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0月14日。一百年前,也就是1925年的明天,浙江嘉兴车站的火车汽笛突然拉响,奉系军阀张作霖麾下的第十师先头部队坐着铁皮车厢冲进浙江境内。蒸汽机车喷出的白烟里,士兵们扛着步枪、背着弹药箱,踩着晨露往嘉兴城方向奔去。与此同时,浙江督办卢永祥的部队在松江防线架起马克沁机枪,瞄准了苏州方向的来路——江浙一带的百姓还没来得及反应,一场由直系、奉系两大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就这么打响了。这就是近代史上常被提及的“浙奉战争”。
要讲清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得先把时间拨回1925年初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就像一块被反复揉搓的破布——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实际上各路军阀割据一方:直系的吴佩孚控制着河南、湖北,皖系的段祺瑞盘踞安徽、浙江,奉系的张作霖则占着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这些军阀表面尊奉“中央”,私下里都在拼命扩张地盘,江浙一带因为富庶,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先说说浙江。浙江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丝绸、茶叶、瓷器远销全国,上海开埠后更是成了金融和贸易的重要节点。1924年,皖系军阀卢永祥接任浙江督办,他不像其他军阀那样热衷打仗,反而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减免田赋,修筑杭甬铁路,创办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甚至在杭州西湖边建了贫民习艺所,教穷人学手艺。老百姓日子过得安稳,都说“卢督办是个办实事的人”。可树欲静而风不止——隔壁的江苏督办齐燮元是直系将领,一直盯着浙江这块肥肉。齐燮元和张作霖早有勾结,两人商量好:由张作霖出兵支持齐燮元,先拿下浙江,再瓜分地盘。
1925年9月,矛盾开始激化。齐燮元以“卢永祥收纳皖系残部”为由,向卢永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退出浙江。所谓“皖系残部”,其实是指段祺瑞倒台后逃到浙江的一些旧部,人数不过几百人。卢永祥不想打仗,派代表去上海谈判,可齐燮元根本不给机会,直接调集部队向浙江边境移动。这时候,张作霖也兑现承诺,派第十师、第二十师共两万多人从山东南下,进入江苏,准备配合齐燮元夹击浙江。
10月15日清晨,奉系第十师的先头部队在江苏昆山集结完毕,趁着晨雾越过省界,向浙江嘉善发起进攻。守在这里的浙江陆军第三师猝不及防,阵地很快被突破。消息传到杭州,卢永祥在督军府召开紧急会议,他盯着墙上的江浙地图,手指重重敲在嘉兴的位置:“奉系这是要断我们的后路,必须守住嘉兴!”
嘉兴是浙江的北大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卢永祥立刻调派精锐部队增援,双方在嘉兴城外展开拉锯战。奉系军队有飞机支援,炸弹落在嘉兴城内,百姓的房子被炸毁,哭喊声整夜不停;浙江军则依托工事死守,士兵们抱着炸药包往奉系坦克下钻,场面惨烈。
另一边,齐燮元的部队从江苏宜兴进攻浙江长兴,和奉系形成夹击之势。卢永祥腹背受敌,只能收缩防线,把主力集中在杭州附近。但奉系势大,10月20日,第十师攻占嘉兴;10月23日,第二十师推进到杭州北面的拱宸桥。卢永祥见大势已去,10月25日通电下野,带着亲信逃往日本。
浙奉战争从爆发到结束,只用了短短十天。奉系和直系联手,赶走了皖系的卢永祥,控制了浙江。但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浙江百姓流离失所,杭州城里的商铺被抢,农田被战火焚毁;奉系虽然占了浙江,却要分兵驻守,消耗了大量资源;直系的齐燮元也没捞到好处——张作霖根本没打算和他平分地盘,反而派亲信杨宇霆接管了江苏,齐燮元不久也被排挤出局。
要理解浙奉战争,得先说说北洋军阀的“地盘逻辑”。北洋政府成立后,总统、总理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真正掌握权力的是各地军阀。他们像一群分蛋糕的人,谁都想多拿一块,谁都不肯让步。浙江因为经济发达、地理位置关键,成了直系和奉系的“必争之地”。
卢永祥的“保境安民”政策,说到底是想在不惹事的前提下保全浙江。他重用文人,比如请鲁迅到浙江师范学堂任教,支持创办《浙江新潮》杂志,甚至允许学生上街游行。但这些举动在军阀眼里,是“软弱”。齐燮元早就想拿浙江开刀,他给张作霖发电报说:“浙卢不打,终为后患,不如共图之。”张作霖则回复:“奉军助齐,事成后浙归齐,苏归奉。”两人各怀鬼胎,却一拍即合。
战争爆发前,浙江的局势已经很紧张。杭州城里的粮价涨了三倍,老百姓开始囤积粮食;宁波的商人忙着把货物运到上海,生怕战火烧到港口;就连西湖边的游客都少了,茶馆里的话题从“新茶上市”变成了“奉军什么时候打过来”。卢永祥的部下劝他:“不如主动出击,打齐燮元个措手不及。”可卢永祥摇摇头:“打仗要死人的,能不打就不打。”
可他没想到,张作霖的军队来得这么快。第十师是从东北调来的精锐,士兵们穿着新发的棉服,扛着日制步枪,连重机枪都是德国造的。他们从山东南下时,沿途的百姓都躲着走,生怕被当成“浙军探子”。10月15日清晨,当奉军越过省界时,守在嘉善的浙江士兵还在吃早饭——他们以为“最多是小股骚扰”,根本没料到是大规模进攻。
嘉兴城外的战斗打了三天三夜。奉军的飞机每天在天上盘旋,投下的炸弹把稻田炸出一个个大坑;浙江军的迫击炮射程不够,只能靠步枪和手榴弹反击。有个浙江士兵在日记里写:“今天又死了三个兄弟,炸弹炸塌了我们的战壕,泥土里全是血。”奉军的指挥官则发电报给张作霖:“浙军抵抗顽强,需增派援军。”
另一边,齐燮元的部队从宜兴出发,沿着太湖西岸向浙江推进。他们沿途烧杀抢掠,有村民回忆:“奉军和齐军都抢粮食,我家藏在地窖里的红薯被挖走了,连锅都被砸了。”浙江的百姓夹在中间,既要防奉军,又要躲齐军,日子苦不堪言。
10月20日,嘉兴失守。卢永祥坐在督军府的椅子上,望着窗外的西湖,沉默了很久。他知道,杭州也守不住了。第二天,他召集部下开会,说:“我卢永祥不想让浙江再流血,我下野,你们各自寻出路吧。”说完,他收拾了几件换洗衣物,带着副官坐船去了上海,再转道日本。
浙奉战争结束后,浙江成了直系和奉系的“缓冲区”。张作霖派杨宇霆当浙江督办,齐燮元则控制了江苏。但两人的矛盾很快爆发——杨宇霆想把浙江的税收交给奉天,齐燮元坚决不同意,两人在南京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张作霖直接派军队进入江苏,把齐燮元赶下了台。
这场战争对浙江的影响,远不止于换了个督办。杭州的丝绸厂因为战火停工,几千名工人失业;宁波的航运业瘫痪,货船不敢出海;连杭州的中学都停课了,学生们只能在家自学。有个老人后来回忆:“我家住在武林门,战争时房子被炮弹炸了一半,我娘抱着我躲在床底下,三天没吃东西。”
但对中国的历史来说,浙奉战争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北洋军阀混战的一个缩影,暴露了这个政权的分裂和虚弱。军阀们为了地盘和权力,不惜牺牲百姓的生命;所谓的“中央政府”形同虚设,根本无力约束地方势力。但也正是这场战争,让更多人看清了军阀的真面目,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埋下了伏笔。
1926年7月,北伐军从广东出发,一路打到湖南、湖北。吴佩孚的军队被击败,齐燮元、孙传芳等军阀先后倒台。1927年,北伐军进入杭州,浙江终于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但浙奉战争留下的创伤,却用了很久才慢慢愈合:很多被毁的村庄用了十几年才重建,被战火打散的家庭有的至今没团圆,还有些老人提起当年的飞机轰炸,还是会攥紧拳头发抖。
1925年10月15日的那声枪响,不是历史的偶然,是北洋军阀混战必然中的一环。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有多脆弱;也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多少人用鲜血和苦难换来的。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25年的浙奉战争,是一场被遗忘的地方混战,却藏着近代中国最真实的痛。愿我们铭记,每一段被战火灼烧的历史,都是为了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稳,守护脚下的土地。
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Tous les jours
- Publiée12 octobre 2025 à 14:23 UTC
- Durée11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