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分享《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了原因论和目的论之间的差别,如果你秉承原因论的话,你很容易将自己今天的烦恼归结为过去的经历,比如你的原生家庭,这样一个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没办法解决烦恼;但是如果你秉承着目的论,你会相信今天存在的“烦恼”,其实是有它的意义的,我们的烦恼能够满足某个更深刻的目标。
其实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因为在当代心理咨询中,我们认为,我们很多人为自己的困难发展出一个烦恼,其实是某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保护我们内心中更脆弱的一部分,让我们不会遇到更大的烦恼。
比如书中讲到了一个“爱脸红的女孩”的例子。
这个女孩的烦恼是,她常感到有些自卑,因为她害怕见到人,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她管这个现象称为“脸红恐惧症”。
于是哲人就问她说:“如果你的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
这个女孩就说,她其实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她偷偷喜欢着对方,但因为自己有脸红恐惧症,所以不敢向对方表白。看上去女孩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很清晰的理解, 但是哲人却有另一种猜测:脸红恐惧症并不是治不好,而是因为这名女生需要这个烦恼,因为她会担心,自己一旦表白失败的话,就会受到失恋的巨大打击,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名女孩是需要脸红恐惧症的。因为只要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以此为理由,坚持不去表白,正因为不去表白,所以她也绝对不会被拒绝,于是她就不会体验到失恋的感觉。
紧跟着我们要思考: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帮她治疗脸红恐惧症吗?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不应该,因为当你帮她治好了脸红恐惧症,她就没有了自卑的理由,这也就意味着她需要去直面自己表白被拒绝的风险。而她目前还没有办法承担这一部分,所以说她需要脸红这样一个烦恼。
经过推论我们发现,这名女孩“脸红恐惧症”的烦恼,实际上来源于她和暗恋男生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假设,她性格中自卑的烦恼,其实是一个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
如果你还记得上一讲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她:她需要选择一种自卑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规避掉表白被拒绝,这个关系问题。
我们把这名女孩的脸红恐惧症,称之为“自卑情结”——通过自卑,来应对关系问题。
同时,我们的自卑不仅仅有“自卑情结”这一种表现方式,它还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叫做“优越情结”,另一种叫做“夸耀不幸”。
先来说说这个优越情结:
你也许见过这样的人,每天外在的打扮必须珠光宝气、一身名牌,十个手指头恨不得都带上钻石戒指,他们可能会虚报自己的履历,夸大自己的学历、工作经验、获得的奖励,而且迷信权势,并且喜欢借着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
这一类人,其实内心中是特别自卑的,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在和周围人的竞争中,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到一个这样爱秀自己的人,当面戳穿他的一个缺点试试,对方很有可能会恼羞成怒反击你。
不过,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那些善于管理自己自卑感的人,会通过努力和成长,来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改变。而这一类人,由于他们没有勇气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于是就通过优越情结,来虚假的弥补自己的自卑感。
所以,那些越是骄傲自大的人,就越是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可是,想要一身名牌,也是需要实力的啊。如果连这个实力都没有,人该怎么办呢?其实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夸耀不幸”。
他们会特别津津乐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幸,可是这时候一旦有人过来安慰他们,他们就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这种夸耀不幸,其实就是因为,其实他想表达的并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想和别人竞争,谁更加 “特别”。他们把自己的伤口亮出来,以此来告诉周围人,我跟你们是不一样的,并通过这种不一样来压制住别人。
而且他们的这种不一样,还很容易变成一种道德绑架,虽然是弱势的人,但他们在关系里面会更有决定权。他们也许会说:“你看我都这个样子了,你还不能谦让我一下?你真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这就叫掌握了“人际关系当中的遥控器”。可是换个角度想一想,这种人也是真的可怜,因为他们用来和别人竞争的材料已经非常少了,只能用不幸和苦难来与人竞争。
刚才我们的描述中,一直带有“竞争”这个词,你会发现,自卑情结、优越情结、夸耀不幸,实际上都是在人际关系中与别人建立起一种竞争关系。而阿德勒认为,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么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有了竞争,我们的身份就只有两个,要么是胜利者,要么是失败者,如果我们是失败者的话,自然就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发展出上面的三种情结。如果我们是胜利者的话,其实日子也不会好过到哪儿去。因为我们总是不得安心,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被别人所击败。
那么这个别人是谁呢?其实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就把它当成是全世界好了。
这样的话,你就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伙伴关系”。因为“伙伴关系”和“竞争关系”其实就是一组完全相反的人际关系模式,二者不能共存。一旦我们选择和别人建立一种“伙伴关系”,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直面彼此之间的不同和差异。
比如你也许在工作单位遇到过这种情况,对于解决一个问题你提出了a方案,而你的同事提出了b方案,如果你希望建立伙伴关系的话,你们两个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沟通,从而达到求同存异,你们需要尊重对方、倾听对方的理由、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而且自己也有可能需要让步。
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的复杂,而且不一定能够得到你理想的结果。因此,很多人的选择就是,直接建立竞争关系,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听我的才行,否则我就发火!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为什么不能多花些时间沟通,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呢?
因为发火、建立竞争关系,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一种让关系“止步不前”的方案,它可以帮助人逃避重要的“人生课题”。
那么,“人生课题”又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即便不怎么劳动也能够生存下去。但是很快,当我们需要“自立”的时候,就得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做到自我养育。
咱们先说生理层面的自我养育,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需要从事某些工作——这里的工作并不是狭义的在企业中上班的工作,而是泛指一切能够让我们生存下去的行为。
一旦进入工作场所,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比如最常见的,办公室人际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你能想象到,可能会产生各种竞争、排挤、小动作,就会产生很多烦恼。
而从更广的角度上来讲,实际上其实不存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哪怕是协作,即便你自己完成了书稿,你也需要有人帮你编辑排版,有人负责印刷装订,有人负责仓储物流,还有人负责批发零售,最终落在读者手里,你才能获得稿费,让自己生存下去。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你遇到的烦恼,其实也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比如读者不喜欢你的文字,或者发行商觉得你写的东西太另类,不卖钱,等等。
阿德勒将上面的这些需要处理的课题,统称为叫做“工作课题”。
在工作课题中遇到烦恼、与人建立了竞争关系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比如,有些坚持不愿意投简历找工作的人,实际上是将自己安置在了一个被评价的位置上,他们担心自己的建立发出去后,被人评价为不好,这就让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失败者的位置,于是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打击。
或者我们还见过一些人,他们有着严重的“职业倦怠”,上班提不起兴致来。如果你和他们仔细探讨他们的职业生涯,你一定能够发现他们曾经在工作中遭受了严重的挫败,或是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或是在竞争中处于下风,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进步。久而久之,成了职业倦怠。
他们在工作中,很难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因为一旦他们再积极工作,就会再度进入竞争关系中,这就让他们又有了失败的可能。所以发展出一种懈怠的状态,假装自己不在意工作,他们选择了忍受失败。但即便是忍受,他们也处在了竞争关系中。
工作课题虽然看上去广泛,但它实际上,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
Information
- Show
- PublishedDecember 13, 2019 at 1:50 PM UTC
- Length21 min
- Episode16
- RatingExplic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