了北美历史的走向。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评价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有些决策在当时看似愚蠢,却可能在百年后显现出非凡的智慧。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一百五十八年前的今天,美国用一笔“冰雪交易”为未来埋下了伏笔。阿拉斯加的故事,不仅是关于土地的买卖,更是关于远见、机遇和时间的礼物。愿我们都能学会用更长远的目光,看待当下的选择。

我们下期再会,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