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混响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从“回回营”到“塞上江南”的民族自治之路​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0月24日。六十七年前的明天,银川老城区的雪粒子还沾在屋檐上,宁夏各界两千多名代表挤在刚落成的宁夏人民会堂里,暖气裹着激动的温度漫开来。当主持人用带着宁夏腔的普通话宣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时,台下的掌声撞着房梁,有人举着帽子喊,有人抹着眼泪笑——这一天,中国最后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地方诞生了,塞上大地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这件改变宁夏命运的大事。它不是突然发生的“仪式”,而是中国共产党用几十年时间,给回族同胞兑现“当家作主”承诺的结局。要讲清楚这件事,得先从宁夏的回族根脉说起。

早在唐朝,阿拉伯、波斯的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中国,有的就留在了宁夏——那时候叫“灵州”,是中原和西域的交汇点。这些“蕃客”建清真寺、做买卖,慢慢扎下了根。到了元朝,蒙古军队西征带回来大批中亚、西亚的穆斯林,他们和当地汉人、蒙古人通婚,逐渐形成了回族的雏形。明朝时,宁夏已经是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银川的“回回营”、吴忠的“金积堡”,都是回族聚居的村子。

可近代以来,宁夏的回族过得不容易。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回族常被当作“异己”打压;民国时期,宁夏建省,但官僚腐败,回族农民要交重税,连上学、当兵都受限制。我曾采访过一位90岁的回族老人,他说小时候跟着父亲逃荒,一路要饭到陕西,路上碰到国民党兵,因为穿回族服饰就被打了。“那时候哪敢想‘自己管自己’?能活着就不错了。”老人的话里藏着多少无奈。直到新中国成立,情况才变了。1949年宁夏解放,解放军一来就开仓放粮,帮回族农民分土地。更让大伙儿安心的是,毛主席说“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地方的事务,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不是口号,是真的要给回族同胞“当家作主”的权利。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前,宁夏回族同胞对“自己管自己”的渴望就已经越来越强烈。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党中央就开始琢磨宁夏的自治问题了。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但回族同胞要求“单独建区”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家觉得,只有自己管自己,才能更快发展。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消息传到宁夏,村里的喇叭喊了一整天,有人跑到清真寺门口跳“花儿”,有人把家里的铜壶敲得当当响。

接下来是三年筹备。中央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由回族老革命刘格平任主任。筹备组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派了几百个工作人员,背着铺盖卷到宁夏各县市调研。他们到固原的山沟里,跟回族农民一起种洋芋;到吴忠的码头,看回族船工拉纤;到银川的清真寺,和阿訇聊“怎么建自治机关”。有个工作人员跟我说,有次在同心县,一位80岁的老阿訇拉着他的手说:“我活了一辈子,终于能看到回族人自己管地方了,你们要好好写个章程,别让子孙后代再受委屈。”筹备组把这些意见都记下来,写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宪法草案》。里面明确写着:“自治区的权力机关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都由回族和其他民族的代表组成。”还有教育、文化、经济方面的条款——比如要办回族小学,推广回族语言文字,保护清真寺。1958年夏天,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中央派习仲勋副总理来银川验收,他看了筹备组的报告,笑着说:“你们把回族的心思都摸透了,这自治区一定能办好。”

1958年10月25日,银川的雪下得不大,但空气里全是热乎气。宁夏人民会堂门口挂着大红灯笼,门楣上贴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大会”的横幅。早上8点,代表们就从四面八方来了:有农民穿着补丁棉袄,有工人戴着蓝布帽,有阿訇穿着白色礼拜服,还有学生举着小红旗。

9点整,大会开始。刘格平主任宣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台下的掌声像炸雷,有人喊“共产党万岁”,有人哭着喊“我们当家了”。接着,中央代表团团长李维汉讲话,他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回族人民解放的标志!”台下的回族老人抹着眼泪,嘴里念叨“真主保佑,真主保佑”。更让人激动的是,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发来了贺电。贺电里说:“祝宁夏回族自治区繁荣昌盛,祝宁夏各族人民幸福安康!”会堂里的喇叭反复播放贺电内容,有人跟着念,有人把贺电内容抄在笔记本上,说要传给子孙。

成立大会结束后,代表们举着标语上街游行。银川的街道两旁挤满了群众,有人往队伍里扔糖,有人喊“欢迎自治政府”。我爷爷当年是游行队伍里的一员,他后来跟我说:“我举着‘宁夏自治’的牌子,走在大街上,觉得自己像换了个人——以前我是‘被管的百姓’,现在是‘管地方的主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条件有多苦?我查过数据:1958年,宁夏的GDP只有3.2亿元,人均GDP不到150元;粮食产量只有40亿斤,好多地方还吃不饱饭;教育方面,全区只有3所高等学校,回族儿童的入学率不到30%。可自治后的宁夏,像上了发条的钟,开始往前跑。首先是“当家作主”的劲头——回族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比如马玉槐当了自治区副主席,他原来是甘肃的回族干部,熟悉宁夏情况,上任后就推动“引黄灌区”建设。那时候没有挖掘机,就用人力挖渠道,几十万回汉群众一起干,手磨破了包上布接着干。现在,宁夏的引黄灌区是“塞上粮仓”,种出的水稻颗粒饱满,连南方人都来买。

然后是民族文化的保护。自治后,宁夏办了回族小学,课本里有回族历史、回族习俗;建了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让阿訇自己管清真寺;还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歌舞团”,演“花儿”、演“宴席曲”,把回族文化传出去。我曾去看过他们的演出,演员们穿着回族服饰,唱着“贺兰山岩画里的故事”,台下的回族老人拍着手笑,说“这才是咱们的戏”。

最让人骄傲的是“民族团结”。宁夏有回族、汉族、满族、蒙古族等36个民族,自治后,大家像一家人一样。比如吴忠市的“回汉合作社”,回族农民教汉族农民种洋芋,汉族农民帮回族农民搞养殖,一起赚了钱;银川的“民族团结小区”,回汉邻居互相送饺子、送粽子,逢年过节一起办晚会。去年我去宁夏采访,遇到一位汉族大妈,她跟我说:“我家隔壁是回族,他们家的油香做好,总给我送一份,我也给他们送饺子,这日子过得比蜜甜。”

如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经67岁了。它不再是当年的“苦瘠之地”,而是变成了“塞上江南”:银川有了高楼大厦,中卫的沙漠变成了绿洲,吴忠的滩羊卖到了全国,固原的旅游火了——去年宁夏的GDP达到了5069亿元,人均GDP超过了7万元,回族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100%。更珍贵的是,宁夏的民族团结成了全国的典范。连续多年,宁夏没有发生过民族矛盾,各民族一起搞建设、奔小康。我曾问过一位宁夏的年轻回族干部:“你觉得宁夏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以前我们怕‘被歧视’,现在我们敢说‘我是宁夏回族’,因为我们知道,党和政府会保护我们,各民族会尊重我们。”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从来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让回族同胞从“边缘”走到了“中心”,让宁夏从“落后”变成了“进步”。今天,我们纪念1958年10月25日,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记住: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任何一个民族,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就像那位90岁的回族老人说的:“我现在每天早上都去清真寺做礼拜,做完就去公园散步,看到宁夏的变化,我就觉得,当年那些牺牲的烈士,那些熬过来的日子,都值了。”

这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故事——一个关于“当家作主”的故事,一个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一个关于“从贫穷到富裕”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宁夏的回族同胞,是中国共产党,是所有为了民族平等而努力的人。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六十七年前的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平等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权利;民族团结不是约束,是互相成就的力量。我们下期再会,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