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0月19日。七十七年前的明天,菲律宾中部莱特岛的奥尔莫克湾泛着灰蒙蒙的光。海浪卷着碎珊瑚拍打着沙滩,数千名美军士兵蜷缩在登陆艇里,枪口指向陆地。突然,一阵轰鸣盖过了海浪声——那是美军航母舰队的飞机掠过上空,投下的炸弹在日军阵地上炸开浓烟。紧接着,登陆艇的舱门被拉开,浑身湿透的美军士兵踩着齐腰深的海水冲上沙滩。人群中,一位戴着旧墨镜、穿着卡其布军装的老将军格外显眼。他站在登陆艇的前端,用扩音器对着海滩上的菲律宾民众喊:“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这个人,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一个在菲律宾人民心中刻下“承诺”二字的将军。这一天,他将带领盟军发起菲律宾战役中最关键的一击——莱特岛登陆。这场登陆不仅是为了收复一座岛屿,更是为了撕开日本在东南亚的防线,让被占领的菲律宾重获自由。
要讲清这场登陆的意义,得先把时间拨回1941年的冬天。那时,太平洋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东南亚。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紧接着挥师南下。仅仅五个月后,1942年5月,日军就攻陷了菲律宾的巴丹半岛。当时担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原本计划死守马尼拉湾,但面对日军的绝对优势,他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带领残余部队从科雷希多岛撤离。
撤离那天,麦克阿瑟站在码头上,看着妻子琼和儿子亚瑟登上最后一艘鱼雷艇。他对围过来的菲律宾士兵和百姓说:“我会回来的。菲律宾的自由不会消失。”这句话被随行的记者记录下来,后来登上了全球报纸的头版。对菲律宾人来说,这是一句承诺;对麦克阿瑟来说,这是一个必须兑现的誓言。
接下来的三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逐渐扭转颓势。1942年中途岛战役,美军击沉日本四艘航母,夺回制海权;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盟军在热带雨林里和日军血拼六个月,终于把对手赶下岛;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美军航母舰队重创日本联合舰队,日军飞行员甚至喊出“神风也救不了我们”。此时的日本,像一头受伤的野兽:石油储备只剩战前的1/3,士兵伤亡超过百万,海外殖民地一个接一个丢失。但日本军方仍不甘心,他们制定了“捷一号作战”计划——集中剩余的海军力量,在菲律宾海域拦截盟军登陆部队,哪怕同归于尽也要守住菲律宾。
为什么是菲律宾?因为它是日本的“生命线”。从1941年占领菲律宾开始,日本每年从这里掠夺超过200万吨石油、50万吨橡胶和大量锡矿。这些资源支撑着日本的战争机器:战机需要石油,坦克需要橡胶,工厂需要金属。如果丢了菲律宾,日本的工业将陷入停滞,前线士兵的补给也会断绝。所以,日本必须死守菲律宾。
麦克阿瑟比谁都清楚这一点。1944年夏,他向罗斯福总统提交了“胜利计划”:跳过日军防守坚固的台湾,直接进攻菲律宾中部的莱特岛。莱特岛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海南岛,是菲律宾的“中心枢纽”——北接吕宋岛(马尼拉所在),南连棉兰老岛,控制着菲律宾海的主航道。拿下莱特岛,美军就能以此为跳板,进攻吕宋岛,进而解放整个菲律宾;同时,莱特岛的机场可以供美军轰炸机起飞,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为了这场登陆,盟军准备了整整三个月。美军第6集团军集结了20万兵力、1000多辆M4谢尔曼坦克、2000架飞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派来四艘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护航;情报部门通过破译日军密码,摸清了莱特岛的防御部署——日军第35集团军司令铃木宗作指挥约1.6万守军,主要分布在莱特岛北部和中部,滩头埋了地雷,修了碉堡,但因为之前海战损失惨重,日军没有足够的舰艇和飞机增援。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的抵抗组织早已行动起来。在日军占领期间,菲律宾共产党领导的“虎克军”、民间的“抗日人民军”在山区建立了根据地,不断袭击日军的补给线。麦克阿瑟曾秘密派人与这些抵抗组织联系,承诺“登陆时里应外合”。所以,当美军登陆艇靠近海滩时,莱特岛的丛林里,数千名菲律宾游击队员已经做好了接应准备。
10月20日凌晨4点,莱特岛以东100公里的海面上,美军登陆舰队排成纵队,像一条钢铁巨龙。6点30分,第一波登陆艇划破晨雾,向奥尔莫克湾的滩头冲去。出乎意料的是,日军的前沿阵地几乎没有抵抗——前一晚,美军航母舰队的B-25轰炸机群已经对滩头进行了三轮轰炸,日军的岸防炮被炸哑,碉堡被夷为平地。不到两个小时,美军就占领了三个主要滩头,士兵们踩着日军的工事残骸,向内陆推进。
上午10点,麦克阿瑟终于踏上莱特岛的土地。他的军靴沾着泥,墨镜上蒙了层水雾,却依然站得笔直。他走到聚集的菲律宾民众面前,掏出扩音器,声音因为激动有些沙哑:“菲律宾人民,我们回来了!我和你们一起,要把侵略者赶出去!”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人举着褪色的菲律宾国旗,有人哭着跑过来拥抱美军士兵。一位白发老人挤到前面,拉着麦克阿瑟的手说:“我等这一天等了三年。”
同一天下午,菲律宾流亡政府总统塞尔吉奥·奥斯梅纳在美军护卫下,从澳大利亚飞抵莱特岛。这位从1942年起就在海外领导抵抗运动的老人,站在麦克阿瑟身边,对着麦克风宣布:“今天,菲律宾联邦政府正式恢复。我们将和盟军一起,重建家园。”现场的人群再次沸腾,有人喊着“自由万岁”,有人唱起了菲律宾国歌《最爱之地》。
但战斗远未结束。日军很快从混乱中反应过来。10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倾巢而出,分成四支编队扑向莱特湾:中央舰队由粟田健男中将指挥,带着“大和”号、“武藏”号等五艘战列舰、十艘巡洋舰,试图从圣贝纳迪诺海峡冲进莱特湾,攻击美军登陆部队;北方舰队由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带着四艘航母作为诱饵,吸引美军航母舰队北上;南方舰队由志摩清英中将指挥,带着两艘重巡洋舰从南路包抄。这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双方投入了超过300艘战舰、2000架飞机。
战役的过程惊心动魄。小泽的诱饵舰队成功吸引了美军主力航母,粟田的中央舰队趁机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但美军早有准备:驱逐舰群发射鱼雷,飞机从航母起飞投下炸弹,“大和”号战列舰被多枚鱼雷击中,舰体倾斜,被迫撤退;志摩的南路舰队也被美军潜艇击沉一艘重巡洋舰。到10月26日海战结束,日军损失了四艘航母、三艘战列舰、六艘重巡洋舰,以及超过300架飞机。日本海军从此失去了远洋作战能力,莱特岛的日军彻底陷入孤立。
回到莱特岛的地面战场,美军的推进势如破竹。10月27日,美军攻占莱特岛首府塔克洛班;11月2日,控制了全岛70%的区域;12月7日,最后一批日军在莱特岛中部的山区投降。这场登陆战,美军以约1500人死亡、4900人受伤的代价,歼灭日军约8000人,俘虏2000人。更重要的是,莱特岛的解放,让菲律宾的抵抗组织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配合美军,切断日军的补给线,袭击撤退的日军残部。
接下来的半年,麦克阿瑟率领盟军继续向北推进。1945年1月9日,美军在吕宋岛仁牙因湾登陆;2月3日,攻入马尼拉;3月,解放棉兰老岛。到1945年7月,菲律宾全境基本被收复。莱特岛登陆,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菲律宾的解放之门。
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莱特岛的奥尔莫克湾边,看着平静的海浪,依然能想象七十七年前那个清晨的场景:登陆艇冲滩的轰鸣,士兵们的呐喊,菲律宾民众的欢呼。这场登陆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个承诺的兑现——麦克阿瑟兑现了他“我回来了”的誓言,菲律宾人民兑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莱特岛登陆的意义,远超一场战役本身。它摧毁了日本海军的最后力量,切断了日本的资源补给线,让日本陷入“本土决战”的绝境;它让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提前到来;它更让全世界看到: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正如麦克阿瑟在战后回忆录里写的:“莱特岛登陆是我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天。我们不仅收复了一片土地,更收复了一个民族的尊严。”那些在浅滩上冲锋的士兵,那些在丛林里战斗的游击队员,那些在后方传递情报的平民,共同用鲜血和勇气,书写了这段历史。
1944年10月20日,莱特岛的海浪见证了承诺的兑现,也见证了自由的曙光。今天,当我们谈论二战,谈论太平洋战场,我们不该忘记这场登陆,不该忘记那些为了自由而战的人。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七十七年前的今天,一场登陆改写了菲律宾的命运,也加速了二战的结束。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时间线,它是无数人的热血与信念,是承诺与坚守的回响。
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Tous les jours
- Publiée19 octobre 2025 à 12:00 UTC
- Durée12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