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兄弟姊妹,今天是教理第252條,問題是:「第一件入門聖事的名稱是甚麼?」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聖事稱作聖洗聖事,我們重複過很多遍,但它希臘文的原意其實是「『浸入水中』的意思。」
所以為什麼有些教會到今天仍然強調並堅持必須「浸入水中」才有效?若不浸入水,則無效,要重新再洗。這是個很好的例子顯示出教會有權決定什麼是可以改變,什麼是不可。水是必須要的,但是否必須要要浸呢?用多少水,這些細節是可以改變的。
當然,水多一些,意義更加強烈,也更明顯表達洗淨的意思;水少一些,就難以達到這個效果,但並非不行,其基本意義仍在。教會認為:水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非要完全浸入水裡才有效。
其實在初期教會也不如是,我們不難想像,巴勒斯坦本身並不是很多水的地方。受洗時,神學上的意念是:「受洗的人被埋葬於基督的死亡中」,將自己的惡習、毛病,如同基督一樣埋在泥土裡,然後「又與祂一起復活,成為『新的受造物』(格後5:17)」,穿上基督便不一樣了。
「這件聖事亦稱為『藉著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來自《若望福音》第3章,當耶穌跟尼苛德摩對話時,談到必須由水和聖神重生。所以聖神在之內,又給予我們「光照」。領洗之後,除了有白衣象徵「穿上基督」外,還有燃點蠟燭這小小的「釋義禮」,解釋你現在成為了光明之子,被光照,看見自己是天主所愛的子女。因而對生命有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有勇氣和力量向前。
所以,領洗跟聖三有密切關係:成為天父的子女、與耶穌基督同死同埋、經過聖神的光照。三者各有其作用。
好了,給大家的聖經金句,來自《羅馬書》第6章3節,特別談到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保祿說:「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
既然我們也受過洗,各位兄弟姊妹,我們也要將自己的惡習毛病致死,將它們埋在泥土裡,真正致死。因為我們領洗,是為了不再經常犯罪。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合作……不,是互相鼓勵、互勉。
好,我們再讀一次聖經金句:「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羅馬書》第6章3節。
《天主教教理簡編》第252條:第一件入門聖事的名稱是甚麼?//我們根據舉行這聖事的主要儀式,稱它為聖洗:施洗有「浸入水中」的意思。受洗的人被埋葬於基督的死亡中,又與祂一起復活,成為「新的受造物」(格後5:17)。這件聖事亦稱為「藉著聖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禮」(鐸3:5),又稱為「光照」,因為受洗的人成了「光明之子」(弗5:8)。//
#夏主教理GoodMorning #夏主教教理
#天主教教理簡編 #每日默想
#沸點製作 #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Ежедневно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26 сентября 2025 г. в 22:30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3 мин.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