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经有深度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1. 3018.我们为什么会穷?

    -3 Ч

    3018.我们为什么会穷?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我们为什么会穷?来自懒人养基。 当我们谈论 “穷” 时,少有人会简单将其归咎于 “不够努力”,毕竟在这个内卷成风的时代,凌晨一点的写字楼、清晨五点的菜市场,从来不缺为生活全力奔波的身影。生活中,也不乏收入不算低的人,可他们的财务状况却总像绷紧的弦,始终捉襟见肘,与 “富裕” 二字一直隔着遥不可及的距离。 真正的贫困,往往是一张由环境、认知、行为与时代共同编织的无形之网。要挣脱这张网,我们必须跳出 “努力就能致富” 的线性思维,直面那些隐藏在 “缺钱” 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下面我将论述这几点逻辑,以及说明破局之道。 第一个穷的原因:出身与资源的 “马太效应”。 家庭背景的差异,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埋下了财富差距的种子。 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便能接触优质教育资源、拓宽眼界视野,还能浸润在高端人脉网络中。更重要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与言传身教中,孩子早早便培养出了 “富人思维”,懂得如何看待财富、规划未来。 而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要面对教育资源的匮乏,还得过早扛起家庭的经济重担,这份差距,在成年后的职业发展中,还会被进一步拉大,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在财富积累的赛道上,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地域资源的不均衡,同样在加剧贫困的鸿沟。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政策红利与区位优势,汇聚了大量企业、资金与人才,当地人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或是抓住创业机遇。而中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受限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与不便的交通条件。他们在城市里创造财富,却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始终难以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 更隐蔽的差距,藏在 “社会资本” 中。富裕家庭的社交圈里,多是企业家、医生、律师等中高收入群体,这些人脉资源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信息、机遇,甚至直接伸出援手。而贫困家庭的社交圈,往往局限在亲戚与同乡之间,大家的资源储备与认知水平相近,很难形成 “互助共赢” 的局面。这种 “马太效应”,让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 拥有资源的人能不断获取更多资源,缺乏资源的人则深陷资源匮乏的恶性循环,难以突围。 第二,认知贫困,穷人有看不见的 “思维牢笼”。 在所有导致贫困的因素中,认知贫困或许是最隐蔽、最顽固,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那一个。它与学历高低无关,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局限:习惯用短期利益替代长期规划,用经验主义拒绝新的可能性,用对 “确定性” 的执念逃避 “不确定性” 的挑战。 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中,香港富豪田北辰在体验底层生活前,曾坚定地认为 “只要努力就能摆脱贫困”。可当他真正陷入每天为赚取微薄的时薪,在流水线与外卖订单间奔波的日子后,才发现自己连思考职业规划的时间都没有,甚至连坐下来吃一顿热饭的精力都被耗尽。这种 “为生存疲于奔命” 的状态,正是认知贫困的典型表现 —— 当人被眼前的生计牢牢捆绑,大脑会进入 “稀缺模式”,判断力与决策力显著下降,最终陷入 “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的死循环。 认知贫困还体现在对 “风险” 的极端态度上。贫困者往往更倾向于 “规避损失”,而非 “追求收益”:他们宁愿把钱存在利率极低的银行,也不愿花时间学习理财知识,尝试让财富增值;宁愿在重复的体力劳动中消耗时间,也不愿投入少量资金学习一门新技能,为未来铺路。 第三,认知陷阱,贫困人的自我强化循环 他们有思维定式的代际传承。贫困家庭往往陷入 “低期望值教育” 的怪圈。父母因自身的贫困经历,对教育的回报率产生怀疑,觉得 “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导致不少子女早早辍学打工,试图用眼前的微薄收入缓解家庭压力。当生存压力占据认知带宽时,长期规划能力将被严重削弱。 他们有风险规避的双重困境。穷人对风险的敏感度,呈现出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因缺乏保障而过度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又因生存压力被迫从事高危险工作,农民工群体中,因超时劳动导致的职业病发病率,是城市白领的数倍。这些看似非理性的选择,本质上都是生存压力下的认知扭曲 —— 在 “活下去” 的迫切需求面前,对风险的判断早已偏离正常轨道。 他们有信息茧房的认知隔离。如今,算法推荐构建的 “信息贫民窟”,正在进一步加剧认知鸿沟。短视频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消费能力,推送差异化内容:高收入群体接收到的多是投资理财、行业趋势等有价值信息;低收入者则沉浸在娱乐八卦、低俗短视频中,难以接触到能提升认知、改变现状的内容。这种数字分拣机制,让贫困群体始终难以突破认知边界,陷入 “越穷越沉迷娱乐,越沉迷娱乐越穷” 的恶性循环。 第四,穷人有那些 “自毁长城” 的财富习惯。 除了环境与认知,个人行为习惯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并非没有赚钱的能力,而是缺乏管理财富的意识与习惯,最终让到手的财富悄悄流失,始终无法实现积累。 “即时满足” 的消费观,是财富积累的最大敌人。攒了 8000 元,咬牙买 1 万元的手机;攒到 18 万,敢贷款买 30 万的车;若攒到 50 万,便会按揭购买价值几百万的房子。明明住在出租屋,却执着于追求名牌包包与高端护肤品……这种 “超前消费”模式,不仅容易让人陷入债务危机,还会消耗掉本可用于提升自我和投资致富的本金。 缺乏 “延迟满足” 的耐心,也会让人错失长期收益。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中总追求 “即时回报”,宁愿做短期高薪的零工,也不愿接受能积累经验但起薪较低的职业,忽视了长期职业发展的潜力;在投资中,总幻想 “一夜暴富”,盲目跟风炒作股票、虚拟货币,最终因缺乏专业知识与风险意识,落得血本无归的下场。相反,那些能沉下心深耕一个领域、长期持有优质资产的人,往往能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 更隐蔽的陷阱,是 “时间贫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者发现,时薪越低的人,越倾向于用时间换钱:排队 3 小时领 20 元优惠券;坐 4 小时大巴,只为省下 40 元高铁票;为了免配送费,把 38 元的订单拆成 3 次购买。看似 “省钱” 的行为,实则将可支配时间切割成碎片,让人没有精力学习新知识、拓展社交圈、锻炼身体,甚至连经营感情的时间都被挤占。贫穷不仅让人没钱,更让人没空。 此外,“忽视健康” 也是一种隐性的贫困行为。很多贫困者为了省钱,宁愿吃廉价的垃圾食品,也不愿购买营养均衡的食材;身体出现不适时,宁愿硬扛,也不愿及时就医。而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一旦身体垮掉,不仅会失去赚钱的能力,还可能花费巨额医疗费用,最终陷入 “健康贫困” 与 “经济贫困” 的双重困境,彻底失去翻身的机会。 第五,他们被技术进步和时代趋势抛下。 在快速迭代的时代,能否跟上技术与趋势的步伐,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被 “淘汰式贫困” 盯上。科技进步在创造新财富机遇的同时,也在不断摧毁传统就业岗位。那些无法适应变化、固守旧有技能的人,很容易从 “富裕” 滑向 “温饱”,甚至从 “温饱” 跌入 “贫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技术替代” 的趋势愈发明显: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被机器人取代,银行里的柜员被自助设备替代,甚至连快递员、收银员等岗位,也面临着被智能化设备冲击的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的 “不可替代性”,就很可能成为时代变革的 “牺牲品”,被无情地甩在财富积累的赛道之外。 除了技术变革,产业趋势的调整也在重塑财富格局。过去十年,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富豪,而传统制造业、零售业则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那些能敏锐捕捉趋势、及时转型的人,往往能实现财富的跨越;而那些固守传统思维、拒绝拥抱变化的人,只能在存量竞争中艰难求生。比如同样是卖衣服,有人固守线下实体店,在高昂租金与客流减少的双重压力下濒临倒闭;而有人则顺势转向直播电商,凭借新的销售模式,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 最后,穷人的破局之路是什么呢?我认为要马上行动,从 “被动承受” 到 “主动改变”。 抢回 “认知带宽”:先做 “重要的事”。给自己留出至少半小时 “无手机时段”,用来自学新知识,哪怕只是静下心来认真读 2 页书。生活中的 “稀缺” 永远存在,但通过 “反稀缺仪式”,我们能人为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 “认知飞地”,避免被琐事裹挟,重新掌控对生活的规划。 认知革命:培养自己的金融素养。有针对地读一些经典理财投资著作,逐步培养自己的财商,培养“长期主义”

    12 мин.
  2. 3017.聪明资金正在悄悄买入哪些资产

    -1 ДН.

    3017.聪明资金正在悄悄买入哪些资产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聪明资金正在悄悄买入哪些资产,来自财报翻译官。 10月17日的亚太股市可谓是一片哀嚎!日本股市跌了近1%,澳大利亚市场同样表现疲软,咱们A股更是跌得让人心疼,创业板指盘中一度暴跌超过3%,科创5 0指数也跟着遭殃。 就连港股市场也没能独善其身,恒生科技指数跌幅一度超过2%。这波下跌来得又快又猛,背后其实是美国区域银行风险重燃和贸易环境再度紧张这两大因素在作祟。 全球市场为何突然变脸? 华尔街传出的消息让全球投资者都坐不住了。两家美国的区域性银行相继披露遭遇了贷款欺诈,分别计提了5000万美元的减值损失。这一下子勾起了大家对去年硅谷银行倒闭的痛苦回忆,市场神经立刻紧绷起来。摩根大通CEO戴蒙有句话说得很形象:“如果你在厨房看到一只蟑螂,那很可能不止这一只。”现在的市场情绪正是如此。 与此同时,贸易领域也是阴云密布。特朗普此前放话要从11月1日起对华进口商品再加征100%关税,这把本已复杂的贸易关系推向了更加紧张的境地。 两件糟心事碰在一起,产生了放大效应,让刚刚有所回暖的市场情绪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那么哪些板块能在动荡中受益? 虽然大盘近期表现不佳,但总有板块能逆流而上,这就是A股市场一贯的结构性特征,三大主线反而可能从这场动荡中获得机会。 银行与高股息资产成了资金的避风港。农业银行股价还创了阶段性新高,这绝非偶然。在市场不确定时期,投资者开始追求确定性,那些现金流稳定、分红大方的公司突然就成了香饽饽。就像雨天里的雨伞,平时不觉得多重要,一到下雨天就格外抢手。 黄金与贵金属板块已经有所表现。国际金价最近一路攀升,伦敦现货黄金一度触及历史新高。市场越是恐慌,黄金越受欢迎,这几乎成了铁律。而且这种避险情绪短期内可能不会消退,招商证券的研报就认为金价未来还有上涨空间。 内需与防御性板块也值得重点关注。盘面已经显示出这个趋势,保险、燃气、白酒、煤炭等板块都有资金在悄悄布局。当外部环境不稳定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行业反而显出了优势。这好比外面狂风暴雨时,人们更愿意待在自家安全的屋檐下。 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咱们小散该怎么应对?我这里有几点实在的建议。 不要急着抄底科技股。半导体、CPO这些前期热门赛道跌得最惨,虽然可能会有技术性反弹,但这波下跌的核心原因就是风险偏好下降,高估值板块最容易受伤。 仓位控制比平时更重要。在这种波动加剧的市场里,一定要管住手,别一看到反弹就冲动进场。记住,在股市里活得久比短期内赚得多更重要。 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市场越是不好,政策托底的预期就越强。最近一些区域性板块的异动,比如福建海西、海南板块的活跃,已经暗示了这个可能性。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回想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后,A股也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光,但随后高股息资产却走出了一波独立行情。这次会不会历史重演?值得我们思考。 对咱们投资者来说,关键不是预测市场,而是应对市场。在别人恐惧时咱们要保持冷静,在别人贪婪时咱们要多份谨慎。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保住本金,耐心等待,该来的机会总会到来。

    4 мин.
  3. 3016.几次牛市的回顾以及本次的比对

    -2 ДН.

    3016.几次牛市的回顾以及本次的比对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几次牛市的回顾以及本次的比对,来自润哥。 随着股市上涨,经历了长期熊市的老股民有“牛市能够撑多久的”担心,因此我复盘历史上的牛市,总结其结束原因。 首先先说一下1996-2000年的牛市。 1996-2000为经济低迷期的股市上长,当时中国经历中国经济软着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国企员工下岗危机。股市起到为国有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作用。中间伴随着98年亚太金融危机。股市投机盛行,股市炒到估值很高的地步。 到了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飞速增长,首先,通缩局面结束,央行结束流动性释放,政策重心从刺激经济走向规范发展。实体飞速发展开始抢夺股市资金。 其次,随着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股票供过于求。 并且政策上股市完成提振经济的历史使命,政策上不再支持股市,转而打击投机。 再看看05-07年牛市,当时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资产获得重估,港股已经提前从03-05年提前进入牛市。00-07年经济多年高速增长,是少有的股市和经济同时高速增长时期。 这次股市结束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当时美国进入次贷危机, 第二,通胀压力大,央行紧缩货币,提高准备金,收紧流动性。 第三、股市估值高,市场上基本上没有市盈率低于40的板块了,连银行股市盈率都40以上。沪市平均市盈率55。 第四,天量融资,大量央企上市,中石油上市、平安浦发进行天量融资。 再来看看14-15年牛市,上涨原因,来自央行降息,短时间无风险收益率从9%降低到6%,引发银行股的上涨,然后带动保险券商进而带动大盘股上涨,到了15年呈现权重搭台中小创唱戏的状态,中小创猛涨,权重股低迷。 结束原因:15年年中,清理伞性信托,进而清理两融引发暴跌,千股跌停。适逢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周期,热钱逢高减持A股,换成美元,买入美元资产,导致外汇储备流失。外汇储备从4万亿减少到3万亿。14-15年是一次不完整的牛市,之后17-21年大盘股牛市可以看做是这次牛市未完成部分继续演进。 综合发现,个人感悟。 首先,A股牛市结束,和政策密切相关,现在如同1996-2000牛市那样,需要牛市来提振经济为地方财政债务化债,需要牛市来引导资金进入科技创新,激活一级市场,政策还需要牛市抢夺全球的富余资金。 第二,A股央行货币政策紧密有关,当央行从货币宽松到货币紧缩,可能导致牛市结束。 第三,加入WTO后,A股和美元汇率周期紧密相关,美元贬值期间,人民币相对升值,人民币资产获得重估,人民币资产获得追捧而上涨。当美元升值期间,人民币相对贬值,热钱可能流出国内,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不足而终结牛市。 第四,历史上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可能影响中国牛市,不过自从18年贸易战以来,中美脱钩,如果美国再发生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反而可能利好中国,资金逃离华尔街,涌入港股和A股。眼下,美国Ai泡沫,人工智能需求资金巨大,但是带来的利润很少,未来两年人工智能的泡沫可能破灭,不过最多刺破中国的Ai泡沫,对股市整体影响偏利好。 目前看来A股,央行资金流动性充裕,政策面全力支持、美元又在贬值周期中,牛市结束的信号看不到,我想这一次牛市应该会持续下去。

    5 мин.
  4. 3015.华为 VS 英伟达——中国 AI 的崛起

    -3 ДН.

    3015.华为 VS 英伟达——中国 AI 的崛起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华为 VS 英伟达——中国 AI 的崛起,来自ODYSSEY888。 去年年底,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顺利的时期。贸易战持续升级,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支出和消费者信心下滑,都显示出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在科技领域,中国似乎也远远落后于美国的半导体与 AI 公司。由于缺乏从荷兰ASML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到先进封装、高带宽内存等关键环节,中国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追赶上。 但“DeepSeek 时刻”成为了中国的觉醒时刻。人们突然意识到,要运行一个与 OpenAI 相媲美的大模型,并不一定需要海量的英伟达算力。同时,中国在 AI 研究领域并不落后。事实上,如果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可能挑战美国在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那就是中国。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贸易战虽然残酷,但中国的强硬策略最终换来了僵持局面,而非单方面的失败。这种结果对双方都可接受,投资者欢欣鼓舞。 紧接着,NVIDIA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出的技术概念的崛起,光模块和AI印制电路板迎来来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客户的海量订单,为中国企业带来上百亿元利润,使中国分享 AI 超级周期的红利。创业板在两个月内飙升 50% 以上。 随后,随着华为发布 Ascend 910C 和Atlas 950 SuperPod芯片,这是自 2019 年被制裁后首次推出高端 AI 产品,中国国产芯片正式迎来了新的高光时刻。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确定两件事: 第一,中国的科技实力长期被低估,正在快速追赶; 第二,中美将共同书写 AI 的新规则,并共享由 AI 带来的生产力红利。 中国正像美国一样,全力押注半导体与 AI。因此,投资中国市场,必须配置 AI 与半导体板块,否则将难以跑赢大盘。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技术突破,一个完整的国产生态体系正在形成,挑战国际巨头的格局。 在近期《人民日报》的专访中,任正非提出了四个应对美国出口管制的指导原则: “用数学补物理,用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用电力补算力。” 这四句话精炼地概括了华为及中国科技企业绕开硬件限制的思路。通俗地说,就是用算法优化性能,用创新架构突破物理极限,用集群系统取代单一高性能芯片,并利用庞大的电力资源实现整体突破。这些理念已经在华为最新发布的芯片集群和中国整体芯片战略中得以体现。 这个策略是极具战略前瞻性的,我认为是另一个DeepSeek时刻,当大家意识到不需要最高级的光刻机也可造出与英伟达相似的算力集群,国产替代和自主芯片的趋势就彻底打开了。这会促进Deep Seek为首的大语言模型还有更多应用AI快速发展,因为他们可以以相同乃至更低的成本,获取充足的算力资源,帮助他们在世界舞台OPENAI,Sora,Anthropic等竞争,这也会促进对国产芯片的需求,进一步迭代。这是一个从追赶到赶超的路线。 用数学补物理意味着通过算法和软件优化来弥补硬件性能的不足。就像英伟达与游戏开发商深度合作来优化 GPU 一样,华为正与 DeepSeek 等国内大模型厂商紧密协作,针对性地提升算力利用率。不再依赖芯片的“物理性能”,而是通过更复杂的数学手段——优化编译器、算法、神经网络结构等——提升整体效率。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正加大对 AI 软件、编译器和算法研究的投入。像华为、寒武纪等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 AI 框架生态,正如华为当年以鸿蒙系统取代安卓一样。 用非摩尔补摩尔。当摩尔定律趋近极限,而中国又暂时无法获得极紫外光刻机技术制造7纳米以下芯片时,“非摩尔”技术成为破局方向。这包括 3D 封装、光计算及专用 AI 加速器等。 用群计算补单芯片。中国没有世界顶级的单芯片性能,就把多个芯片连成一个“超级计算节点”。华为的SuperPod 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更进一步,华为正将多个 SuperPod 连接成更大的 SuperCluster,形成超过百万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的超级集群。 这背后的关键是华为自研的“统一总线”高速互联技术,让多芯片协同如同一个整体系统。这是华为领先的领域,因为他的通信背景是英伟达所不具备的,也是实现赶超的关键部分。 用电力补算力。中国拥有充足的电力资源与庞大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这让“以电换算”成为现实。任正非提到,中国的 AI 发展得益于“充足的电力和信息网络”。换句话说,中国愿意用更多电力与芯片来弥补单芯片性能差距。“东数西算”工程就是例子:西部地区电价低廉,配合清洁能源,使大规模 AI 训练成为可能。而美国则面临电网老化、电价高昂和电力紧缺等问题。 任正非的“四补”思路展示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破局方式,不再死磕 3纳米 光刻机,而是从软件、系统、架构与能源层面实现超越。这可以看作继 Deep Seek 之后中国科技的又一次“破壁时刻”。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也承认:“他们并不远落后。虽然制程较落后,软件生态也不够成熟,但他们拥有基础设施与超过 10 亿用户,占据全球约 30% 的 AI 应用市场,在电力设施也是遥遥领先。” 投资者应关注这些趋势,它们揭示了中国在 AI 时代持续增长的潜力,也指明了未来几年最具爆发力的投资赛道。应调整投资组合,以抓住中国半导体与 AI 崛起所带来的机遇。

    7 мин.
  5. 3014.先进制造技术出口管制带来的深远影响

    -4 ДН.

    3014.先进制造技术出口管制带来的深远影响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先进制造技术出口管制带来的深远影响。来自浙江31年老股民。 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中低端制造业起家,逐渐掌握了部分行业的先进技术。近几年来,相关部门陆续对先进制造技术出口进行管制,而且这个趋势将越来越严。背后是中国谋求通过先进技术建立部分制造行业壁垒的策略转变。 中国光伏,锂电等等高增长的新兴产业,前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很多国内的企业缺乏技术保护意识,在蝇头小利之下,开始将企业的产线搬到国外,谋求在国外建设产能,而且这股妖风越刮越大。最后的结果必然会是:中国的师傅教会了海外的徒弟,徒弟让师傅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甚至没有饭吃。 比如,将先进产能的锂电池生产线,建在国外,给国外创造了就业岗位,提供了税收,同时,反过头来抢了国内企业的海外市场,加剧了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压力。国内没有出海的企业为了谋求出口,被迫进行降价,效益大幅下滑,员工待遇急剧缩水。如果先进生产技术溢出不加以管制,那么,未来几年,海外飞速增长的产能非常有可能压垮国内的竞争对手,从而导致国内竞争对手关产或者停产,地方税收锐减,员工下岗。 所以,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是“产品出口而不是生产线出口,产能出口,生产技术出口”。这几个出口有天壤之别,一个是蜜糖,而另外一些是砒霜。 比如前段时间规定的列入管制范围的是能量密度≥300 瓦时每千克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包含电芯和电池组。 这类电池属于“下一代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目标”,具有显著的军民两用属性——既可用于新能源汽车,也可应用于军事无人机、单兵装备、水下潜航器等领域,因此被纳入严格管制。说白了,达到这个技术指标的,目前来看,基本上只有半固态或者全固态电池才能达到。 当然海外的汽车制造商也会谋求自己技术的突破,但是要建立一个经济性的产业链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未来若干年内,全球消费者如果想要买冬季掉电少,续航里程高的半固态或者全固态车,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一个卖家。这样的情况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由于中国产品的唯一性,价格方面将会有所溢价,从以前过度竞争赚苦力的钱,转变为,舒适的竞争,赚技术的钱,品牌溢价的钱,中国汽车产业的利润将大幅提高。从而带来产业链工人收入的提升,当地税收的提升。 其次,半固态或全固态汽车产业链非常长,由于全球产能在中国,将极大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每一个企业都将分享到固态汽车发展的红利。比如,半固态汽车需要大量的钢材,这个钢材的消费就留在了国内,极大的有利于国内钢铁行业。 最后,单辆汽车的体积比较大,未来半固态汽车的全球销量比较大,可能达到几百万辆甚至上千万辆。将汽车从中国产地送到海外消费者手中,会带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4 мин.
  6. 3013.白银价格的未来走势

    -5 ДН.

    3013.白银价格的未来走势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白银价格的未来走势。来自迪化野老。 白银现货价格近期已经站上了52美元/盎司的高位,这可是自1980年以来罕见的新纪录。当下市场正在因为伦敦库存紧张而闹得人心惶惶。近期伦敦白银市场出现了历史性逼空潮,导致库存极度紧张,部分交易商甚至包下跨大西洋航班货舱,将银条从纽约空运至伦敦以缓解供应压力,基于最近的报道、专家观点和数据。我们从当前情况入手,看看支撑价格的因素、潜在风险,当然市场是不可以预测的,我们主要从供需关系上分析一下。 第一步,我们理解一下当前的白银市场现状。 咱们先来梳理一下白银为什么突然这么火爆。简单来说,这轮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叫“空头挤压”的现象。就是那些原本押注银价会跌的交易员,突然发现市场上的实物白银库存不够用了,只能赶紧买回来平仓,结果推高了价格,目前2025年全年涨幅超过76%,从年初约28-29美元到当前52美元。 这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市场供需失衡的直接表现。更具体点看,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库存数据显示,当前白银库存为8.4亿盎司,其中可供交易的白银库存低至警戒线以下,有专家警告可能面临耗尽风险。 报告进一步指出,库存低于历史平均值,而投资需求却在强劲增长,导致价格快速拉升。从历史数据来看,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的白银在2020年库存为11.7亿盎司,而可供交易的白银库存保持在3亿盎司以上的水平,但现在已经快速下降到不到两亿盎司。 这种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工业需求激增,如太阳能和电子产品消耗,加上投资需求和亚洲提取量大增,导致库存被持续抽离。具体来说,结构性供应赤字导致矿山产量跟不上需求步伐,而中国等地区的供应不足进一步放大挤压效应。让人联想到1980年的那次著名挤压事件,当时银价一度飙到50美元/盎司,按通胀调整,相当于今天的200美元/盎司左右。这次不同,这次有更坚实的工业需求做支撑,并非单纯的投机。 第二步,我们再来剖析支撑白银上涨的核心因素。 如果只看表面,这轮上涨可能像是短期投机。但深入挖一挖,你会发现有好几层结构性因素在支撑着白银的长期潜力。咱们一条条来理清。 首先,是供需基本面的不平衡。白银不像黄金那样主要用于投资,它有52%以上的需求来自工业领域,比如太阳能电池板、氢能系统、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这些领域正随着全球绿色转型而高速增长,2025年的白银市场赤字虽然是近年来最小,但当前赤字仍在。 白银市场已连续第五年出现供需赤字,全球库存持续被消耗,显示长期供应难以追上强劲的工业与投资需求。近期伦敦现货市场的溢价明显扩大,部分交割仓库存量降至多年低点,市场流动性紧张。实物白银的短缺迹象愈发明显虽然不至于比黄金更稀缺,但在工业金属与金融属性兼具的双重作用下,白银的稀缺性正被市场重新定价。 再看数据指标,更能佐证这些观点。纽约商品交易所期货市场的未平仓合约数量高达16.5万份,相当于8.25亿盎司的白银,这反映出强烈的投机兴趣和需求拉动。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流入也特别亮眼:2025年白银交易所交易基金流入量是黄金的三倍,显示投资者在蜂拥而入。 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数据更是惊人,10月的提取量同比激增163%至302吨,这说明亚洲需求,尤其是中国,正在成为白银价格的新引擎。雅虎财经和彭博社的联合报道预测,2025年底55-65美元,2026平均56-65美元。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强化:工业需求拉动基本面,机构买入放大势头,库存紧张制造挤压。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支持白银长期上涨的框架。 同时白银供给难以快速提升,白银是“副产品金属”全球约 70%以上的白银产量来自铜矿、铅锌矿和金矿的副产提取。专门开采白银的“主银矿”非常少,且集中在墨西哥、秘鲁等少数国家。因此,白银产量受制于其他金属的开采计划,无法独立扩产。工业回收银虽有增长,但远不足以弥补矿产供给缺口。回收银的纯度和交割标准也限制了其市场流通性。 第三步,我们再来看白银有哪些不确定性。 当然,任何市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得平衡一下,别只看正面。当前的挤压可能“接近尾声”。有人怀疑这轮上涨有操纵成分,虽然更多观点认为这是真实短缺,但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 特别要提到一个潜在风险:未来是否存在白银交易所交易基金大幅减持后,市场上的白银供过于求的风险?从当前数据看,这个风险存在但相对较低。 因为2025年上半年,白银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流入已经达到95百万盎司,远超2024全年,且整体需求强劲,如工业和投资双轮驱动。如果减持发生,会释放库存,可能导致短期供过于求和价格回调。但结构性赤字和全球绿色转型需求预计会吸收这些供应,降低长期风险。总的来说,这些风险更多是短期的噪音,而不是颠覆长期趋势的杀手锏,只要绿色能源转型继续,白银的结构性赤字就很难逆转。

    7 мин.
  7. 3012.浅聊稀土管制

    -6 ДН.

    3012.浅聊稀土管制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浅聊稀土管制,来自风雨也无晴。 稀土管制新政是用四条政令把整条产业链焊死了。 外国偷不走稀土技术,哪怕挖走技术员也没用,因为稀土生产的工艺参数,是跟具体矿山的成分绑死的。全世界没有两块成分一样的稀土矿,中国生产线的参数搬去外国,要从头做实验调整。 目前外国也不是不能产稀土,是没法低成本高效生产,只能用落后工艺产一点,还是普通稀土产品。那些极高纯度、特殊用途的,只有中国搞过,外国连门都摸不着。之所以要出这么严的管制,是怕外国买设备、买原料,然后挖人勉强搭条生产线把产业跑起来。当然现在看来,这波管制把这条路彻底堵死了。 先把四条政令理清楚: 2025年第56号:管稀土设备和原辅料出口,这条是核心; 2025年第57号:管部分中重稀土物项,跟之前4月4日的18号令呼应; 2025年第61号:兜底管相关稀土物项,没漏项; 2025年第62号:管稀土技术,还特别点名了半导体和军工AI。 18号令和57号令是不是重复?完全不是。18号管钐、钆、铽、镝、钪、钇等7种中重稀土,57号管钬、铒、铥、镱等5种,加起来12种,刚好把所有中重稀土全罩住了,一点空子都不给。 62号令的核心是管制用于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以及相关半导体设备/材料,还有军工AI研发生产的稀土技术。很多人不知道,稀土是半导体生产线的刚需,主要做靶材,然后用电子或激光轰击靶材,让成分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外国想搞尖端芯片,稀土靶材这关就过不去。 然后是56号令,这条最能说明为什么外国拼线没戏。官方是按物项编号排序的,看着乱,我按稀土生产线的流程来解释一遍,从矿石开采富集,到分解冶炼、分离萃取、提纯单质,再到产品加工,每个环节的关键设备和原料,基本都管了。 矿石开采富集 管制氟碳铈矿、独居石、吸附型离子矿。前两种是轻稀土主力,吸附型离子矿是中重稀土主力,中国是唯一能大规模工业开采这种矿的国家。其实管制矿石出口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因为外国自己的矿石都提炼不明白,进口我们的矿也没用,但态度得摆出来。 稀土矿浮选药剂重点是含羟肟酸类、磷酸酯类的捕收剂。稀土矿品位极低,有些才百分之零点几,必须靠浮选富集。捕收剂能让稀土矿石从亲水变疏水,跟着气泡上浮,跟杂质分离。我们的药剂能大幅提回收率,外国以前想省成本,直接买我们的药剂就行,现在禁了,他们自己研发生产,成本得往上跳一大截。 其他矿山机械、选矿设备通用性强,没必要管,抓核心就行。 矿石分解冶炼 稀土用焙烧窑,这个指标卡得很细,直径1.8x20米到4.6x80米,窑筒里得砌石墨砖、高铝砖这些耐硫酸、氢氟酸腐蚀还耐高温的衬里。稀土工业也常用浓硫酸焙烧法处理矿石,把矿石和浓硫酸混合加热,让稀土变成可溶性硫酸盐,杂质变成难溶物,这样就能分离出稀土。这窑得扛几百度高温和强酸腐蚀,技术门槛极高,外国自己造不出来,买又买不到,分解矿石这步就卡壳。 离子型稀土矿智能连续除杂沉淀设备,日处理浸出液≥5000立方米。我们采吸附型离子矿用原地浸矿法,往矿里注硫酸铵,稀土离子进溶液,再除杂分离。这设备就是除杂的关键,虽然目前只有中国大规模用,但巴西等国可能有类似矿,禁了这设备,他们想开采这类矿,成本得上天。 稀土分离萃取 稀土17种元素里,除了钷(靠核反应)和钪(单独产),剩下15种全掺在一起,分离全靠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理论,这是我们的压箱底技术,管制的东西全是关键。 5种萃取剂,P507、P204、环烷酸、N235、C272。P507能一次分离15种稀土,我们上世纪80年代就掌握了。这些萃取剂针对性极强,外国想自己配,没个几年研发搞不定,而且成本极高。 等于说,外国想搭分离萃取线,从溶剂到设备再到小零件,全得自己造,这难度不是一般大。 提纯稀土单质 分离出的稀土是氧化物,要做成金属单质才能用,主要靠熔盐电解法和热还原法,两种方法的核心设备全管了。 熔盐电解法设备包括电解整流设备、加料设备、虹吸出炉系统、尾气处理设备,还有特定参数的电解槽,耐火砖槽体、石墨阳极、钨阴极,电流6000到30000安,电流密度也卡死了。我们电解工艺世界领先,光电极级石墨就占全球九成产量,外国想搞,连原料都难凑。 热还原法设备,真空感应还原炉、真空碳管炉。热还原要控制凝固过程,我国凝固技术独步全球,连带着激光3D打印都领先,外国想学都没地方学。 稀土产品加工 稀土最终要做成产品,比如钕铁硼永磁体、激光介质,管制的设备全是我们的优势领域。 稀土晶体设备,提拉法生长炉、坩埚下降法生长炉,晶体用在光学、激光、超导领域,外国自己造不出这么高精度的炉子。 钕铁硼永磁体设备,真空感应铸片炉、氢碎炉、气流磨、自动热压设备、冷等静压压机、真空烧结炉,连多线切割机、激光切割设备这些加工设备都管了。我们钕铁硼产量占全球九成以上,这些设备全是定制化的,外国想买都没渠道。 晶界扩散设备,磁控溅射镀膜设备、真空扩散炉、丝网印刷装置,钕铁硼耐高温靠掺镝、铽,就靠这些设备,外国没这设备,做不出高温耐候的永磁体,新能源汽车、风电这些领域就卡脖子。 稀土二次资源回收设备,中重稀土稀有,得靠回收,禁了这设备,外国想回收稀土也没辙。 所以我们是把稀土从矿山到成品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用管制起来了。外国想从中国买设备、买原料,凑条生产线,现在这条路彻底断了。想自己搞?从研发到生产,每个环节都得从头来,成本高到离谱,时间也耗不起。 这是实实在在的体系化产业链护城河,学不会,也买不到。

    8 мин.
  8. 3011.牛市进入中后期阶段,投资者未来何去何从

    12 ОКТ.

    3011.牛市进入中后期阶段,投资者未来何去何从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牛市进入中后期阶段,投资者未来何去何从。来自敬畏知止。 首先我们来看,今天的市场是如何铸成的。 高层无疑是希望股市上涨的。但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股市的运行也有其自身规律,外力的改变虽有可能,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外力施加的影响虽最终能够改变市场运行轨迹——无论是短期或是长期的,但改变市场原本运行轨迹的过程中因受限于自身资源和条件限制,会寻找阻力最小的方向,尤其是市场悲观情绪的逆转是需要时间的。 2024年9月26日后,量变产生质变,市场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启了一轮牛市周期。但由于投资者情绪波动太大,在短暂的疯狂上涨稍加调整后,此时的市场才进入健康的牛市前期。 我们再来看看内外部的环境:中国股市和房市现处于两难境地。 影响A股慢牛最大的劣势在于市场的结构性高估,关键是结构性高估的个股比例还不低。在这种背景下发动的牛市,只能是水牛,是脱离了估值之锚后的自我放飞,这就面临一个将来谁来买单的问题。 造成A股普遍高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而是货币超发的自然结果,超发货币意味着资产价格的普遍高估——毕竟这么多钱要有个去处,这也是我们过去十几年无论是房地产、还是股市,其实质都是高估的,看看I P O的发行价和PE;不仅在I P O方向,这种流动性也使得我们二级市场绝大多数股票价格高估。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的高科技行业封锁围堵。 我们国家,早在十年前就预见到房地产泡沫,宏观层面一直在试图将房地产泡沫的影响控制在房地产业自身。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对其它行业的渗透,导致的泡沫越来越大,受影响最大的是受到蛊惑,对自己行为没有清醒认知投身到房地产的所谓中产阶级。并且又叠加了金融机构降薪,这些人是目前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最大受害者,而这些人恰恰是消费的主力。 再来聊一下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环境、韧性、新引擎、挑战与机遇。 当房地产下行时,各行各业都会受此影响,我这里特别谈谈公共开支,公共开支有其刚性一面,当预算收入不抵其支出时,政府必然要缩减开支或伸出其有形的手。这对市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这种负面影响倒还罢了,问题是事情的发展是渐进的,且不可预测的,这就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过,这个影响最多三五年的时间就可以消化吸收掉。 说实话,美国对我们科技封堵,小院高墙,使得我们更容易聚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形成共识,依我个人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在此期间,我们会通过举国之力解决卡脖子问题释放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中国经济必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目前房地产泡沫解决已经进入下半场,通过发起一轮牛市对冲房地产下行风险。 当然,我不是说实体经济没有影响,我们实体经济最大的影响来自于房地产泡沫破灭,我这样说的依据是我们实体经济,尤其是前沿科技的资产负债表不仅没有受到伤害,反而更加健康、资金也比较充裕,这个从我们新能源汽车、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等行业这两年的业绩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外药企购买我们的专利和技术可以窥见一二。所以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如何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如何在逆境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熟悉了本轮行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内外部环境,我们看看站在今日的时点,投资者未来何去何从?先说结论,时至今日,无论是哪方面看,行情仍将持续,但已经进入下半场,依据如下: 首先看市场的估值水平,对比一年前,也就是大概本轮牛市启动前的估值,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亏损股以及估值50倍以上的股票占比明显上升,尤其是估值50倍以上的股票占比更是大幅上涨11.46个百分比,这显示市场投资风险显著上升。除基建、农业、白酒和家电整体估值合理且P E百分位也处于绿色空间外,其他各行业已处于历史最高估值水平。这些行业虽然有国产替代以及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突围的极大市场前景,但毕竟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利润的兑现需要时间。 其次我们看低利率环境和存款搬家的情况,显然在现在的经济背景下,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内有降息的动力,但忌惮于美国的高利率,有点投鼠忌器。不过,美国利率在特朗普的推动下已经具备大幅下调的环境,这会进一步降低国内利率水平进而推动资金寻求高收益去处,股市无论是从赚钱效应还是容纳空间而言都是不二之选。 第三,政府维持股市慢牛对冲房地产下行的强烈愿望,虽然政府不是万能的,但这些经验将使得本轮行情走得时间更长。那么作为投资者,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呢? 鉴于本轮行情已经进入下半轮,投资者的眼光更宜放得长远,不要追涨杀跌。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对市场的周期、公司的估值以及公司未来的经营进行分析,因为我们始终处于周期这个大环境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投资决策短期要有安全边际;中期要从公司的发展周期、公司的估值周期和股票市场的估值周期看股价;长期而言,公司要有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即使公司受到所处行业的中、短期周期影响,但长期的业绩必将是稳定增长的,这才是我们要了解、要运用到股市投资中的周期概念,也是股市常赢之道。

    7 мин.
3,6
из 5
Оценок: 23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Еще от провайдера « 喜马拉雅»

Вам может также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