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明天是2025年10月8日。一千七百八十七年前的这个深秋,秦岭北麓的五丈原上,寒风裹着黄土拍打着蜀军营寨的旌旗。中军大帐内,烛火忽明忽暗,一位身形消瘦的老者倚在病榻上,右手紧攥着羽扇,左手搭在案头的《兵法》竹简上。他望着帐外随风翻卷的“汉”字旗,喉间发出沙哑的低语:“我死之后……缓缓退军……司马懿若追……布我生时之阵……”话音未落,这位耗尽毕生心血辅佐蜀汉的丞相,永远合上了双眼。他就是诸葛亮,时年54岁。他的离去,不仅让蜀汉北伐的战旗骤然垂落,更让三国争霸的棋局,从此彻底倒向了曹魏一方。
要读懂诸葛亮为何会倒在五丈原,我们必须沿着他二十七年“兴复汉室”的足迹,从隆中的草庐开始讲起。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他的家族曾是东汉末年的官宦世家,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荆州牧刘表的属官。但战乱像一把无情的刀,斩断了家族的荣光——诸葛亮幼年丧父,母亲也很快病逝,他跟着叔父诸葛玄辗转至荆州,最终隐居在南阳隆中的一处草庐里。那时的他,虽有“卧龙”之名,却只是个在田埂上读书、在溪边种地的年轻人。史书记载,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旁人听了只当是少年狂言,却不知这背后藏着他“治世用才”的抱负。
改变他命运的,是刘备的三次叩门。公元207年冬,刘备带着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三次来到隆中。前两次,诸葛亮都以“亮不在”避而不见——他不是傲慢,而是在观察刘备是否真心求贤。第三次,刘备坐在草庐外的石凳上,望着雪地里的脚印,对随从说:“我若得此人辅佐,何愁大业不成?”这句话,终于打动了诸葛亮。
两人整整谈了一夜。诸葛亮为刘备剖析天下:“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可为盟友而非敌人。将军若能跨有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两路出兵北伐,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得热血沸腾,当场拜请诸葛亮出山:“先生若肯辅佐,孤之幸也!”从此,诸葛亮的人生与蜀汉的命运,彻底绑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二十年,诸葛亮用行动证明了“卧龙”的分量。赤壁之战,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一把火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狼狈北逃;入蜀之战,他献计取涪城、袭雒城,助刘备击败刘璋,拿下益州;汉中之战,他留守成都调度粮草,让刘备无后顾之忧,最终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被拜为丞相,总理朝政。
但刘备的江山,从一开始就带着致命的隐患。益州本是刘璋的地盘,当地豪族对“外来政权”多有抵触;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的孟获、雍闿等部落,趁刘备入川时频繁反叛;更关键的是,北方曹魏占据中原,人口、兵力、资源都远胜蜀汉。诸葛亮清醒地意识到:“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他必须主动出击,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于是,他提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开启了长达八年的北伐。
从228年到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两次出祁山,两次围陈仓,最后一次直抵五丈原。他的目标始终明确:夺取曹魏控制的关中平原,进而攻占长安,打开北进中原的通道。但现实比理想残酷得多——曹魏有司马懿、张郃等名将镇守,蜀汉国力有限,粮草运输全靠人力,每次北伐都因粮尽被迫撤退。
第一次北伐最接近成功。诸葛亮扬言从斜谷取郿城,派赵云、邓芝率偏师吸引曹真主力,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三郡(南安、天水、安定)闻风响应,关中震动,连曹魏皇帝曹叡都准备迁都。但前锋马谡在街亭失守,丢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忍痛斩杀马谡,并自降三级以谢罪。他在给刘禅的表文中写道:“臣不能训章明法,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字里行间满是愧疚。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率数万大军出散关,围攻陈仓。守将郝昭仅率千余人,依托城池坚守二十余日。诸葛亮用云梯、冲车猛攻,甚至派士兵挖地道,都被郝昭一一化解。最终粮尽退军,还折损了大将王双。
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算是小有收获,但未能动摇曹魏根本。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再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他女装挑衅,司马懿仍不为所动,反而在营中大宴将士。诸葛亮见此,只能无奈撤军。
到了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他联合东吴孙权从淮南进攻曹魏,自己则率十万大军出斜谷,直抵五丈原。五丈原是渭水北岸的高地,北靠麦里山,南依秦岭,易守难攻,又能俯瞰关中平原。诸葛亮在此扎营,意图与司马懿长期对峙,拖垮曹魏的后勤。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厉害,采取了“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策略。他下令深沟高垒,禁止士兵出战,甚至在营寨外挖了三条壕沟,每条宽二丈、深一丈,防止蜀军突袭。诸葛亮送来女装,司马懿当众穿上,笑着对部下说:“诸葛亮视我为妇人乎?”两军对峙百余日,蜀军的粮草逐渐耗尽,士兵开始出现疲惫情绪。
更致命的是诸葛亮的身体。他早年隐居时就患有肺病,北伐期间长期熬夜谋划、操劳军务,病情愈发严重。史书记载,他“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连军中杖责二十以上的刑罚都要亲自审核。长期的劳累加上心理压力,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五丈原后,他常常咳血,连进食都困难,只能靠药物维持。
但他仍未放弃。他躺在病榻上,仍在批阅军报,调整部署。他对长史杨仪说:“我死之后,你率大军缓缓退军。司马懿若追,可布我生时之阵——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的路线设伏,再派魏延断后。”他又把军权交给蒋琬、费祎,叮嘱道:“我死之后,蜀汉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身上了。蒋琬可继我为相,费祎可掌军事,你们要同心协力,不可生隙。”杨仪、费祎哭着跪在榻前:“丞相放心,我们定不负所托。”
八月廿八(农历),五丈原的天空飘着细雨。诸葛亮在帐中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年54岁。临终前,他最后一次望向帐外的“汉”字旗,轻声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回成都,刘禅当场昏厥,醒来后下诏追谥他为“忠武侯”,并在沔阳为其立庙。蜀汉百姓自发罢市哭丧,连远在南中的孟获都率族人北上吊唁。司马懿得知消息,立刻率军追击。但杨仪早有准备,命蜀军旗号整齐,鼓声震天,做出反击之势。司马懿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蜀军撤退。这就是“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典故。后来司马懿巡视蜀军营地,见营垒整齐,军容肃穆,叹道:“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在蜀汉推行“法治”,制定《蜀科》,严惩贪腐,连驸马马超的堂弟马良犯了错,也被他依法处置;他重视农业,修复都江堰,设立“督农”官管理屯田,让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他开发南中,派专人传授农耕技术,促进民族融合,至今云南、贵州一带仍保留着纪念他的“武侯祠”“诸葛井”。更重要的是,他用一生诠释了“忠诚”的含义——即便明知北伐难以成功,即便明知蜀汉国力悬殊,他依然选择坚持,只为兑现对刘备“兴复汉室”的承诺,只为守护心中的理想。
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五丈原的诸葛亮庙前,望着那尊手持羽扇、目光坚定的雕像,不应忘记这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丞相。他的北伐虽未成功,却为蜀汉争取了三十年的生存空间;他的忠诚虽未换来汉室复兴,却照亮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天空。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五丈原的秋风,吹散了他的病躯,却吹不散他的精神。他留下的,不仅是一部《三国演义》里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理想、忠诚与责任的永恒命题。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234年的这场病逝,是诸葛亮人生的终点,也是蜀汉北伐的终章。愿我们铭记:历史的伟大,从不是靠结果定义的,而是靠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和那些用生命守护理想的纯粹。
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10월 7일 오후 12:00 UTC
- 길이12분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