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0月6日。一千八百二十九年前的明天,许昌城外的官道被晨雾笼罩,一支由青骓马与木车组成的车队正缓缓驶入城门。最前头的那辆木车帘幕掀开,身着素色冕服的汉献帝刘协探出头来,他望着眼前这座尚未完全修缮的城池——城墙上的夯土还带着新泥,街道两旁的百姓穿着粗布短褐,眼神里混杂着好奇与敬畏。他身后,曹操骑着一匹通身乌黑的战马,腰间佩着倚天剑,目光扫过夹道的人群,嘴角微微扬起。这一天,曹操将汉献帝正式迎入许昌,定都于此。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棋局正式展开,东汉末年的权力天平,开始不可逆转地向曹操一方倾斜。
要理解这场“迎帝入许”的深远意义,我们必须先回到汉献帝刘协的十四年傀儡生涯里。
刘协是汉灵帝的次子,生母王美人在他出生后不久便被何皇后毒杀。按常理,他本不该继承大统——汉灵帝的长子刘辩(汉少帝)早已被立为储君。但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89年。那一年,汉灵帝病逝,大将军何进为诛灭宦官,不顾劝阻召董卓入京。结果何进被宦官反杀,董卓趁机掌控洛阳城,废黜刘辩,改立年仅9岁的刘协为帝。从此,刘协的人生彻底被绑在董卓的战车上。
董卓倒台后,长安城陷入更大的混乱。李傕、郭汜两位凉州军阀率部入京,烧杀抢掠,宫殿被焚,百姓流离。刘协被劫持着逃出长安,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流亡。他先是被李傕、郭汜轮流控制,后又落入张杨、杨奉手中。这些年里,他吃不饱饭,住不安寝。有次随驾的官员实在找不到食物,只能煮些野菜汤端给他,他却强撑着说:“朕不饿,你们分着吃吧。”可谁都知道,这只是帝王的体面——史书记载,当时跟随献帝的公卿大臣,已有三分之一饿死在路上。
195年,李傕、郭汜因争夺权力火并,长安城血流成河。刘协趁乱在董承、杨奉的护送下东逃,目标是东汉旧都洛阳。但杨奉的部将韩暹、杨奉自己却起了异心,半路劫走了献帝的车驾,将他扣押在弘农郡。刘协被困在破庙里,听着外面的喊杀声,对天长叹:“朕何时才能脱离苦海?”直到曹操的使者带着重金和亲笔信赶到。信里写着:“臣闻陛下蒙尘,心急如焚。今率甲士三千,星夜兼程来救,愿护陛下回洛阳,重建宗庙社稷。”
曹操此时已是兖州牧,拥兵数万,在诸侯中算不上最强,但他的野心早已显露。早年间参与讨伐董卓时,他便在乱世中积累了政治资本。他的谋士毛玠曾向他进言:“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意思是,要想成就霸业,必须尊奉天子,用大义名分压制其他诸侯;同时发展农业,储备军粮。曹操对这条建议极为重视——他知道,东汉末年,皇权虽衰,但“天子”二字仍有巨大的号召力。谁控制了皇帝,谁就能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其他诸侯若敢违抗,便是“抗旨”,师出无名;而曹操自己,也能借此名正言顺地征讨异己,扩充势力。
196年,曹操得知汉献帝东逃至洛阳,立刻亲自率军前往。此时的洛阳已被战火摧毁,宫室残破,百官流散,连皇帝的日常用度都难以保障。曹操一到,立刻下令修缮宫殿,从自己的军粮中拨出粮食赈济宫人,又将献帝安置在临时搭建的行宫里。献帝感动得落泪,当场下诏:“曹将军救朕于危难,朕封你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
但曹操的野心不止于此。洛阳虽为东汉旧都,却因战乱凋敝,土地荒芜,难以支撑一个大一统政权的运转。他需要一个更稳固的基地——许昌。
许昌位于豫州颍川郡,北靠黄河,南依淮河,是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更关键的是,这里远离袁绍(冀州)、袁术(淮南)、吕布(徐州)等强敌的直接威胁,安全性更高。曹操早就在此屯田,招募流民耕种,储备了大量粮食和兵力,只待时机成熟,将献帝迁来。
196年八月庚申(农历八月初一),曹操以“洛阳残破,无粮可食”为由,向献帝提出迁都许昌。献帝心里清楚,这是曹操的算计——留在洛阳,只会继续挨饿受冻;跟曹操走,至少能吃饱饭,保留皇帝的名号。可他能拒绝吗?拒绝,便是自寻死路;接受,至少还能苟延残喘。于是,他点头同意。
车队出发那天,洛阳百姓夹道相送,许多人哭着喊:“陛下,何时能回长安?”献帝望着城外的荒草,默不作声。他知道,自己这一去,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抵达许昌后,曹操立刻下令扩建城墙,修缮宫殿,将许昌定为“许都”。他还在许昌附近开辟了大面积屯田区,招募了数万流民耕种,解决了粮食问题。献帝被安置在许都南宫,虽然住在华丽的宫殿里,却失去了所有实权——朝政由曹操的亲信荀彧、程昱等人处理,官员任免也全凭曹操一句话。献帝曾试图过问政事,曹操却笑着推辞:“陛下乃天命所归,臣愿为您分忧。这些琐事,还是交给臣来办吧。”献帝听后,只能沉默。
迁都许昌的第三个月,曹操以皇帝名义下诏,召集天下诸侯来许昌朝见。袁绍收到诏书后勃然大怒,将诏书撕得粉碎,对使者骂道:“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他有什么资格让朕去朝见?”曹操却不生气,反而借此机会名正言顺地讨伐袁绍。他在许昌训练军队,囤积粮草,等待时机。199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战后,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内斗,曹操趁机平定河北。这一切,都始于“挟天子”的政治优势——曹操师出有名,天下诸侯即便不满,也不敢公开支持袁绍。
对吕布的处理更显曹操的手段。吕布占据徐州,反复无常,曾背叛过刘备、袁术。曹操迎献帝后,以皇帝名义封刘备为左将军,命他讨伐吕布。刘备虽实力较弱,但有了“朝廷命官”的身份,拉拢了部分徐州士族。最终,吕布被曹操击败,缢杀于白门楼。曹操在给献帝的奏报中写道:“吕布逆贼,妄图称帝,臣奉陛下之命,已将其诛杀。”献帝只能批阅:“准奏。”
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迁都许昌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名义上仍是皇帝,却如同笼中之鸟。曹操对他的态度还算尊重——给他修建宫殿,配备侍从,甚至允许他祭祀宗庙。但所有军国大事,都与他无关。献帝曾在许昌的御花园里种菜,自嘲说:“朕如今不过是个农夫皇帝。”他的皇后伏氏曾试图联合父亲伏完谋杀曹操,事泄后被赐死。献帝悲痛欲绝,却不敢反抗,只能在奏折上写:“皇后无状,朕亦难辞其咎。”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十二月,曹丕逼迫献帝禅位,东汉灭亡。刘协被降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郡(今河南焦作),靠采药为生。他活到了54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临终前,他对身边人说:“朕这一生,做了三十一年皇帝,却从未真正掌过权。好在最后得了善终,也算幸运。”
曹操迎献帝入许昌,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次经典操作。它让曹操在群雄割据中占据了道德与法理的制高点,得以名正言顺地扩张势力,最终为曹魏代汉奠定了基础。但这场“挟天子”的游戏,也埋下了隐患——曹操始终无法完全摆脱“汉贼”的骂名。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吸引了大量忠于汉室的人才;孙权也以“尊奉汉室”为名,保持与曹操的对立。直到曹丕代汉,这种争议才彻底平息。
对汉献帝而言,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他本是东汉皇室的血脉,却在一生的颠沛流离中,彻底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他的存在,不过是曹操用来压制诸侯的一面旗帜。
但对历史来说,这一事件意义深远。它标志着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加速形成。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学习的经典案例——如何在乱世中,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政治资本。
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许昌的曹丞相府前,看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匾额,不应忘记196年那个秋天的车队。曹操迎献帝入许,不仅是一个人的野心,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它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时代的浪潮裹挟,而真正的强者,总能抓住机遇,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6年的这场“迎帝入许”,是曹操政治生涯的关键一步,也是东汉王朝走向终结的开始。愿我们铭记:历史的进步,从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无数人在时代浪潮中,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与挣扎。
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Tous les jours
- Publiée6 octobre 2025 à 12:00 UTC
- Durée12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