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混响

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共和国成立——奥匈帝国的落幕与中欧新秩序的诞生​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0月30日。一百零七年前的明天,维也纳霍夫堡皇宫的钟声最后一次为哈布斯堡王朝敲响,奥匈帝国最后一个皇帝卡尔一世签署退位诏书,宣告了这个延续五百多年的多民族帝国的终结。同一天,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宣布成立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标志着中欧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要理解这一历史转折的意义,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欧洲局势。1918年秋,持续四年的世界大战已进入最后阶段。奥匈帝国作为同盟国集团的重要成员,在战争中遭受了沉重打击。前线军队节节败退,后方经济濒临崩溃,粮食短缺引发普遍饥荒,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

奥匈帝国这个二元制君主国由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主体部分组成,统治着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在内的十多个民族。战争期间,帝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压制政策激起了强烈反抗。1918年春夏之交,各地罢工浪潮和民族运动此起彼伏,帝国统治的基础已经动摇。

10月中旬,局势急转直下。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明确支持奥匈帝国境内各民族的自决权利,这给帝国少数民族的独立运动提供了外部支持。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10月29日,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宣布成立新国家;10月30日,匈牙利宣布终止与奥地利的联合。至此,奥匈帝国实际上已经解体。

在这种背景下,10月31日成为决定奥地利命运的关键一天。当天上午,奥地利议会的德语区议员聚集在维也纳下奥地利的议会大厦,宣布成立临时国民议会。下午三点,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宣布成立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这个新国家宣称继承原奥匈帝国中德语区的领土,包括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蒂罗尔、施蒂利亚等地区。

与此同时,在维也纳霍夫堡皇宫,末代皇帝卡尔一世面临艰难抉择。年仅31岁的皇帝在位不到两年,却要承担帝国解体的历史责任。在咨询了内阁成员和皇室顾问后,卡尔一世最终决定放弃参与国家事务,但保留皇帝称号。这一妥协性的退位方式为日后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活动留下了空间,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暴力革命。

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面临着严峻挑战。首先是要确定国家疆域。临时政府主张的德意志奥地利范围包括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德语区,但这些地区已经被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控制。在南部的克恩顿和施蒂利亚地区,与斯洛文尼亚人的领土争议也十分激烈。这些边界问题成为后来巴黎和会上的重要议题。

政治重建同样困难重重。1918年11月12日,临时国民议会正式宣布共和国成立,并通过了临时宪法。社会民主党人卡尔·伦纳出任首任总理,他领导的联合政府需要在内忧外患中稳定局势。战争造成的经济破坏极其严重,维也纳的粮食供应只能维持数周,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

1919年9月10日,奥地利共和国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昂莱与协约国签署了和平条约。条约确认了奥地利的共和国地位,禁止德奥合并,并规定了严格的军备限制。奥地利失去了六成的领土和四成的人口,从一个多民族帝国的主体变成了一个以德语区为主的小国。这种巨大的身份转变需要民众慢慢适应。

战后初期,奥地利政治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社会民主党、基督教社会党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形成三大政治阵营,各自代表不同的建国理念。社会民主党主张建立议会制共和国,基督教社会党倾向于联邦制安排,而泛德意志派则坚持与德国合并的主张。这些分歧导致政局持续动荡。

经济重建是共和国面临的另一大难题。1922年,奥地利遭遇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不得不向国际联盟求助。在联盟监督下实施的财政改革计划帮助稳定了货币,但也使奥地利在经济上依赖外部援助。这一时期,维也纳的公共住房建设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典范。

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深刻变革。随着帝国解体,维也纳从帝国首都转变为共和国首都,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影响力,但仍然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涌现了包括斯蒂芬·茨威格、罗伯特·穆齐尔、阿诺德·勋伯格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名人,他们的创作反映了战后奥地利社会的精神面貌。

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共和国面临新的危机。1933年,议会制政府停止运作,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建立了威权主义政权。1934年内战爆发,社会民主党被镇压。1938年,奥地利最终被纳粹德国吞并,第一共和国时期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重获独立,1955年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第二共和国时期,奥地利成功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发达国家。

回顾1918年10月31日这个历史性的日子,我们可以看到奥地利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奥匈帝国解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中欧民族国家体系形成的重要环节。这个事件改变了中欧地区的政治地图,影响了整个20世纪欧洲的历史进程。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奥地利共和国的历史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它展示了一个多民族帝国如何转型为民族国家,也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奥地利的中立政策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为其他小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维也纳的环城大道,参观宏伟的帝国建筑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从多民族帝国到中立共和国,奥地利的转型之路充满坎坷,但也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这个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身份的重塑和制度的创新是应对历史变革的关键。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下期节目,我们将继续探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故事。再见。

奥匈帝国的解体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1918年10月之前,帝国各地的民族运动就已经开始活跃。在布拉格,捷克民族委员会秘密筹备独立事宜;在萨格勒布,南斯拉夫民族主义者积极活动;在布达佩斯,匈牙利政治家们也在为独立做准备。这些活动都是在维也纳中央政府逐渐失去控制力的背景下进行的。

10月16日,卡尔一世发布诏书,提议将奥地利改组为联邦制国家,但为时已晚。各民族领导人已经不再信任哈布斯堡王朝的改革承诺。10月21日,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成立,开始行使立法职能。这个由德语区议员组成的议会实际上已经成为奥地利的管理机构。

10月31日当天的具体情况值得详细描述。上午九点,议员们聚集在议会大厦。会议气氛紧张,大家都在等待匈牙利方面的消息。当匈牙利宣布独立的正式文件送达时,会场爆发了激烈的讨论。下午的投票过程中,议员们表达了不同的建国理念。有些人希望保持与德国的紧密联系,有些人则主张完全独立。最终,"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的国名体现了当时的妥协态度。

卡尔一世的退位过程也颇具戏剧性。这位年轻皇帝在10月底连续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各方意见。军方代表报告说军队已经无法控制局势,文官政府则建议和平过渡。10月31日晚,卡尔一世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后,连夜离开了霍夫堡皇宫。此后,他先后流亡瑞士、马德拉岛,最终在流亡地去世。

新共和国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1918年11月,维也纳的粮食储备只够维持十天。煤炭短缺导致供暖中断,流感疫情肆虐,社会秩序濒临崩溃。首任总理卡尔·伦纳组建的联合政府需要同时应对多重危机。政府实施了粮食配给制,组织失业者参与公共工程,并与邻国谈判贸易协定,勉强维持了社会运转。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奥地利代表团处境艰难。作为战败国,奥地利的谈判空间十分有限。代表团团长卡尔·伦纳凭借出色的外交技巧,为奥地利争取到相对有利的条款。圣日耳曼条约虽然使奥地利失去了大量领土,但至少保全了共和国的独立地位。

1920年代,奥地利经历了艰难的经济转型。失去帝国市场后,工业企业需要重新寻找销路。1922年的国际贷款帮助稳定了货币,但也使奥地利受制于外部监督。这一时期,维也纳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一,为后来的福利国家模式奠定了基础。

文化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维也纳的咖啡馆仍然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但讨论的话题已经从帝国荣光转向共和国建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这些创新思想都诞生在这个动荡而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1930年代的政治危机有其深层次原因。第一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比例代表制导致政府更迭频繁,左右两翼的极端对立使民主制度难以运作。1933年的宪法危机和1934年的内战,实际上是这些结构性问题的总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