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24日。五十三年前的明天,北京首都机场的跑道上,一架银灰色的波音707客机缓缓降落。舱门打开的瞬间,一位身着深灰色西装、头发花白却腰板挺直的老人走下舷梯,对着等候在舷梯旁的周恩来总理深深鞠躬。他操着一口略带乡音的日语说道:“总理阁下,我是田中角荣,代表日本国民,向中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这一天,距离中日两国正式建交还有4天;这一天,距离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已过去35年;这一天,更拉开了中日两国从“敌对”走向“邦交”的历史序幕。
要理解这场“破冰之旅”的分量,我们必须先回到1972年的世界与中国。
1972年,冷战格局正处于微妙的历史节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泥潭”,每天有超过300名美军士兵丧生,国内反战浪潮高涨;苏联则在北方边境陈兵百万,T-62坦克和米格-21战机时刻威胁着中国东北与西北。这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秘密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达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共识,震动全球。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亲密的盟友,其国内政治与外交正经历着剧烈的震荡。
当时的日本,自1951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后,与美国保持着“主从同盟”关系。这种关系下,日本始终被美国视为“棋子”——既要承担美军基地的沉重负担(驻日美军人数超过5万,占用土地超10万公顷),又要在国际事务中配合美国遏制苏联与中国。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1968年日本GDP跃居全球第二,超过西德),日本国内要求“自主外交”的呼声日益高涨。企业界渴望开拓中国市场,民众厌倦了“为美国打仗”的政策,连年轻一代都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要永远跟着美国?”
更关键的是,中日两国之间长期横亘着两大历史症结:其一,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历史责任问题;其二,是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1979年生效前已实际执行)阻挠中国统一,而日本在台湾问题上长期追随美国的立场,甚至与台湾保持“官方往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坛出现了一位关键人物——田中角荣。
田中角荣,1918年出生于日本新潟县一个贫苦农家。他的父亲是木匠,母亲靠卖味噌汤贴补家用。15岁时,田中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到东京一家印刷厂当学徒。他白天工作,晚上在夜校读书,凭借过人的记忆力与亲和力,逐渐从学徒成长为印刷厂的“小老板”。1947年,29岁的田中当选地方议员,正式踏入政坛。此后,他从地方议会议员一路攀升,1964年出任大藏大臣(财政部长),1972年7月当选日本首相,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出身地方“庶民”的首相。
田中角荣的政治理念是“决断与信义”。他曾对下属说:“政治家要做的事,就是判断时代的潮流,然后果断行动。”在他看来,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仅是顺应国际局势的需要,更是日本“走出战后阴影、实现自主外交”的关键一步。他曾对妻子说:“我这一生,要做一件让子孙后代记住的事——让日本与中国握手。”
1972年7月7日,也就是田中角荣出任首相仅10天后,他在东京的一次演讲中明确提出:“日本要与中国恢复邦交,这是时代的潮流。”这一表态,立刻在日本国内引发震动——支持者认为这是“务实外交”的体现;反对者则指责他“背叛美国”“忘记历史”。
但田中角荣没有退缩。他派自己的心腹、大藏大臣大平正芳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初步接触。大平正芳抵达北京时,特意带了一盒日本产的“抹茶粉”作为礼物。周恩来接过礼物时笑着说:“这是日本的味道,也是友谊的味道。”大平正芳向周恩来转达了田中的口信:“日本政府愿与中国政府协商,解决两国间的问题,实现邦交正常化。”
周恩来的回应是:“中国一贯主张中日友好。只要日本政府能正视历史,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国关系是可以改善的。”
此后,中日双方的秘密谈判紧锣密鼓地展开。谈判的核心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处理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历史责任;二是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关于历史责任,中方明确要求日方“以史为鉴”。田中角荣在谈判中表示:“日本对过去发动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深表歉意。”他还承诺:“日本政府将教育下一代正确认识历史。”为了表达诚意,田中角荣特意指示手下:“在谈判中,要主动提及‘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不要回避。”
关于台湾问题,中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要求日本与台湾“断交”。田中角荣则面临来自美国和国内亲台势力的压力——美国虽支持中日邦交,但希望日本“不要过度刺激台湾”;日本国内的亲台议员则威胁“若与台湾断交,将集体辞职”。
为打破僵局,田中角荣亲自飞赴台湾,与蒋介石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谈。据日本媒体报道,会谈地点在台北的“士林官邸”,蒋介石坐在藤椅上,田中角荣则站着说话。田中对蒋介石说:“时代变了,日本必须与中国大陆建交。但我会尽力维护台湾的合法权益。”蒋介石听后沉默良久,最后说:“你去吧,我明白。”尽管这次会谈并未改变蒋介石的立场,却为后续谈判铺平了道路。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的专机抵达北京。这一天,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上挂着“欢迎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中国”的横幅,广场两侧的华表在阳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两人握手时,田中说:“我终于来到了周恩来先生的故乡。”周恩来笑着回应:“欢迎你,角荣先生。”
接下来的四天里,田中角荣与毛泽东、周恩来进行了三次正式会谈。会谈的氛围既有历史的沉重,也有合作的真诚。
9月25日下午,第一次会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毛泽东穿着灰色的中山装,田中角荣则穿着深灰色西装。毛泽东开场说:“我们打了几十年仗,现在总算要握手了。”田中角荣回应:“过去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错误,我们一定牢记教训。”毛泽东则说:“只要日本政府能正确对待历史,中日两国人民是可以成为朋友的。”
9月26日,第二次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周恩来详细阐述了中国的立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日本与台湾断交,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田中角荣表示:“我理解中国的立场,日本政府将尊重中国的主权。”
9月27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会见田中角荣。书房里摆着文房四宝,墙上挂着齐白石的画作。毛泽东幽默地说:“我这里没什么好东西招待你,只有茶。”田中角荣接过茶杯说:“茶是好东西,能让人清醒。”毛泽东则说:“是啊,清醒才能看清方向。”两人聊起了中国的诗词,田中角荣背诵了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毛泽东听后大笑:“你这个首相,倒很有诗意。”
9月29日上午10点30分,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声明中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决定自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起建立外交关系。”“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签字仪式结束后,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田中角荣一行。宴会厅里摆着北京烤鸭、西湖醋鱼,还有田中角荣家乡的味噌汤。周恩来举杯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田中角荣则回应:“我愿以我的政治生命,推动日中友好事业的发展。”
田中角荣的访华与中日邦交正常化,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虽表面表示“理解”,但内心对日本“脱离美国控制”感到不安;苏联则对中日接近保持警惕,认为这会削弱自己在亚太的影响力;而东南亚国家则普遍欢迎这一变化,认为这将有助于地区和平。
对日本而言,邦交正常化意味着它终于摆脱了“美国附庸”的身份,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实体参与国际事务。日本企业迅速进入中国市场,中日贸易额从1972年的11亿美元猛增至1973年的20亿美元,此后更持续高速增长。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进入中国,索尼、松下等电子企业也与中方展开合作。
对中国而言,中日邦交正常化打破了外交孤立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中国以“一国两制”的智慧,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台湾问题,为国际社会处理类似争端提供了范例。
但田中角荣的“破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74年,他因卷入“洛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Ежедневно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24 сентября 2025 г. в 12:00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14 мин.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