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混响

221年9月23日:曹丕册封孙权——三国棋局中的权谋与博弈​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22日。一千八百零四年前的明天,也就是东汉建安二十六年、曹魏黄初二年的九月廿三日,在洛阳的魏王宫正殿里,一场看似寻常的册封仪式,悄然改变了三国格局的走向。

这一天,魏文帝曹丕端坐在龙椅上,看着阶下跪着的东吴使者——侍中赵咨。赵咨双手捧着孙权的表章,声音洪亮:“臣奉吴王孙权之命,谨献方物,恭请陛下册封吴王,加九锡之礼。”曹丕扫了一眼案头的表章,上面写着“愿为大魏藩辅,永固盟好”,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缓缓开口:“孙权此人,朕早有耳闻。今日既来归附,朕便封他为吴王、大将军,假节督交州,兼领荆州牧。”

这短短几句话,看似是曹魏对东吴的“恩赏”,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交易。而这场交易的主角——孙权,正坐在千里之外的武昌(今湖北鄂州)宫中,听着使者带回的消息,手指轻轻敲着案几。他或许早已料到,曹丕的册封不会只是“友好的表示”,但此刻的他,需要这顶“吴王”的帽子,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要讲清这场册封背后的故事,我们得从三年前说起。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继位魏王。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魏国,改元黄初,史称“曹魏”。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悲痛欲绝——他与汉献帝虽无血缘,却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次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改元章武,誓要为汉献帝“报仇”。

而此时的孙权,正坐在东吴的都城武昌。自从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后,孙权便以“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姿态,稳坐江东。但赤壁之战后的十年里,他既要防范曹操的南下,又要应对刘备的扩张。215年,孙刘两家的矛盾终于爆发——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索要荆州(南郡),刘备拒绝,双方剑拔弩张。最终,孙权派吕蒙奇袭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则亲率五万大军东下,双方在益阳对峙。

这场对峙最终因曹操进攻汉中而暂时和解。刘备为避免两线作战,与孙权签订“湘水划界”协议:以湘水为界,湘东三郡(长沙、桂阳、江夏)归孙权,湘西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但表面的和平下,双方的裂痕已难以弥合。

221年,刘备称帝仅三个月,便亲率四万大军伐吴,理由是“为关羽报仇”——关羽在219年被孙权部将吕蒙擒杀,荆州全境落入孙权之手。刘备的伐吴大军一路东进,连克巫县(今重庆巫山)、秭归(今湖北宜昌),很快抵达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

此时的孙权,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西边是刘备的大军,东边则是曹魏的虎视眈眈。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多数人主张联蜀抗魏,但孙权却有自己的算盘。他深知,以东吴的实力,同时对抗蜀汉和曹魏几乎没有胜算。而曹魏此时刚代汉自立,急需巩固统治,未必会真心帮他。但如果能暂时向曹魏称臣,换取曹丕的支持,就能集中兵力对付刘备。

于是,孙权做了三件事:

第一,遣使向曹丕称臣。他派太常卿郑泉出使洛阳,明确表示“愿为魏藩”。曹丕问郑泉:“孙权为何称臣?”郑泉回答:“陛下承天受命,德配天地。孙权畏惧陛下之威,又仰慕陛下之德,故来归附。”曹丕听罢大笑:“此子能屈能伸,倒是个聪明人。”

第二,斩杀关羽首级送与曹操。关羽被杀后,孙权将他的首级装在木匣中,派使者送到洛阳。曹操见首级,感叹:“云长已死,孤失一臂膀!”下令以诸侯之礼厚葬。此举表面是“重情义”,实则是向孙权传递信号:我曹丕并不怪你杀我大将。

第三,调整东吴官职,明确向曹魏“示弱”。孙权将荆州牧改授给吕蒙,自己则卸去“行大将军”之职,改任“骠骑将军”,并向曹丕上表,自称“臣权”。

曹丕对孙权的“诚意”颇为满意,但还是有些犹豫。他召集大臣商议:“孙权称臣,是真降还是权宜之计?”侍中刘晔直言:“孙权无故求降,必是内部有急。前日刘备伐吴,孙权惧怕两线受敌,故来求援。陛下若受其降,加其爵位,孙权必以为陛下不会出兵,便会全力对付刘备。待其两败俱伤,陛下再出兵,可坐收渔利。”

曹丕听了,点了点头。但他并不想直接出兵,而是想通过册封,将孙权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于是,他采纳刘晔的建议,决定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孙权必须送儿子到洛阳为人质。

孙权接到曹丕的要求,顿时犯了难。送质子意味着东吴将彻底成为曹魏的附属,一旦曹丕日后翻脸,东吴将再无反抗之力。但如果不送,曹丕可能以此为借口,联合蜀汉夹击东吴。

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张昭为首,主张送质子,认为“屈身事魏,方可保全江东”;另一派以周鲂(fáng)为首,反对送质子,认为“曹丕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岂能真心与我结盟?不如虚与委蛇,拖延时间”。

孙权最终采纳了周鲂的建议。他给曹丕回信:“臣子年幼,恐不堪远任。若陛下不弃,容臣缓图。”同时,他加紧部署夷陵防线,派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五万大军迎击刘备。

曹丕见孙权迟迟不送质子,心中不悦,但还是按原计划册封。221年9月23日,这场册封仪式在洛阳举行。孙权的使者赵咨带着金印、紫绶(吴王的信物)和大将军印信返回武昌,孙权接过印绶,跪谢“魏帝隆恩”。但他心里清楚,这顶“吴王”的帽子,不过是暂时的“保护伞”。

册封之后,孙权果然将全部精力投入夷陵之战。

陆逊采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放弃大片领土,将蜀军引入夷陵附近的山林地带。刘备求战心切,命士兵在山林中扎营,连营七百里。陆逊见时机成熟,深夜率军火攻,一夜之间,蜀军营寨化为灰烬。刘备率领残兵败将逃回白帝城(今重庆奉节),次年病逝,蜀汉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后,孙权的实力大增,东吴成为三国中最稳固的一方。但此时,他与曹魏的关系却急转直下。曹丕见孙权并未送质子,反而大败刘备,认为孙权“负恩背义”,决定出兵讨伐。

222年九月,曹丕亲率大军南下,兵分三路:曹休率东路军攻洞口(今安徽和县),张辽、臧霸率中路军攻濡须(今安徽无为),曹仁率西路军攻南郡(今湖北江陵)。孙权早有准备,派吕范迎战曹休,朱桓抵御曹仁,诸葛瑾支援濡须。

这场战役持续了月余,曹魏军队因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损失惨重。曹丕见无法取胜,只得下令撤军。撤军途中,他咬牙切齿地说:“孙权果然不可信!”从此,曹魏与东吴彻底决裂,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他终于撕下了“吴王”的伪装,成为与曹丕、刘备(虽已去世,但刘禅继位)并立的帝王。

回望221年9月23日的那场册封,我们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加官进爵”,更是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典型案例。

孙权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能精准把握各方的需求:曹丕需要“臣服者”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刘备需要“复仇”来巩固统治,而他则需要“时间”来整合力量。通过“称臣”换取喘息之机,再通过“用兵”消除西边的威胁,最后在实力壮大后“称帝”,孙权用一场完美的政治表演,将东吴从“依附者”变成了“主导者”。

曹丕的失误,则在于他高估了自己的“权威”,低估了孙权的“权谋”。他以为册封能换来孙权的忠诚,却不知孙权的目标从来不是“做魏的藩属”,而是“保江东、图发展”。当孙权实力壮大后,必然会脱离控制。

而刘备的悲剧,在于他被“复仇”的情绪冲昏了头脑。他没有看到孙权称臣背后的算计,也没有意识到两线作战的危险,最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为蜀汉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21年9月23日的册封,是三国历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见证了孙权的政治智慧,暴露了曹丕的战略短视,也预示了蜀汉的衰落命运。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册封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一个核心主题:在实力与权谋的博弈中,“灵活性”往往比“原则性”更重要。孙权能在曹魏与蜀汉之间游刃有余,正是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而曹丕与刘备虽各有优势,却因过于执着于“正统”或“仇恨”,最终错失了机会。

历史不会为孙权留名,但它会记住这位在乱世中“能屈能伸”的政治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从不会被一时的困境束缚;真正的智慧,从不会因眼前的利益迷失。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221年9月23日,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这场看似“友好”的仪式,实则是三国棋局中关键的一步。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