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半

76. 如何理解战时日本知识分子的转向?

Sólo para personas con suscripción
收听提示 1、日本和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有怎样的联系? 2、知识分子在日本最狂热的时期做了什么? 3、什么是大正浪漫? 4、如何理解日本知识分子的转向? 本集相关 北一辉 北一辉(1883年4月3日—1937年8月19日),本名北辉次郎,别名北辉次,笔名外柔,男,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哲学家,被称为战前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的理论导师,以鼓吹日本革命闻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的推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早年投身中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同盟会的正式会员。 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敦初,笔名渔父。出生于湖南桃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责任内阁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也是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 、早稻田大学。1913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遭黑道分子枪击,3月22日不治身亡,终年30岁。 室伏高信 室伏高信(1892年5月10日(明治25年)— 1970年6月28日(昭和45年)),日本评论家、作家,神奈川县出身。从明治大学法律系退学,在《虹六新报》、《时事新报》、《朝日新闻》等担任政治记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海造》杂志的特派员游历欧美。1920年12月27日从横滨港出发前往美国,停留约一个月。横渡大西洋后,在伦敦停留约四个月,柏林停留三个多月,又在巴黎、日内瓦等地短暂停留,于1921年底返回日本。在纽约,他访问了美国日本社会主义协会,请其会员品尝日本料理,还将片山千的自传高价卖给海造社。 《国家的启蒙》 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帝国开国—崛起—膨胀—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日本走向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认识日本、认识后发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今天的中国也仍然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妥协与对抗》 本书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全书以日记、随笔、文学作品等为切入点,细致呈现如永井荷风、尾崎士郎、火野苇平、吉野源三郎、鹤见俊辅等人在战争前后的复杂立场和思想波动;同时结合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作为时代镜像,探讨隐藏在童话叙事背后的战争隐喻与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思想与文化层面,探讨历史记忆建构、中日历史观的碰撞,以及知识人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言说困境。极端的战争逻辑依然潜伏在人类社会的缝隙中,我们是否能从那段历史的灰烬中,照见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思考责任、选择与抵抗? 本集音乐 《我是个鼓手》- 电影《青春鼓手》插曲 上集回顾 75. 日本人的二战记忆是如何被塑造的? 《八分半》接下来每周更新一期 欢迎你留言说出你的问题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