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500指數(S&P 500)屢創新高,但多項傳統估值指標(如巴菲特指標和 Shiller-CAPE Index)卻發出了泡沫的警示。
表面上的繁榮,並非基於整體經濟的全面改善,而是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即所謂的 Magnificent Seven 或「八大權重股」。
股市估值的兩極分化與潛在危機
從數據分析,美國股市的總市值除以 GDP 的比例已逼近或超越科網泡沫時期的水平,顯示整體估值過高。更關鍵的是,今年以來指數的漲幅絕大部分由這八間巨頭所貢獻。這種極度集中的趨勢造成了市場的兩極分化:當大盤指數創新高時,市場中超過八成的股票價格卻可能正在下跌。這表明,傳統行業和中小企業正承受著巨大壓力,經濟活力的表現極為不均衡。
這種單靠少數企業拉動大盤的現象,使得整體市場面臨更高的系統性風險溢價(Risk Premium)。一旦這些權重股的盈利預期或資金鏈出現問題,很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導致整個指數調整。雖然目前市場對這些大型企業的信貸違約風險評估處於歷史低位,但其巨額融資活動(如發債擴建資料中心)以及內部人士的密集套現,仍是不可忽視的潛在警訊。
我們必須將技術的顛覆性與市場的盈利能力區分開來。縱觀歷史,一項足以改變世界根基的技術(如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其創始人與發明者未必能成為萬億富豪;同樣,AI 技術能帶來翻天覆地的生產力躍進,並不保證所有相關企業都能從中持續賺取超額利潤。
顛覆性技術與盈利能力的區分
然而,美國在2025年第二季度錄得非農生產力3.3%的暴升,這是一個遠超已發展國家平均水平的顯著增長,強烈反映了AI等技術對勞動效率的正面影響。如果這種生產力增長能夠持續,它將根本性地改變經濟的基調。在這種經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中,那些能迅速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少數企業,將持續享有超乎想像的盈利增長,從而可能合理化其當前的股價。
面前市場上的轉變,也對宏觀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雙重壓力。一方面,聯儲局(Fed)的貨幣政策必須在抑制通脹與維持市場穩定之間艱難平衡。另一方面,技術驅動的生產力提升,導致財富和收入進一步集中在少數頂尖人才和企業手中,而大批無法轉型的企業和勞動力則面臨淘汰。
資本主義體系中「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過時的商業模式必然被淘汰,才能為新一代的創新騰出空間。如同千禧年的科網泡沫,它破滅的「冬天」恰恰孕育了當今的互聯網巨頭。
與政策主導的房地產泡沫不同,AI 泡沫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伴生物,屬於具有創造性的泡沫。它是一個時代轉變中「必不可少的惡」。
面對這種百年一遇的經濟模式大轉移,舊有的成功經驗和營運模式可能迅速失效。在一個極度集中的、高度依賴技術創新的市場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在結構性變革中尋得立足之地。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Ежемесячно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8 ноября 2025 г. в 09:04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32 мин.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