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1. HACE 6 H

    【视频】田沁鑫携段奕宏、邢佳栋亮相,话剧《四世同堂》主创主演见面会在穗举行 | 大湾区艺术节

    9月19日下午,话剧《四世同堂》主创主演见面会在广州大剧院举行。 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携主演段奕宏和主演邢佳栋,围绕经典改编、角色塑造、创作幕后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度分享。 85万字浓缩至3个小时“平民史诗”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重磅之作,中国国家话剧院经典话剧《四世同堂》将于9月19日至20日登陆广州大剧院歌剧厅。 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平民史诗”,将在岭南舞台再现老舍笔下抗战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的悲欢离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这部作品的舞台呈现更具历史份量。 话剧《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同名长篇小说,导演田沁鑫将原著85万字浓缩至3个小时的话剧,分为“惶惑”“偷生”和“饥荒”三幕。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故事开端,透过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内小羊圈胡同祁家、冠家、钱家的命运浮沉,展现乱世之下众生百态,凝聚着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自2010年首演以来,这部话剧便以“活的北平浮世绘”姿态惊艳舞台:田沁鑫以“新现实主义”手法,将半个多世纪前的小羊圈胡同完整“搬”上舞台,院落、胡同与室内场景交织互动,民国服饰、老北京民俗的细节还原,构建出沉浸式的历史现场。 截至目前,该剧已巡演70余座城市,演出近400场,吸引30余万观众,更斩获文华奖、金狮奖、梅花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它早已不是一部单纯的舞台作品,而是跨越地域、穿透时光的“民族记忆载体”,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众,都能从中触摸到民族精神的共通内核。 剧组与湾区观众来一场双向奔赴 “这里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艺术、喜欢戏剧,让我感觉到了广东人民越来越开心,越来越文艺。”提到对广州的印象,导演田沁鑫说:“过去广州叫‘羊城’,现在叫‘花城’。我觉得叫‘花城’,会令人感觉到文艺的空气更加缤纷,更加活跃。” 演员段奕宏在话剧《四世同堂》中饰演“说书人”,这是老舍原著之外、话剧特别设置的角色。来到广州大剧院,看到1800多人的剧场空间,段奕宏说:“没有在这么大的剧场空间里演过,如何去调整说书人的表演分寸,那真得重新来过的感觉。” 说书人是连接故事与观众的纽带,起到穿针引线、引领观众理解剧情的作用。“我问田沁鑫导演如何演好说书人,导演说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匹配住《四世同堂》,我觉得一点都不简单。” 说书人作为从故事中抽离出来的角色,如何匹配住《四世同堂》,段奕宏说:“必须得深究、深读、深研老舍先生的剧作,在这期间随时调整。无论是文雅的,还是雅痞的,还是有种彪悍的人物调性的说书人,都得匹配得住整体的《四世同堂》。” 这次来到花城演出,段奕宏想,“花城人是什么样的,浪漫、比较理想。我是不是换一种表演感觉,来一个文雅一点的说书人。” 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空间、每一场观众的氛围,他都有可以重新调整弹性的空间,也就是这个弹性让段奕宏一次次地爱上说书人。“所以我很期待今天晚上和明天晚上,在1800人的剧场当中,去寻找这两天的说书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演员邢佳栋在话剧《四世同堂》中饰演“车夫小崔”。小崔是小羊圈胡同的普通百姓,靠拉洋车养活家人,虽然穷困却很有骨气。他鄙视“乱世跑官上位”的投机分子冠晓荷,他怒斥邻居为日本人缝制军服,最后为搭救遭受侵略者欺辱的同胞而献出生命。 “小崔是个明朗开阔、正直善良的小伙子,从2010年首演到现在,给我的更多的课题是,怎么在台上还能够保持这样的精气神儿。这不是演员在舞台上的把握,而是作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把神采保持在自己的身上,这是更为重要的。” 田沁鑫表示,中国国家话剧院能够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来,“这是我们的光荣和荣耀。希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美丽的广州和整个珠三角、广东省地区能够有更繁荣的城市空间和艺术环境,希望城市居民能够有艺术精神来滋养自己,有更美好的生活。” 文 | 记者 李娇娇 黄宙辉 图 | 记者 黄城栋 视频 | 记者 黄城栋 林心怡 黄宙辉 李娇娇 周敬雅

    5 min
  2. HACE 7 H

    2025南非旅游局中国路演在穗收官,“雷佳音同款探索线路”有望成爆款

    国庆佳节来临之际,9月19日,南非旅游局2025年中国旅业路演在广州正式收官。 本次活动以全新品牌推广“南非等你,悦享新魅力”为核心主题,正式宣布知名演员雷佳音出任“南非旅游形象大使”。 路演汇聚了来自南非全国超过50家旅游供应商和华南地区近100位重点旅业及媒体、KOL代表,通过政策解读、目的地培训及深度洽谈等环节,共同推进中南旅游合作迈向新高度,助力中国游客深入体验“彩虹之国”超越风景的真实魅力。 “中国是南非旅游最关键的战略客源市场之一。”南非旅游局亚洲、澳洲及中东区域总经理高彬礼先生 在致辞中表示,伴随“可信赖旅行社计划 ”的深化落实,中国游客赴南非旅游复苏态势显著。2024年上半年中国游客数量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45%,2025年有望实现进一步跨越。 “我们也期待借即将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G20峰会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提升两国在旅游、文化和经贸领域的联动。”高彬礼说。 签证便利,复苏势头强劲 近年,南非政府持续优化对中国游客的签证便利度。今年二月,南非内政部推出TTOS“可信赖旅行社计划”,旨在通过授信旅行社为游客提供签证申请快速通道,3日内即可出签。该计划迄今已处理逾1万份签证申请。 记者了解到,目前,第二阶段TTOS旅行社申请已结束,获批授信的中国旅行社共19家。TTOS可有效消除签证申请材料繁琐、签证申请时间长等障碍。 2025年11月,G20峰会将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这是G20首次落地非洲,标志着南非作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提升的影响力。这一盛会将为南非旅游带来全球性的曝光与机遇。 全新推广,“雷佳音同款探索线路”有望成爆款 2025年8月,中国知名演员雷佳音正式受邀出任“南非旅游形象大使”,成为中南旅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此次合作中,雷佳音通过个人视角深入体验并生动诠释了南非全新品牌推广中“悦享”这一核心理念。 由他参与拍摄的南非主题纪录片及系列宣传内容,已通过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多渠道全面推广,获得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当前,多家旅行社正积极设计并推出“雷佳音同款探索线路”,收获了显著市场咨询量,预计成为2025年中国游客赴南非旅游的代表性产品之一。 此次合作是南非旅游局在中国市场推进“人文引导、形象共建、品牌焕新”战略的重要举措。依托雷佳音良好的公众形象、广泛影响力及其真实体验中的情感共鸣,南非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在中国消费者中的情感认同与亲和力。 南非旅游局表示,以全新品牌主张为依托,通过雷佳音的视角,将“悦享”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旅行瞬间,有望深化两国在旅游和文化领域的互动与合作。 聚焦高潜力旅游产品,推动中南旅游新时代 此次路演现场,南非优质旅游供应商与多家中国旅行社代表就未来合作进行了深入洽谈。双方重点围绕可持续旅行、动物保育、野奢度假、葡萄酒品鉴及高尔夫等特色主题,探讨了高潜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方向。 据透露,2025年,南非旅游局将重点加强数字化营销布局,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及KOL内容共创等多种方式,持续放大“南非等你,悦享新魅力”品牌影响力。南非旅游局也将借助“南非旅游形象大使”雷佳音与在中国主流社交平台的广泛影响力,以更真实、更亲切的方式,将“悦享新魅力”理念深入传递至中国游客群体。 文 | 记者 刘星彤 图 | 南非旅游局提供

    4 min
  3. HACE 7 H

    上海地标不只有外滩!这场成果展让上海故事“可摸可藏”

    9月19日,2025上海书展东方悦读・Metro大都会城市文化地标征集活动成果展开幕式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 作为2025上海书展的重要延伸,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以多元艺术形式勾勒上海的东方韵味与都会活力。 上海市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副处长刘捷代表上海书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致辞,她指出,本次城市文化地标征集活动作为书展的重要延伸,自7月启动以来,面向全社会征集了1200余件创意作品,从中选出了300多件入选作品,以艺术语言勾勒出上海的东方韵味与都会活力,承载了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与创造力。 联合主办方东方出版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佩英介绍,此次征集活动收到的作品涵盖插画、摄影、数字创作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色。东方出版中心将推出融合出版产品、推动文创开发、加强跨界合作、优化内容生产流程,将“东方悦读·Metro大都会城市文化地标征集”这一公益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成上海出版和文创领域的特色品牌。 策展人施晓颉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动情地讲述了对上海的深厚情感。他认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不仅是外滩天际线与陆家嘴摩天楼,更是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历史注脚与集体记忆锚点。 活动“一站一城景,一卡一精神”的理念,旨在将艺术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通过地铁这一城市脉络,让更多人感受上海之美。他鼓励更多创作者走进街巷,用创意捕捉城市气质,共同编织“上海文化地图”,引发在场创作者的共鸣。 展览现场,上海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郑辛遥的作品《武康大楼》出自《扣街问巷》一书,精准还原武康大楼法式文艺复兴风格外观,细腻的笔触唤醒观众的城市记忆。 策展人施晓颉创作的《我把城市用爱折叠起来》则采用立体书创意,生动呈现上海展览中心、武康大楼等地标,以红黄蓝三原色搭配音乐、Citywalk等都市场景,充满年轻活力。该作品还被制成了限量首发卡,仅发行5200张且均经过了BCTC权威卡牌评级。 作为嘉定新城城市推介官,混知团队带来《远香文化环》,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与生动场景,展现嘉定新城的文化特色与发展活力。城市考古团队则将目光投向老城区,挖掘文学名人与街区的深厚联结,带来了《张爱玲@人民广场》《徐志摩@淮海路》《鲁迅@四川北路》三幅作品,让上海的历史文化在作品中更显鲜活,唤起观众对老上海的记忆与情感。 未来,随着相关数字化产品、文创作品的推出及跨界合作的推进,将进一步助力“书香上海”建设,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注入新活力,让更多人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 文 | 记者 何晶 图 | 主办方提供

    3 min
  4. HACE 7 H

    “十一”长假跟着美食去旅行!2025年广东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在潮州启幕

    9月19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喜洋洋乐融融游广东之潮州站暨“跟着美食去旅行”2025年广东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在“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启动。 活动通过深度融合与拓展广东美食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激发美食消费新活力,吸引海内外游客领略“食在广东 悦享美好”的独特魅力。 因美食而动,寻美味而游。随着消费升级和旅行方式多元化,美食旅游正日益成为文旅产业的新引擎和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广东作为中国“世界美食之都”的重要集聚区,粤菜融合广府、潮汕、客家三大分支的烹饪智慧,加上自成一体的海鲜,形成各具特色、又相映成趣的美味享受。 活动以“跟着美食去旅行”为抓手,将源远流长的南粤饮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新亮点。 十二条广东美食旅游主题线路发布 启动仪式现场,一系列特色活动生动诠释了广东美食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跟着美食去旅行”主题宣传片以沉浸式视听语言,唯美呈现广东美食“清、鲜、嫩、滑、爽、香、脆”的鲜明特征,向全国游客发出“舌尖粤味之旅”的热情邀约。 主办方创新采用传统快板艺术,重点发布十二条广东美食旅游主题线路,涵盖“世界美食之都·地道潮州菜文化探索之旅”“工夫茶乡生态人文之旅”“商埠老城风情美食之旅”“‘山呼海应,寻味揭阳’美食之旅”“广府美食与西关建筑双赏之旅”“岭南水乡美食寻味之旅”“香山侨乡品味之旅”“客家非遗美食探索之旅”“绿湖东江生态叹鲜之旅”“韶州客家山野美食之旅”“侨乡风味风情之旅”“海岛美食叹享之旅”等。 这些线路以味为引、以景为线,串联各地特色美食与文化地标,凸显广东美食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意性,引发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此外,活动现场还上演了极具潮汕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包括气势恢宏的潮州大锣鼓《龙腾盛世》、温情惬意的歌伴舞《来食茶》、典雅古朴的乐器舞蹈《清平乐》以及刚劲豪迈的英歌舞《英歌魂》,以艺术语言生动诠释了潮汕非遗之美和人文底蕴。 “十一”长假游潮州领88元福利礼包 据悉,本次活动将持续至10月。其间,潮州同步推出系列配套活动,包括“传承非遗文化·相约潮州古城”——中山万人游潮州活动、“中国石油・潮州2025年非遗文创旅游节”等,持续丰富游客体验,提升“美食+旅游”消费热度。 恰逢“十一”黄金周长假来临,为方便广大市民和游客畅游潮州、乐享美食,活动联合美团平台推出便民福利: 市民游客可在美团平台搜索“跟着美食去旅行”直达活动页面,即可领取价值88元的“潮州旅行美好生活券包”,覆盖美食外卖、到店餐饮、酒店住宿、景区门票、旅游用品闪购等多种消费场景,还可领取美团电单车骑行无门槛立减优惠券,助力大众轻松畅游潮州,一站式体验 “舌尖上的岭南”。 附:“跟着美食去旅行”十二条主题线路 在广东,美食不仅是一种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浸润生活的哲学。“食在广东”的美誉早已深入人心,粤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包含广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三大分支,加上独具特色的海鲜美味,各成一派又相映成趣。 让我们沿着美食线路,穿越岭南的古城小巷、青山碧水,品尝最地道的广东味道,感受美食与文化交织的独特魅力。 线路1:世界美食之都——地道潮州菜文化探索之旅 舌尖上的岭南之行,从“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开启地道潮州菜文化探索之旅。踏入潮州古城,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长廊,牌坊街23座明清风格牌坊静静矗立,诉说着往昔繁华。 走累了就到载阳茶馆,一壶单丛配潮剧,演绎“茶香戏韵”雅趣;西马路美食街的粿汁、蚝烙让你大快朵颐;还有广济桥、开元寺、韩文公祠带来味觉与文化的双重沉醉。 溪口卤鹅体验园里,秘制卤水浸润的狮头鹅肉质丰盈,龙湖古寨中每块砖雕都是凝固的时光。 线路2:工夫茶乡生态人文之旅 若想深入潮州的自然与文化深处,不妨到凤凰山,来一次工夫茶乡生态人文之旅。 登临凤凰天池,云海翻涌如诗如画;在凤凰单丛茶博物馆,品一盏正宗单丛茶,让茶香在唇齿间流转。在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缅怀先烈,欣赏凤翔峡的自然奇观;汤溪水库的鲜美鱼头宴、东明村的青梅花海不可错过。 线路3:商埠老城风情美食之旅 汕头作为重要港口城市,同样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 商埠老城风情美食之旅从小公园开埠区出发,老妈宫粽球的咸甜双拼,是潮汕人“和合”哲学的味觉呈现;镇邦美食街的“打冷”夜糜挑动味蕾;乘1元广场轮渡看“落日熔金”,海滨长廊的晚风里,尽是“胶己人”的烟火温情。 线路4:“山呼海应,寻味揭阳”美食之旅 “山呼海应,寻味揭阳”美食之旅于揭东万竹园启程,于竹楼餐厅品尝现挖竹笋炖土鸡汤山野至味。 前往揭西观赏壮观黄满寨瀑布,夜宿京明温泉度假村,在马记美食馆大快朵颐黄焖猪手、白切走地鸡;奔赴惠来隆江镇,打卡“隆江猪脚饭”发源地,去到石碑山角领海基点主题公园,登亚洲第一灯塔俯瞰南海,在海鲜大排档点一锅惠来鱼丸汤,海风中大啖山海好味。 线路5:广府美食与西关建筑双赏之旅 一盅两件,得闲饮茶。 广州的美食江湖,先到沙面岛的欧陆风情西餐,转战丽的面家的竹升面,筋道中藏着老广匠心;永庆坊的西关大屋间,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唱腔余韵悠长;泮溪酒家的园林早茶里,虾饺、凤爪演绎“食不厌精”。 陈家祠的精美雕刻令人叹为观止,西华路的地道美食令人回味无穷;珠江夜游的游船上,惠食佳的啫啫煲“滋啦”作响,烟火气与霓虹光共谱羊城夜曲。 线路6:岭南水乡美食寻味之旅 紧接着走进“世界美食之都”佛山顺德,这条岭南水乡美食寻味之旅带你体验岭南水乡的美食精华。 从红星光发的黄鳝煲仔饭,到松记餐厅对"鲜"的极致追求;从容桂渔人码头的文创园区,到清晖园的园林艺术;从仁信老铺的双皮奶,到祖庙的文化底蕴,这一路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沉浸体验。 线路7:香山侨乡品味之旅 来到中山,打开香山侨乡品味之旅,置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了解伟人革命生涯;詹园的荔枝柴烧鹅皮脆肉嫩,孙文西路步行街的石岐乳鸽外焦里流汁;岐江公园的醉龙宴上,非遗文化与美食共舞。 西江花海的河鲜、菊花会的菊花宴、棒球小镇的脆肉鲩全鱼宴,四季流转中,中山人用美食书写着“香山味道”的多元篇章。 线路8:客家非遗美食探索之旅 梅州客家人的聚居地,客家非遗美食探索之旅先品尝一份客家腌面配三及第汤,温暖而满足。 五指石的高空栈道令人叹为观止,围龙屋星园酒家的酿豆腐和盐焗鸡令人“食过返寻味”。 中国客家博物馆展示了客家民系迁徙发展史,来到雁南飞茶田体验采茶炒茶农耕之乐,桥溪古村、松口古镇回响着客家移民百年故事,百侯薄饼的酥脆与老鼠粄的爽滑,让味蕾穿越时空。 线路9:绿湖东江生态叹鲜之旅 接下来的是绿湖东江生态叹鲜之旅,河源万绿湖作为大湾区“水缸”,碧波千顷令人心旷神怡。 湖边农家乐的清蒸鱼、东江河畔的义合鸭,鲜得让人“舌尖跳舞”。 苏家围的客家乡村里,东江画廊风景如画;黄龙岩的畲族风情中,茶花鸡独特风味让人耐人寻味。霍山丹霞地貌下,八宝鱼生的鲜甜与山坑螺的野趣,诠释着“靠山吃山”的智慧。 线路10:韶州客家山野美食之旅 都说广东人不怎么吃辣,但韶州客家山野美食之旅的辣菜将颠覆你的认知! 无论是南雄梅关古道千年驿道上,还是珠玑古巷小镇的饭馆里,梅关鹅王的辣劲直冲天灵盖;丹霞山的竹林间,山坑螺与菌菇火锅的鲜美让人“鲜到骨子里”。 百年东街的骑楼下,老字号的酸笋鸭香气扑鼻;曹溪温泉的氤氲热气中,一顿温泉宴抚慰旅途疲惫,尽显“客家好客”的豪情。 线路11:侨乡风味风情之旅 “侨乡”江门的美食是中西文化的交融。 侨乡风味风情之旅来到从古劳水乡开始,西江河鲜的鲜甜直击灵魂;新会陈皮村的陈皮宴,将时光沉淀的香气融入菜肴;古井烧鹅的皮脆肉嫩,搭配赤坎华侨古镇的碉楼群,仿佛穿越至民国旧梦。 台山黄鳝饭的锅巴焦香,是侨乡人“落叶归根”的味觉牵挂。 线路12:海岛美食叹享之旅 最后来到湛江,海岛美食叹享之旅的主角是海鲜。 赤坎老街的早餐摊上,鲜鱼汤的滚烫唤醒味蕾;渔人码头的现捞现煮,让“生猛”二字有了具象表达;特呈岛的红树林、硇洲岛的火山岩、东海岛的长滩,每一处风景都配得上刚上岸的皮皮虾、生蚝;乌石天成台的日落晚餐,江洪渔港的“天光鱼市”,让海鲜之旅从舌尖震撼到心灵。 每条广东美食主题线路,都不仅是一场味觉的旅行,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索。跟着美食去旅行,让广东的“鲜”活滋味,成为你记忆中最生动的旅行注脚! 文 | 记者 黎存根 通讯员 粤文旅宣 图、视频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

    11 min
  5. HACE 7 H

    【视频】30位文艺新星同台献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2025澳门年会开幕

    9月19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2025澳门年会大会在澳门举行。 本次年会以“共生 共建 共融——新时代湾区文艺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文联、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指导,广东省文联、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主办。 中国文联、广东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相关政府部门、文联、文艺组织有关负责人出席了19日上午举行的年会大会。中国文联、广东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以及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代表、文化局局长梁惠敏分别致辞,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主持大会。 擘画湾区文艺发展新路径,释放峰会机制的聚合效能 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常务副会长霍启刚,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以及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会长穆欣欣就三地如何建设协同创新机制、汇聚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问题展开对话。 吴志良指出:“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湾区文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重要窗口”。 本次年会吸纳了广东粤剧院、永利文化、荣宝斋拍卖有限公司为新成员单位,吸纳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广州珠江钢琴文化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樵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岭南画院、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为新共建单位。 年会现场还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重点扶持项目名单,《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澳门行文艺惠民活动》《“听见湾区”AI星声计划》《青春版粤剧〈白门柳〉》等16个项目入选,涵盖跨界融合、舞台艺术、影视新媒体等多个类别。 主办方表示,本次年会搭载多个成果项目和特色活动,后续将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发展指数》、“听见湾区”粤语金曲和“AI星声计划”发布等,着力扩大峰会机制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文艺新星同台献艺,推动湾区文艺创新发展 9月19日下午,经过严格评选,入选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的30位青年文艺才俊同台献艺,在澳门文化中心为澳门市民带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新星”艺术展演。 他们来自戏剧、电影、美术、书法、文艺评论等多个艺术领域,既是大湾区青年文艺人才中的杰出代表,也是推动大湾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交融的现象直接启发我关注大湾区城市文学的共通性问题。”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唐诗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城市文学是中国城市文学的重要部分,如何发掘并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学的独特性,这已成为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2025澳门年会的重点配套活动,本届展演紧扣“共生、共建、共融——新时代湾区文艺创新与发展”的年会主题,为三地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深化交流、激发创作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人文湾区建设和文化共同繁荣。 “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机制”是经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联和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及珠三角9市文联共同设立的工作机制。 自2021年10月创设以来,持续推进合作创新、路径突破与平台升级,不断释放峰会机制的聚合效能,打造了“湾区有新声”、文艺创新论坛、文艺骨干交流季,以及电影、杂技、曲艺艺术周等10余个品牌项目。 王垂林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峰会机制的联动效能,推动文艺与科技、金融、旅游等多领域融合,支持优秀项目“出海”,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助力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创新高地。 文|记者 何文涛 通讯员 黄栩诗 图、视频 | 记者 何文涛 实习生 王申昊

    5 min
  6. HACE 9 H

    喜迎十五运,畅享艺术季!正佳双节上演艺术狂欢×消费盛宴

    文商旅融合正在成为广州的城市新底色,金秋的羊城因两大节庆的相遇而变得格外炽热。 在“十五运”日益临近之际,广州年度消费与文化盛事——第十四届广州国际购物节将于9月29日在正佳广场北广场盛大开幕,吹响年末消费热潮集结号。 与此同时,在主会场天河路商圈,第三届正佳星球艺术狂欢节也将同步登场,用超千场国潮绝活、特色展览、音乐盛会、共创互动、趣味运动会、IP快闪等精彩活动及消费福利,打造假日文化艺术盛宴。 两大节庆“同频共振”至12月31日,在国庆假期到来之际,为市民游客献上贯穿秋冬的城市狂欢盛宴,点燃消费热情,向全国展示广州“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新生态。 “全运+消费”打造城市新名片 诞生于2012年的广州国际购物节,现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购物节庆活动之一,持续助力广州进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今年的购物节以“激情全运·畅购广州”为主题,融合体育活力与消费引力,紧密结合“十五运”,以运动为主线、商业为平台,联动全城多业态,推出新场景、新技术、新体验,向世界传递“广州好生活”的生动图景。 正佳艺术狂欢节作为购物节的“文化引擎”,将以“正佳有绝活”为主题,推出超千场活动,涵盖非遗展演、音乐会、戏剧、市集、运动互动等,打破艺术与日常的边界,打造真正“零门槛”的全民艺术现场。 “年轻人的第三空间” 本届购物节将联合小红书打造“2025马路生活节”,通过主题市集、打卡互动、消费券发放等形式,融合广府文化与青年潮流,重新定义城市公共空间。 正佳广场南广场将设立专属互动区,并面向全市发放“鸭宝彩券”,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社交传播”闭环,为年轻人打造高共鸣、强互动的城市第三空间。 艺术节方面也亮点频出。“认养一头牛”主题快闪——“城市牧场计划”率先登陆正佳中庭,将牧场“搬”进商场,为艺术狂欢节打响头炮,吸引众多家庭打卡。 现象级游戏IP《第五人格》主题展快闪、《2025启航帽峰湾——伊比利亚狂想》郎朗钢琴独奏音乐会等也将陆续登场,持续拉满节庆热度! 让艺术真正“走向街头” 作为广州国际购物节重要的“文化支点”,“羊城消费新八景”的重要组成,本届正佳星球艺术狂欢节致力于打破艺术高墙,以“正佳有绝活”为主题,打造全天候、全龄段的百日狂欢。 届时,借助室内外联动,整个商场建出一个巨大的“开放式艺术剧场”,1000余场活动轮番上演,从绝活技艺展演、水下非遗大秀、红歌交响盛典到无言喜剧、音乐剧、舞台剧、现代舞,再到先锋装置艺术、趣味运动会、主题市集……每一步都能撞见惊喜。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今年特别推出“正佳星球首届民间绝活艺术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才艺达人,鼓励素人登场、大众参与,重塑艺术节的开放性与包容度。 消费层面,商场联合数百家商户推出团购优惠、满减补贴、抽奖权益等实在福利,市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可畅享海量购物优惠。 “在正佳,艺术没有高低门槛之分,只要有想法、有勇气,都能成为舞台主角。”正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每一位走进正佳广场的人都能变身文化艺术参与者——既是对广州开放包容城市精神的生动表达,也为“千年商都”注入新活力。 文 | 记者 刘星彤 通讯员 周佩琳 图 | 景区提供

    4 min
  7. HACE 10 H

    导演坚持:电影《731》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饰演

    9月18日,电影《731》在全球上映,截至18日19时53分,该片单日票房突破3亿,刷新中国影史票房纪录。 18日晚上6时许,电影《731》百度观影团专场在北京英皇电影城举办,导演赵林山,主演姜武、李乃文、孙茜等集体亮相。 谈及拍摄过程,导演赵林山回忆,自己在长达10年的创作过程中,面对海量的史料,要将重点内容挖掘出来并以电影的形式呈现,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他认为,同类题材的电影多以历史真实画面和史实呈现为主,常常给观众留下恐惧记忆。因此,他决定摒弃这种碎片化的方式,以一种更具温度和希望的手法来讲述这段历史。 “尽管这段历史充满了绝望,但我认为绝望的终点是希望。”他表示,这部电影更多聚焦于呈现人性的困境,让观众意识到当时的绝望与今天的幸福之间的重要联系。 此外,他还提到,其他地区的上映时间和内地是同步的,再过几个小时,电影《731》将在北美、欧洲上线,其他地区也将陆续播出。他说道:“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部电影堂堂正正地走进日本市场。” 据悉,片中所有日本角色均由日籍演员饰演。 赵林山回应道,如今为电影全数选用日本演员并非难事。但《731》拍摄期正值疫情期间,当时要从日本调集大量演员,却近乎天方夜谭。 “我们最后仍组建出了有80余人的日本演员阵容,如此坚持,意义何在?”赵林山自问自答,“我不愿让中国人扮演日本人。因为日本民族具有鲜明的双面性,其独有的样式是外人难以演绎的,只有日本人自身才具备这种特质。”

    2 min
  8. HACE 14 H

    26个瞬间,200幅珍藏影像!《陈忠实画传》解码陈忠实的创作人生

    近日,作家邢小利的最新传记作品《陈忠实画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本书以陈忠实人生中的二十六个重要节点为脉络,辅以二百余幅陈忠实的个人影像、手迹等珍贵资料,通过“画传”这一独特形式,立体还原了茅盾文学奖得主、《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部“剥茧抽丝”的精神成长史 陈忠实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陈忠实画传》巧妙地截取了其中二十六个关键瞬间,串联起他不平凡的人生。 从1942年关中农家土炕上的第一声啼哭,到1982年陈忠实在创作中经历精神“剥离”,实现艺术与心灵的深刻蜕变;从1993年《白鹿原》出版时的忐忑不安,到1997年该书摘得茅盾文学奖的荣光时刻,再到2005年创办白鹿书院——每一个片段,都如一部微缩纪录片,既重现历史现场,又深入心灵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展示了每个重要节点的珍贵影像和手迹作品,构成一幅完整而生动的陈忠实人生画卷。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的蒋村,一个典型的关中农家,画传中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下了他出生时的农家土炕,简陋的环境中,却孕育着一颗未来将震撼中国文坛的种子。1965 年,青年陈忠实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褂子在公社劳动,照片里的他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了《白鹿原》的第一行字,画传中收录了他当时写作的手稿,字迹略显潦草,一个宏大的文学世界正在他的笔下缓缓展开。陈忠实说:“回首往事我唯一值得告慰的就是:在我人生精力最好、思维最敏捷、最活跃的阶段,完成了一部思考我们民族近代以来历史和命运的作品。” 文学大家的“双重世界” 邢小利作为陈忠实生前好友、陕西文学研究领域资深学者,在陈忠实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视角在《陈忠实画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研究方法上,邢小利采用了“双线索叙事”,一条线索追踪陈忠实的人生轨迹,从西安东郊的乡村少年到陕西省作协主席,清晰地展现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成长与变化;另一条线索则解析《白鹿原》的创作历程,揭示书中人物与现实原型的隐秘关联 为撰写此书,邢小利不仅系统梳理了陈忠实的全部作品、书信、日记、演讲稿,更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追踪式访谈,走访了陈忠实的亲人、挚友、同事、编辑,甚至多次重访其笔下《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地——白鹿原本身。这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式的严谨态度,使得《陈忠实画传》的写作超越了简单的资料汇编,构建起一个“真实人生”与“虚构世界”相互映照的双重世界。 当“躺平”“内卷”成为当代青年口中的高频词,一位用十年光阴扎根乡村、写出《白鹿原》的文学巨匠,正以他的生命历程和文学成就走进年轻群体的视野。 陈忠实的一生,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写好一本书”的典范。他将自己“剥离”出喧嚣的城市,回归白鹿原下的祖屋,忍受清贫与寂寞,用几年时间打磨一部足以“垫棺作枕”的巨著。他的人生经历过贫困、挫折、质疑与漫长的默默无闻,但陈忠实始终像他笔下的白嘉轩一样,“腰杆挺得笔直”,充满坚忍不拔、逆流而上的生命力量。 文 | 记者 熊安娜 图 | 出版社提供

    4 min

Acerca de

从文化现场,听见诗与远方

Más de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