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0月23日。九十六年前的明天,纽约华尔街的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证券交易大厅的穹顶上,但交易员们的脸却被报价牌的数字映得发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刚开盘半小时就暴跌了11%,到中午时分,跌幅已经扩大到15%。下午三点收盘时,指数最终砸在230点,较前一日暴跌20%,创下华尔街历史上单日最大跌幅纪录。这一天,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但“黑色星期四”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接下来的两周,股市像决堤的洪水般崩塌: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道琼斯指数再跌12%,市值蒸发14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000多亿美元);到11月中旬,指数已从9月的381点跌至198点,腰斩过半。这场股市崩溃不仅终结了美国持续十年的“咆哮二十年代”,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掀起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今天,我们就沿着时间的脉络,从这场危机的前因后果说起,聊聊它如何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又给今天的世界留下了怎样的警示。
要理解这场危机的爆发,必须先回到1920年代的美国。那十年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是美国人记忆中最闪耀的黄金期。工业革命的红利正在释放:福特汽车的流水线让T型车价格从850美元降到260美元,普通工人也能买得起汽车;电力的普及让电灯、冰箱、洗衣机走进城市家庭;收音机成为新的“社交神器”,全国有超过1000万家庭拥有收音机,人们晚上围坐在一起听新闻、音乐和肥皂剧;电影工业崛起,卓别林的无声喜剧风靡全国,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电影之都”。
社会风气也在剧变:女性获得投票权(1920年第19条修正案),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工厂或办公室工作;禁酒令颁布(1920-1933),地下酒吧“speakeasy”成为年轻人的聚会场所;爵士乐从新奥尔良传遍全国,黑人文化首次大规模进入主流视野。
表面上,美国经济一片繁荣:1921年到1929年,工业产值翻了一倍,GDP年均增长4.2%,股市指数从63点飙升至381点,普通工人的工资十年间上涨了20%。但在这片繁华之下,藏着三个致命的隐患。
第一个隐患是“全民炒股”的疯狂。当时美国股市实行“保证金交易”——投资者只需支付10%-20%的本金,就能向券商借钱买股票。比如,你有1000美元,可以买1万美元的股票。如果股价涨10%,你赚1000美元,收益率100%;但如果跌10%,你的本金就全亏光,还倒欠券商钱。这种高杠杆的游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所有人:银行职员、教师、家庭主妇,甚至擦鞋匠都借钱炒股。当时的《纽约客》杂志调侃:“连街角卖热狗的小贩都在讨论‘止损线’,家庭主妇把给孩子买新衣服的钱投入股市,期望一夜暴富。”
第二个隐患是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长期低迷。一战后,欧洲农业复苏,美国农产品出口锐减,农民收入暴跌。1929年,美国农民的平均年收入只有城市工人的1/3,大量农场因还不起贷款被银行收回,农民被迫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找工作。此外,贫富差距悬殊到令人咋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全国40%的财富,而底层50%的家庭收入加起来还不到全国总收入的15%。消费需求跟不上生产扩张,工厂的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洗衣机、汽车和钢材,经济链条越绷越紧。
第三个隐患是信贷扩张的无序。为了刺激消费,银行向普通人发放大量“分期付款”贷款——买汽车可以首付10%,剩下分36个月还清;买家电可以“先拿货,后付钱”。到1929年,美国消费者债务总额已达7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0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家庭平均负债500美元。这些债务像定时炸弹,一旦收入下降,就会引发连锁违约。
1929年夏末,股市已经出现裂痕。9月,道琼斯指数从381点开始小幅下跌,但多数人没当回事——毕竟过去十年里,每次下跌都会反弹。10月19日,星期三,股市突然暴跌6%,道琼斯指数收于320点。交易大厅里开始出现骚动,有人喊“抛售”,有人打电话催促券商追加保证金。
10月24日,星期四,灾难正式降临。
清晨9点半,华尔街的钟声响起,交易大厅挤满了人。前半小时,股市还算平稳,道琼斯指数在300点附近波动。但到了10点,几家大型信托公司突然开始抛售股票——这些公司持有大量散户的股票,原本想稳住市场,结果反而触发了恐慌。
“卖!快卖!”交易员们的喊叫声盖过了报价牌的滴答声。经纪人挤在柜台前,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有人对着话筒尖叫:“客户要追加保证金,不然强制平仓!”有人攥着亏损的单据,额头渗出冷汗。报价牌上的数字疯狂跳动:美国钢铁从262美元跌到200美元,通用汽车从180美元跌到130美元,连最稳定的公用事业股都在往下掉。
中午12点,道琼斯指数已跌去11%,跌至26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走上讲台,试图安抚市场:“各位先生女士,市场只是暂时调整,基本面依然健康。”但没人听他的——散户开始疯狂抛售,连平时最保守的银行家都加入了卖单。
下午1点半,股市暂停交易15分钟。重新开盘后,抛售潮更猛了。到下午3点收盘,道琼斯指数暴跌至230点,跌幅20%,市值蒸发140亿美元。交易大厅里一片狼藉:有人瘫坐在椅子上,有人撕毁报价单,有人抱着头哭泣。一位目击者回忆:“空气里弥漫着绝望的味道,像有人把整个华尔街的信心都碾碎了。”
“黑色星期四”只是开始。10月29日,星期二,股市再次暴跌12%,道琼斯指数收于198点。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二”。交易大厅的混乱更甚:报价牌的纸带被扯断,经纪人互相推搡,警察不得不进场维持秩序。一位银行家在日记里写道:“我看到一个年轻人跪在地上,手里攥着破产的通知书,哭着喊他母亲的救命钱全没了。”
股市崩溃像一颗火星,点燃了美国经济的大火。
首先是银行倒闭潮。由于大量贷款给炒股者,银行的坏账激增。1930年,有600多家银行倒闭;1931年,倒闭数量翻倍;到1933年,超过9000家银行(占总数1/3)破产,储户毕生积蓄化为乌有。当时的美国,几乎每个小镇都有银行倒闭的消息,老百姓不敢把钱存进任何银行,宁愿把现金藏在床垫下。
其次是企业倒闭和失业。工厂因融资困难无法维持,纷纷裁员。1929年,美国失业率是3%;1930年,升至8%;1931年,15%;1933年,达到25%——每四个劳动力中就有一个失业。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停产,芝加哥的钢铁厂关门,纽约的服装厂裁员。失业者排着长队在救济站领面包,有人为了一个工作岗位,愿意接受“日薪1美元”的条件。
最惨的是农民。农产品价格暴跌:小麦价格从1929年的每蒲式耳1.15美元跌至1932年的0.3美元,棉花从每磅0.2美元跌至0.05美元。农民卖掉一年的收成,还不够付银行贷款利息。中西部的大平原上,许多农民被迫放弃农场,开着破卡车带着家人流浪,寻找工作机会。有人回忆:“我们把牛奶倒进河里,因为运到城里卖的钱还不够付运费;我们把小麦烧了取暖,因为太便宜了,卖了也不够吃饭。”
这场危机很快蔓延到全球。美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它的衰退导致欧洲国家的外债无法偿还。德国原本靠美国贷款重建经济,美国断贷后,德国工业产值暴跌40%,失业率高达30%。失业的德国人走上街头抗议,纳粹党趁机崛起,承诺“解决失业,恢复荣耀”。日本则通过扩军备战转移矛盾,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走上侵略道路。
大萧条持续了整整十年,直到二战爆发才逐渐结束。它夺走了无数人的生计,摧毁了无数个家庭,也让人们对“自由市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面对大萧条,美国政府的应对经历了从“放任”到“干预”的痛苦转变。
1929-1933年,胡佛总统坚持“自由市场”理念,认为市场会自我修复,拒绝大规模救助。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只拨款少量资金用于公共工程,杯水车薪。民众的不满日益加剧——1932年,约2万退伍军人组成“补助金大军”,进军华盛顿要求政府发放承诺的津贴。胡佛下令军队驱散,坦克和催泪瓦斯对准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造成多人伤亡。这一事件彻底摧毁了胡佛的信誉,他在1932年大选中惨败。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推出了史称“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新政的核心是“政府干预经济”,目标是“救济、改革、复苏”。
首先是“救济”: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直接向失业者发放救济金,三年内发放了约5亿美元;建立公共工程署(PWA),修建公路、大坝、学校、医院,创造就业岗位——仅1933-1935年,就雇佣了400万人参与公共工程。
其次是“改革”:整顿银行体系,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保障储户资金安全(至今仍在运行);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禁止银行同
Thông Tin
- Chương trình
- Tần suấtHằng ngày
- Đã xuất bảnlúc 12:00 UTC 23 tháng 10, 2025
- Thời lượng16 phút
- Xếp hạngSạ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