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到别人的视角,让自己变成一个容器,看政府、建筑师、村民之间的冲突和解决——少数民族群体的乡土建筑作为值得被保育的建筑遗产,在各样“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之间,该如何平衡保育与发展的困境?如何定义遗产?新修重建后的乡土建筑还算是建筑遗产吗? 本期我们请来了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建筑与人类学交叉研究的克翰学姐,她现在也在从事以人类学为特色的商业咨询工作。同时,本期还对“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和思考。 克翰学姐关注的研究领域有:乡土建筑遗产、乡村社区发展、社会公益服务等,她在中国缅甸边境的怒族村庄、湖南广西交界的侗族村庄进行了长达近六年的驻村田野调查。她的研究主要用民族志视角与方法讨论乡村空间变迁背后的权力关系。 /时间轴 Timeline/ 00:17 主题介绍 00:44 嘉宾介绍 & 近六年田野调查经历概述 05:10 田野调查成为lifestyle,而非束之高阁 05:53 怒族村落的宗教信仰:西方进入、本土化,和“生活力量感”的内核 14:41 断网、天灾、深不见底的怒江 19:16 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 & 多元的社会文化 21:24 做偏远乡村的人类学研究是一种“机缘” - 25:54 formal discourse和眼前所见的截然不同 27:45 田野调查的最大感受是“治愈” 28:17 民族志观察的魅力:抛弃自己原本的认知,把自己变成容器 - 29:13 人类学最基本的本体论假设:不存在唯一真理 33:54 承认主观性——“我只是一个解读者,并不是一个拥有者” 36:13 民族志的启发:平等 & 多样 41:15 为什么怒族村落的乡土建筑遗产是“有争议”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分享) 政府合法性和乡村建设如何互动? 村民如何控制传统民居?- 44:35 政府脱贫和建筑师乡建作为外力 49:08 村民有没有自己的而非外部定义的“遗产”?——可持续的和流变的祖辈智慧 1:05:50 外部力量和遗产保护实践之间的冲突有什么?市场、政府、村民之间,以及最终达成的一致性 1:13:05 乡村建筑的物质性体现时代要求下的权利互动 1:14:26 国家政府意志在当地的沟通障碍 - 1:18:42 乡村民众和政府对话的效率更高吗? 1:19:22 为什么要去研究乡村?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来的 1:20:10 家庭在瓦解,家庭的尺度在缩小 1:22:44 如何看待人类学的“主观性”,以及带给生活的思考 - 1:23:50人类学是一种殖民主义吗? - 1:27:13 商业资讯中的人类学方法:发展和趋势 - 1:34:39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1:35:40 城市生活中如何通过争取权益、沟通来过好生活?——社区的力量 /参考书目 Reference/ “消失的附近”:项彪,《跨越边界的社区 :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 2004)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版,1999) (Xiaotong, Fei. "Plurality and Unity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 (1988): 167-221.)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Fei, Xiaotong, Gary G. Hamilton, and Wang Zheng.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郭海鞍,《文化与乡村营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周武忠,《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王先明 , 《走进乡村: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吴艳,《滇西北民族聚落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Alberti, Leon Battista. 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 MIT Press, 1991. Bicker, Alan, Roy Ellen, and Peter Parkes.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ritic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03. Cleere, Henry, ed.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 the modern world. Routledge, 2012. Daugbjerg, Mads, and Thomas Fibiger. "Introduction: heritage gone global. Investig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problematics of globalized pasts."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22.2 (2011): 135-147. Gell, Alfred. 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Clarendon Press, 1998. Muñoz-Viñas, Salvador.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nservation. Routledge, 2012. Wright, Patrick. On living in an old country: The national past in contemporary Britain. OUP Oxford, 2009. Waterson, Roxana. Living house: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n South-East Asia. Tuttle publishing, 2012. Zhang, Jinxiang, and K. Jiang. "Analyzing capital logic behind rural construction boom in contemporary China."(解析中国当前乡建热潮背后的资本逻辑) Modern Urban Research (现代城市研究)10 (2016): 2-8. Zhu, Yujie. "Performing heritage: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9.3 (2012): 1495-1513. Zhu, Yujie. "Cultural effects of authenticity: Contested heritage practic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1.6 (2015): 594-608.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