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回到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今天是咱们对这本书讲解的最后一讲。
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了共同体感觉,他是我们在人际关系这个角度上所追求的最高级状态。
那么我们就会想了,阿德勒将人生的意义完全定位在了人际关系上,那么事情真的如此吗?难道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一个更高大上的目标吗?
这个问题其实是书中青年人不停的去问责任的一个问题,清代人认为我们的人生应该有一个更加高大的理想和目标,然后我们的一生就去冲着这样一个目标努力。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念头,比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有人问我们,你们将来长大了想要做什么呀,我们会说要当科学家,要当工程师等等。
可是换个角度想一想,你站在今天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在回看你过去的理想。你会发现什么呢?
没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够完成当年的理想。
关于这一部分阿德勒的理论也有精彩的描述。
阿德勒认为我们的人生可以理解为两种生活,第1种人生呢,我们称之为叫做潜在性的人生,第2种呢称之为叫做现实性的人生。
什么叫潜在性的人生呢?他指的是那一种你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而现实性人生就是一种关注于当下的人生。
咱们举一个登山的例子,假如你去登山,你的目的就是东到山顶,那么从你起步一直到登顶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之为叫做潜在性的人生,因为你东山的这一路上,你的唯一目标就是能够登到山顶。你只有在登到山顶的那一刻,才能够体验到你登山的意义和目的。你在登到山顶之前的路程,对于你的整个旅途来说,它是一个不完整的状态。因此这就是一种潜在性的人生。
相反,如果你登山的目的是为了欣赏沿途的每一个风景,那么你就会有一种当下做完了及当下完成的状态。我爬到半路看到一棵树,于是我就完成了欣赏树的这个过程,我又看到了一座山崖,于是我就完成了欣赏山崖的过程。
我在整个旅途当中的每一个所见所闻都是我的目的。这种把过程本身也看作是最终目标的生活方式,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咱们有一句老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你在某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话,你就会发现,其实你并没有办法找到某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来,标志着你有了成就。你的这个成就是在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慢慢产生的,你可能正在低头忙碌自己的事情,忽然之间意识到自己原来已经小有所成了。
我自己从去年开始在练习吉他,对于这一部分就深有体会。我对于这样一个乐器完全是兴趣爱好,从一开始磕磕巴巴的练习基本功爬格子,到后来开始去练习某几个和弦,我总觉得自己只是刚刚入门,能力差的实在太多了,每当有人问我说你会弹吉他,我总是很害羞的说,我现在的水平,只能把它给弄响了。
直到有一天我老婆跟我说,其实你现在的水平,已经可以跟外行人说你会弹吉他了,毕竟一些简单的歌曲,你可以弹着和弦把他们伴奏下来。
这一刻我才突然间意识到,对于谈及他这个技能,我已经入门了。可是你要问我究竟是哪一个时刻入的门,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的是,我每天都在做着一些练习,每天都在有着微小的进步。
这就是潜在性人生和现实性人生之间的区别。如果你是为了某一个目标而活的话,你的生活就是一种潜在性的生活。而你如果是为了享受每一天,为了过程而生活,你的生活就是一种现实性的生活。
说到这你肯定会想,那我的人生就这样享受每一天碌碌无为的过去吗?这是不是也太懈怠了?阿德勒怎么会提倡这样的一种生活呢?
在这里阿德勒教授我们,要去区分平凡和碌碌无为之间的区别。而区分二者的方法,就是要搞清楚你所谓的平凡,指的究竟是什么。
现在你就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你脑海中的平凡或者说是不平凡,它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你已经思考过了这个问题,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所认为的不平凡,实际上是满足了他人对于不平凡这个词的理解。
换句话说,当你想要让自己的人生不平凡的时候,你正在下意识的去满足他人对你的期待。你所谓的不平凡,正是迎合了他人对于人生意义的定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人生的意义感,它其实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普世的正确的意义感存在。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时候,你就需要留意了,这个人所说的意义,实际上指的是他的人生,他希望能够产生的意义,从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来看,他所谓的意义,是他需要完成的课题。
这时候课题分离就能够帮助你去澄清,你自己的人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意义。
这其实对我们的考验非常大,因为我们需要具有对我们自己,对别人,对这个世界相对充分的认识。否则,我们就会陷入一种生活的迷茫,因为周围人都说你要生活发财,你要迎娶白富美,你要登上人生的巅峰,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这时候如果你能够做到课题分离的话,你就会发现似乎你和别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每天所谈的事情是自己在工作里面又挣了多少钱,是用自己的车钥匙来标榜自己的身价。而你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里面,很容易产生两个结果,要么你会接受别人对生活的理解,从而迷失自己;要么你就没有办法建立起自己的人生意义,开始进入迷茫的状态。
你因为不想与众不同,你因为担心被讨厌而不知所措。
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里其实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常说什么样的工作是一个好工作,他的标准就是钱多,活少,离家近。你有没有发现这条标准的问题?
没错,无论是钱多,活少,还是离家近,他们都和这项工作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扫大街能够钱多活少离家近,那么扫大街就是个好工作;如果做设计师能够前端活少离家近,那么设计师就是个好工作。
当你信奉这样一条标准的时候,你的生活已经迷茫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作者在这里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要做到他者贡献。注意接下来的术语,可能会有点多,你可要听仔细了。
首先我们来详细说说他者贡献。
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要去为他人作出贡献。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这样一条原则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消除这种迷茫。
你可能会发现,那我为他人作出贡献,这是不是会影响别人的课题呢?
使用之前的思路,你会意识到,当你为他人做贡献的时候,并不是替他人去做一些事情,而是你把资源提供给别人,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把马带到水边,而不是要强迫这匹马去喝水。
同样你为别人作出贡献并不仅仅可以是物质上的贡献,你的存在本身也许就是一种贡献。比如在你刚出生的时候,你的父母一看到你,他们就会感到满心的幸福。这就是你作为子女这个身份能够为他们做出的贡献。
同样的道理,当你为人父母的时候,你的存在本身也会为你的孩子作出贡献。
而你如果带着他者贡献的思路去和你的朋友打交道。你就会发现,你们之间对于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你们彼此关注的都是可以为对方贡献一些什么,而不是我自己要做些什么。
我们在执行他者贡献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个悖论。当我们为他人贡献时,究竟是需要牺牲自我还是为了自我?
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的他者贡献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生活更幸福,那么这种贡献是不是就有点太自私了?就好像是穿着一个利他的外衣,实际上却做着利己的事情。
同样在另外一个极端,当我们为他人贡献的时候,是否会为了贡献而贡献,以至于牺牲我们自己呢?
其实这两个状态都不是真的踏着贡献而真正的踏着贡献,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借与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之间的一个状态,我们在真实的贡献当中是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的。
但是在贡献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巨大的阻碍,那就是对别人的信赖。
于是这里就涉及到了第2个关键词叫做他者信赖。
所谓的信赖,指的是我无条件的相信一个人,它和相信不同,“相信”别人,一定要有一个理由和原因,比如银行相信你能够还得起贷款,所以才会把钱借给你。
他者信赖,是我们建立高质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能以信赖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的话,对方通常都会以新来的方式反馈我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信赖身边的每一个人,注意我刚才的用词,它是我们建立高质量
Información
- Programa
- Publicado19 de diciembre de 2019, 11:00 p.m. UTC
- Duración23 min
- Episodio19
- ClasificaciónExplíci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