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11月4日。三十六年前的明天,当南半球的春意正浓,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国会大厦迎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性会议。来自亚太地区12个经济体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们齐聚一堂,共同签署《堪培拉宣言》,正式宣告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这个最初仅被定位为"非正式磋商论坛"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在随后的三十六年里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覆盖全球38%人口、贡献47%贸易总量和60%全球经济产出的重要平台,开启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新纪元。
要深入理解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198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格局。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欧共体正在向欧盟迈进;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在即,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亚太地区,虽然出现了日本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等成功发展范例,却始终缺乏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这种局面与亚太地区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重要机遇。1989年1月,他在访问韩国时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合作论坛的构想。霍克指出,亚太地区需要一个"更加有效、更加开放"的合作机制,以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合作。这一提议迅速得到环太平洋各国的积极响应。日本通产省立即表示支持,美国国务院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参与磋商,东盟各国经过内部协商后也决定集体参与。这种积极的响应反映了亚太各国对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共同期待。
经过近十个月的紧张筹备,首届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最终确定在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会议选址堪培拉新落成的国会大厦颇具象征意义,这座建筑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与澳大利亚本土元素,正如亚太经合组织既要推动经济创新又要尊重各成员差异的宗旨。与会代表包括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加雷斯·埃文斯、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日本外相三塚博等重量级人物,显示了各方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
会议期间的讨论既热烈又务实。各经济体代表在"非正式、协商一致"原则基础上,就合作框架展开深入探讨。埃文斯外长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这个新机制应该成为"建设性对话的平台而非谈判场所",这一基调为后续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三天充分讨论,与会代表最终通过的《堪培拉宣言》明确将"支持亚太地区可持续增长与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同时承诺"推动多边贸易体系"和"减少贸易投资壁垒"。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还创新性地确立了"经济体"而非"国家"的参与模式,这一安排既尊重了各成员的不同情况,又为后续的包容性发展开辟了道路。
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布莱克岛举行的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合作层级提升到元首级别。这次会议通过的《经济展望声明》首次提出建设"亚太共同体"的愿景。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茂物通过的《茂物目标》,创造性地区分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体现了尊重差异、循序渐进的原则。1995年在日本大阪会议通过的《大阪行动议程》,则首次将"便利化"与"自由化"并重,并增加了"经济技术合作"这一新支柱,使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的互动历程颇具代表性。1991年,中国与中国台北、香港以"经济体"身份同时加入,成为组织重要成员。在1993年西雅图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原则。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主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通过《上海共识》,首次将"能力建设"纳入议程。2014年北京会议期间,各成员就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达成重要共识,批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
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亚太经合组织取得了显著实效。通过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相结合的方式,各成员平均关税水平从1989年的16.9%降至2020年的5.3%。在贸易便利化领域,推行的商务旅行卡计划已为超过30万商务人士提供快速通关服务,区域内通关时间平均缩短40%以上。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据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支持处测算,仅在2002-2020年间就为区域企业节约了约120亿美元的成本。
经济技术合作是亚太经合组织另一重要支柱。1996年设立的贸易投资委员会,推动了海关程序协调、标准一致化等领域合作。1998年启动的电子商务指导组,制定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路线图。近年来,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促进创新增长、推动绿色转型等新领域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2020年通过的"2040年太子城愿景",创新性地将"数字经济"和"包容性"作为新发展阶段的核心议题,体现了组织的前瞻性视野。
亚太经合组织的运作模式具有鲜明特色。它坚持非约束性承诺、协商一致、自愿参与原则,创造了独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这种灵活务实的合作模式,既尊重成员多样性,又保证了合作效率。年度领导人会议形成的共同愿景,通过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委员会和工作组层层落实,形成了高效的决策执行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工商咨询理事会等机制确保了私营部门的深度参与,使合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进入新世纪,亚太经合组织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组织推动实现茂物目标,坚决反对保护主义。2010年日本横滨会议确立"亚太自由贸易区"愿景,2014年北京会议启动自贸区联合战略研究。近年来,数字经济、气候变化、供应链韧性等新议题纳入议程,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建立的"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子基金,为成员开展疫苗合作和经济重启提供了重要支持,展现了组织的应急响应能力。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三十六年来,亚太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近五倍,区域内贸易比重超过70%,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这些成就离不开各成员共同努力,也彰显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强大生命力。当前,亚太地区贡献了全球60%的经济总量和50%的贸易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中成员在组织内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体现了更加均衡的发展格局。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和发展,反映了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历史趋势。这个涵盖全球最具活力经济体的组织,通过务实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着"亚太智慧"。其创造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其他区域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当下,亚太经合组织坚持的开放合作精神更显珍贵。
当我们回望1989年11月5日那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不禁要思考区域经济合作的深远意义。亚太经合组织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区域共同繁荣。正如首届会议主席、澳大利亚外长加雷斯·埃文斯所言,这个机制的成功在于"将多样性转化为优势,将差异转化为互补"。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在当今充满挑战的全球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展望未来,亚太经合组织将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创新和包容增长。数字贸易、绿色经济、互联互通等新领域合作将不断深化,为亚太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亚太经合组织坚持的开放合作方向更具现实意义。这个诞生于三十多年前的合作机制,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同一时间,让我们继续探寻历史长河中的智慧闪光。再见。
Informações
- Podcast
- FrequênciaDiário
- Publicado4 de novembro de 2025 às 12:00 UTC
- Duração11min
- ClassificaçãoLiv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