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漫游 Edgerunner

jiahua&anqi

边缘漫游,在知识的边界上随便走走。 边缘漫游是一档专注于交叉、多元视角下人文社科学术知识的播客节目。和两位研究兴趣广泛的博士生一起探索,将无意义的人生思考融入学术,将有偏狭性的学术问题回归生活。 /主播简介/ Anqi: PhD在读,人机交互研究 Jiahua: PhD在读,城市研究 /联系我们/ jiahuaddd@gmail.com

Épisodes

  1. 24 MAI

    E.8 文化研究与数字女性主义:社媒网络话语分析的复杂性与虚假的赋权

    网络话语不仅反映了新自由主义文化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与官方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原则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性别权力动态。 这一期我们很荣幸请来了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从事青年文化研究的Jane。我们将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讨论小红书如何作为女权意识传播的重要阵地,媒体与互联网如何塑造性别权力关系。 上野千鹤子曾指出:“文化就像强加在我们身体与精神上的模型,去掉这个模型,就像不穿整形矫正服就无法走路的患者,身心可能会坍塌。” 这句话揭示了文化对个体性别身份的塑造力量。父权制以碎片化的形式与其他权力结构交织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无形却具有破坏性的角色。我们还将探讨流行文化与真正女性主义之间的悖论。为什么一些看似宣扬“女性意识”的作品,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对弱者的恐惧?我们希望通过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男女关系,建立一个更加个人化且平等的伦理框架,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能更清晰地理解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表现与挑战。 /时间轴 Timeline/ 00:01:40 嘉宾研究介绍:数字时代小红书等平台的性别文化研究与现象探讨 00:12:14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性别研究 00:12:29 文化研究是什么?——对精英文化霸权的解构 00:13:57 文化研究的三个特征:1. 文化无高等低劣之分;2. 强调“意义的生产”;3. 社会学、符号学、哲学、政治学的跨学科 00:17:15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解释主义和开放视角 00:22:29 中西方女性意识发展和当代情况 00:25:46 西方发展 00:29:00 中国语境反映出的复杂的女性主义问题 00:32:23 女性权益保障在社交平台 00:37:53 女性意识如何通过小红书平台逻辑得到体现? 00:43:48 资本主义收编的女性主义——反抗话语的“伪”赋权 00:50:38 数字时代下的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传播 00:53:08 为什么选择“词语”作为研究对象 00:56:43 研究理论:后女性主义、数字女性主义、大众女性主义 01:02:56 批判恋爱脑:冷亲密和理性作为新规训——反映了女性主义内部对情感自主权的多重理解 01:06:58 民国时期的报刊中的女性话题 01:20:02 “弱女”“强女”——流行文化中女性主义的复杂表现与挑战 弱女话语或成性别歧视新工具 拒绝弱女并非真正赋权 流行文化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权主义的距离 /参考书目 Reference/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Eva Illouz, 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 (Polity, 2007) Rosalind Gill, Gender and the Media, (Polity Press, 2007) Angela McRobbie,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SAGE, 2008) Sarah Banet-Weiser, Empowered: Popular Feminism and Popular Misogyn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8)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

    1 h 25 min
  2. 28 JANV.

    E.7 东亚如何作为中西方艺术交流枢纽?日本具体派、意大利新先锋派与中国当代

    本期播客内容深入剖析意大利当代艺术与东西方对话中的复杂脉络,探索艺术如何书写后殖民时代的文化答卷。近现代东西方艺术有着一次次的对话和碰撞——其中日本具体派被引入到意大利的故事尤其值得讨论。 针对这个话题,我们有幸邀请到毕业于罗马美术学院的李红雨,她师从罗马美术学院教授Ada Lombardi与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教授Laura Cherubini。她两位导师的导师是意大利国家级著名的当代艺术评论家和当代艺术史学家Achille Bonito Oliva,提出了意大利当代艺术史中著名的Transavantgarde流派。今天我们请她来分享一下意大利艺术近现代的发展,以及和我们东方之间的一次又一次的对话,这些在整个中国语境下都比较小众的故事。 当我们谈论意大利当代艺术时,“新先锋派”(Neoavanguardia)和“超前卫艺术”(Transavantgarde)作为激烈的艺术变革广为人知。同时,东西方艺术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也贯穿始终:从“东方主义”的偏见到当代艺术中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努力,东方如何在后殖民时代重塑主体性?本土文化的展览是否足以抵抗西方艺术叙事的强势侵占?大地艺术等富有东方哲学意味的表达方式,是否正在失去其话语空间?这些问题直指我们对艺术、文化以及身份的核心思考。 /时间轴 Timeline/ 02:26 日本现当代艺术与西方的交流 04:17 日本具体派的起源故事 “具体派是日本首个激进的战后艺术团体。成立于1954年,具体派致力超越抽象,并热切追求创作的可能性。具体派所强调的是他们的艺术并不扭曲材质,而是强调精神与材质之间的细致互动。每个人自身的「精神」都是独特而鲜明的,然而「精神」本身却是抽象的事物。因此「具体派」中「具体」的涵义是指「以具体的证明来呈现我们自由的精神」。具体派在吉原治良的带领之下,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所组成。在这位充满魄力的领导者下,这群年轻的艺术家兴致勃勃的挑战传统艺术的界线。”——Whitestone Gallery11:02 日本具体派如何影响了意大利的现当代艺术 13:29 先入为主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流派 文化的传播速度远比经济、政治的传播要慢。15:50 具体派在日本诞生的要素 20:08 在东西方连接下的意大利新先锋派的作品介绍 当代艺术像是第二次文艺复兴。24:06 东方意涵如今如何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体现? 29:51 留给东方的当代艺术表达空间是狭隘的吗? 34:14 意大利友好的艺术政策与环境 40:30 具体派、新先锋派之后:新中国本土的艺术流派——中国作为世界的连接枢纽 48:38 展望未来 /本期提到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派(Guita) 吉原治良 元永定正,Short orange in the near center 超前卫派 (Transavanguardia) 新先锋派 (Neoavanguardia) 中国85新潮 黄永砯 王广义 栗宪庭勃洛克 Painter Jackson Pollock,滴画 村上隆 草间弥生 徐冰,天书 蔡国强,烟花媒介艺术作品 意大利国家级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Achille Bonito Oliva 米兰国立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讲师,Laura Cherubini 罗马公共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Ada Lombardi

    55 min
  3. 15 JANV.

    E.6 城乡规划视角的灾害治理:机制、实践与决策的全景式探索

    本期以灾害与城乡规划的交织为主题,探索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联。本期嘉宾是于高校城乡规划系任职副教授的邹老师,我们从解读灾害的定义与分类为起点,剖析城市扩展与灾害风险的平衡点,再到探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构建韧性社会。同时,这一期节目还重点还关注了特定的政治体制下的灾害治理模式,以及从应急响应到灾后重建的机制优化,分享了实现可持续的灾害防治和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 当今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变化显著增加了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例如澳大利亚持续性的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侵袭原本从未受灾的地区,极端灾害事件变得愈加频繁。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对我们的城乡规划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加州山火事件引发了各界的讨论,其中更深刻的是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了灾害防治模式与机制背后的政治性。 /时间轴 Timeline/ 00:10 本期节目介绍 01:32 灾害跟我们自身的相关性 02:48 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1:自然灾害 vs 人为灾害 分类2:Hazard 和 Disaster(潜在威胁与实际后果的区分) 04:45 自然灾害、生态系统与城乡规划的交织​ 04:53 城乡规划与自然灾害的多重关联​ 06:37 风险与开发的博弈:如何平衡城市扩展与自然灾害的风险?​ 06:37 发展与灾害:如何实现平衡?​ 07:17 无序扩张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08:48 经济、社会与灾害防护的耦合发展​ 09:56 从反应到预防:新时代的防灾创新之路​ 11:26 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自下而上”城市灾害治理——纽约检修脚手架和中国信息化的灾害播报​ 14:30 政府、部门与极端气候:高效合作是防灾的关键​ 14:36 如何优化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机制?​ 18:57 政府在灾害管理中的“指挥官”角色​ 21:41 政府与社区如何在灾害面前高效协作?​ 30:18 多尺度构建的防灾体系​ 33:14 灾难防治技术的发展​ 38:32 韧性、环境评估指标​ 41:58 多学科交叉人员的研究参与​ 42:26 评估指标的对象才是重点​ 44:39 灾难预测技术有哪些?​ /参考书目Reference/ Guo, X., Cheng, J., Yin, C., Li, Q., Chen, R., & Fang, J. (2023). The extraordinary Zhengzhou flood of 7/20, 2021: How extreme weather and human response compounding to the disaster. Cities, 134, 104168. Zou, F., Che, E., & Long, M. (2023).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risk with different hazard indexes in mountainous area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413, 137467.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

    47 min
  4. 01/11/2024

    E.5 在心理学的镜子中,映照抗逆力的真实旅程

    在信息纷杂的时代,为什么人们需要标签和定义来理解自己?如何构建内观的自我价值观?通过心理学的镜子,我们探索自我、情绪等因素对抗逆力的影响。本期我们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从事社工与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卲予,与我们探讨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到自己的支撑力,解读心理测评与通俗化心理学的弊端与价值,为你的精神内核增添一份力量。 /时间轴 Timeline/ 01:26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01:40 心理学模型:Dual-process of grief,情绪崩溃到情绪稳定的过程不是线性的 04:43 情绪ABC模型:改变对某件事的信念能导向另一种理解 08:51 重新审视“大环境不好”这一概念,构建更坦诚的内在价值体系 12:10 心理咨询中的心理动力流派看重什么? 13:44 心理咨询中的资访关系是什么? 17:17 什么是心理弹性、抗逆力? 18:38 抗逆力的修炼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发挥作用? - 哈佛大学的跷跷板比喻 - CPTSD的战斗、逃跑、僵化、讨好反应 22:02 学术界围绕抗逆力有哪些研究? - Emmy Werner的可爱岛实验 (4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698 infants born on the Hawaiian island of Kauai) - 911恐怖袭击后的围绕双子塔周边居民的研究 28:12 研究分享:新冠疫情下身处武汉某职高的青少年的抗逆力提升研究 28:29 Kumpfer的环境-个体互动模型是什么? 29:39 社会工作的职责:提升保护因素,降低风险因素 33:09 社会工作是一个授人以渔的过程 34:13 环境个体互动模型在云课堂干预方案上的运用 39:01 市面上的人格测试的设计角度 41:54 为什么现在人格测试越来越流行? 44:48 固定的、叙事化的人格测试与我们所追求的人格多样性矛盾吗? 49:21 心理学是不是要把人去引导成积极阳光的样子? 51:19 自评量表的缺陷 52:55 心理咨询师最好是有过变态经历又能发展出健全人格的人 54:55 不好的情绪翻涌上来感觉溺水的时候,咨询师说:“我要到你处在的深水里来陪陪你“ 55:48 痛苦是一种审美过程 58:39 走向通俗化对心理学来说是好事吗? /参考内容 Reference/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Grief — Psychotherapy Practice情绪ABC模型 Kumpfer's resilience framework 可爱岛实验 皮特•沃克,《不原谅也没关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23) 罗琳•海德克,《哀伤的艺术:用美的方式重构丧失体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果麦文化,2017)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

    1 h 3 min
  5. 10/05/2024

    E.4 人类学视角的“有争议”的乡土建筑遗产,治愈的哲学与生活的力量

    ‘浸’入到别人的视角,让自己变成一个容器,看政府、建筑师、村民之间的冲突和解决——少数民族群体的乡土建筑作为值得被保育的建筑遗产,在各样“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之间,该如何平衡保育与发展的困境?如何定义遗产?新修重建后的乡土建筑还算是建筑遗产吗? 本期我们请来了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建筑与人类学交叉研究的克翰学姐,她现在也在从事以人类学为特色的商业咨询工作。同时,本期还对“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和思考。 克翰学姐关注的研究领域有:乡土建筑遗产、乡村社区发展、社会公益服务等,她在中国缅甸边境的怒族村庄、湖南广西交界的侗族村庄进行了长达近六年的驻村田野调查。她的研究主要用民族志视角与方法讨论乡村空间变迁背后的权力关系。 /时间轴 Timeline/ 00:17 主题介绍 00:44 嘉宾介绍 & 近六年田野调查经历概述 05:10 田野调查成为lifestyle,而非束之高阁 05:53 怒族村落的宗教信仰:西方进入、本土化,和“生活力量感”的内核 14:41 断网、天灾、深不见底的怒江 19:16 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 & 多元的社会文化 21:24 做偏远乡村的人类学研究是一种“机缘” - 25:54 formal discourse和眼前所见的截然不同 27:45 田野调查的最大感受是“治愈” 28:17 民族志观察的魅力:抛弃自己原本的认知,把自己变成容器 - 29:13 人类学最基本的本体论假设:不存在唯一真理 33:54 承认主观性——“我只是一个解读者,并不是一个拥有者” 36:13 民族志的启发:平等 & 多样 41:15 为什么怒族村落的乡土建筑遗产是“有争议”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分享) 政府合法性和乡村建设如何互动? 村民如何控制传统民居?- 44:35 政府脱贫和建筑师乡建作为外力 49:08 村民有没有自己的而非外部定义的“遗产”?——可持续的和流变的祖辈智慧 1:05:50 外部力量和遗产保护实践之间的冲突有什么?市场、政府、村民之间,以及最终达成的一致性 1:13:05 乡村建筑的物质性体现时代要求下的权利互动 1:14:26 国家政府意志在当地的沟通障碍 - 1:18:42 乡村民众和政府对话的效率更高吗? 1:19:22 为什么要去研究乡村?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来的 1:20:10 家庭在瓦解,家庭的尺度在缩小 1:22:44 如何看待人类学的“主观性”,以及带给生活的思考 - 1:23:50人类学是一种殖民主义吗? - 1:27:13 商业资讯中的人类学方法:发展和趋势 - 1:34:39 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1:35:40 城市生活中如何通过争取权益、沟通来过好生活?——社区的力量 /参考书目 Reference/ “消失的附近”:项彪,《跨越边界的社区 : 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华夏出版社, 2004)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版,1999) (Xiaotong, Fei. "Plurality and Unity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 (1988): 167-221.)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Fei, Xiaotong, Gary G. Hamilton, and Wang Zheng.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郭海鞍,《文化与乡村营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周武忠,《新乡村主义——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王先明 , 《走进乡村: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吴艳,《滇西北民族聚落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Alberti, Leon Battista. 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 MIT Press, 1991. Bicker, Alan, Roy Ellen, and Peter Parkes.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ritic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03. Cleere, Henry, ed.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 the modern world. Routledge, 2012. Daugbjerg, Mads, and Thomas Fibiger. "Introduction: heritage gone global. Investig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problematics of globalized pasts."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22.2 (2011): 135-147. Gell, Alfred. 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Clarendon Press, 1998. Muñoz-Viñas, Salvador. Contemporary theory of conservation. Routledge, 2012. Wright, Patrick. On living in an old country: The national past in contemporary Britain. OUP Oxford, 2009. Waterson, Roxana. Living house: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n South-East Asia. Tuttle publishing, 2012. Zhang, Jinxiang, and K. Jiang. "Analyzing capital logic behind rural construction boom in contemporary China."(解析中国当前乡建热潮背后的资本逻辑) Modern Urban Research (现代城市研究)10 (2016): 2-8. Zhu, Yujie. "Performing heritage: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9.3 (2012): 1495-1513. Zhu, Yujie. "Cultural effects of authenticity: Contested heritage practic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1.6 (2015): 594-608.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

    1 h 39 min
  6. 15/04/2024

    E.3 艺术与时代精神——通过艺术史理解世界

    当代艺术是“断裂的”吗?艺术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吗?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现当代艺术历史、策展、批判专业的本期嘉宾,Liyue,为我们带来了一些解答,她目前正在从事当代艺术策展的工作。 历史长河出现的各种主义和思想塑造了我们的现代生活。 “只有对那些塑造了当今世界的重要思想观念有所了解,才能真正打开你的事业,来探究当下的困境与挑战,也才可能开启新的、可能的未来。”——刘擎人文艺术、乃至文明从历史来看就是一体的,从建筑作为一项最古老的艺术成就了我们的城市文明,到人文主义的艺术反映了人类精神的觉醒。 所以我们谈艺术史,所谓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巴洛克、洛可可到后面的现实主义、印象派这些都形成了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看待当下的重要历史线索和素材。 /时间轴 Timeline/ 01:45 艺术史的主要研究对象 04:24 艺术流派与时代的关系 07:36 东亚地区女性艺术家的创作背景:战后“去性别化”的时代风潮 09:38 中西方社会生产的不同语境:西方的女性主义和东亚的集体主义 12:25 当代艺术的出现是“断裂的”吗? 14:51 东亚地区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困境与乐观之处 16:00 以尹秀珍的作品为例18:15 流动的性别 19:27 酷儿理论与艺术创作,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理论 24:06 商业与艺术有冲突吗? 30:35 我们所处的经济下行时期的艺术品消费趋势 32:09 当代艺术市场、展览的走向和趋势 34:31 学习美术史的现实意义:“艺术史作为历史的视觉线索的构建” 36:14 艺术品出现在画廊里与出现在大街上有什么不同? 38:28 艺术品应该先看作品内容还是描述?以M+展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例 43:15 艺术家期待观众的“误读”吗? 艺术家和观众一起塑造艺术品的全貌46:27 艺术评论、批评造就艺术品的商业价值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什么是所有同类型画作中最知名的?48:14 商业运作影响艺术作品的成功 /参考书目和链接 Reference/ 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朱迪斯·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上海三联书店,2011)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上海三联书店,2011) 尹秀珍及其艺术作品介绍 张洹,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

    52 min
  7. 12/03/2024

    E.2 漫谈HCI:拥有这些HCI知识便签=从学界、业界到所有可能性

    HCI(人机交互)是设计师/产品经理/程序员之集大成者。本期嘉宾是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研究生,在HCI领域深耕的Clara,她同时也在做自媒体的知识传播,主持了一档名叫设计圈内人 HCI Insiders的播客。 这一期我们以HCI为话题,和大家聊一聊HCI的知识,以及HCI的学界与业界分别都在做什么,以及对UI, UX, Product Designer的职业思考。 HCI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当我们和其他人交往聊天时...当我们工作产出主题性结论时...当我们依赖于地图app看到路况拥堵时... 掌握了这些HCI知识小便签,希望你能更好的交朋友!处理工作!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哲学!以及理解世界! /时间轴 Timeline/ 00:12 嘉宾介绍,入行HCI经历 05:43 UI UX的工作经历 07:35 工作项目分享:初创公司IoT智能厨房和机器人项目 13:16 人机交互(HCI)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16:38 UI/UX/Product Design 傻傻分不清楚?他们的定义和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 19:48 全美cs排名第一的CMU的人机交互课程主要是在学习什么? 23:23 Design学校学习vs实际工作内容之间的冲突——对比中美对于设计师Designer和产品经理PM的工作内容范畴的不同 (UI/UX/Product Design-学校教学课程和真正工作经历的冲突——所带来的designer和product manager职权范围的冲突) 26:16 交互设计中的Heuristic Evaluation十大设计准则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Match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 User control and freedom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Error prevention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 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 Help and documentation32:21 VR教学场景学术项目分享:在VR中如何去做lecture/speech/group discussion/debate场景转换 41:02 定性定量方法是否有高下之分? 43:02 “好”的设计一直是设计的目标,嘉宾理解的“好”的设计是什么样的? 45:52 HCI播客的定位和初衷——如何用一档播客节目来链接关系网social networking? 49:37 HCI作为新兴跨学科领域,到底有多包容和多元?——通过身边人的例子来看,例如无法释怀巨大灾难报道的前新闻记者,想要获取更大影响力的前微软精英设计师 53:33 采访数十个HCI教授的感想——追求影响力,和教育者的使命感 55:59“人是一定要创业的,就是不管是大的创业还是小的创业”——商业逻辑和product desinger的相通之处 58:03 对HCI感兴趣的人和从业者的建议 59:13 从HCI从业者的角度来看,AI对交互设计的冲击和影响 /参考链接 Reference/ UI/UX 探索攻略——番茄酱比喻 Nendo: Slice of Time www.nendo.jp Jakob Nielsen’s 10 usability heuristics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

    1 h 2 min
  8. 08/02/2024

    E.1 城市的公平应由谁来主张?从行为地理学、理想乌托邦到参与式设计

    城市公平的话题看似很大,但和我们息息相关。本期嘉宾是在香港高校地理系读博的崔崔。 立足当下,现代城市的士绅化 (Gentrification) 让大城市成为符合中产品味的地方,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例如房租地租上涨,原住民被驱逐,多元文化丧失。 从历史看,城邦自古以来作为理性的最大的承载场所,是神话和信仰的表征,例如继承希腊智慧的斯巴达城崇尚绝对乌托邦式的军事统治和理性治理。 城市,是幻想乌托邦的表达,是人类对理想文明的容器。 城市,又是欲望的符号,是人性、权力交错混杂,剥夺式积累层出不穷之处。 在技术加速的当下,城市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有关公平、正义的张力。 于是我们三个年轻人于2024新春即将来临之际,展开了一场讨论。 /时间轴 Timeline/ 00:25 嘉宾自我介绍 01:19 城市公平是什么?房价影响因素、城市天际线、士绅化等问题 04:02 静态的绿地系统的公平:15分钟生活圈中城市居民的绿地可达性 05:30 动态的行为地理学视角: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中的移动性 05:57 什么是环境暴露?绿地空间、空气污染、噪音等 07:10 静态到动态的行为地理研究的范式转变 20:27 公平理想和城市实践之间的差距,不同学科下的社会正义的含义 28:26 城市乌托邦的构想 32:57 关于空间正义的研究,例如“城市权”概念的提出——人人都有平等的参与城市建设的权力 34:30 参与式设计是不是落入了精英主义? 35:42 参与式设计中的设计师和参与者 36:57 参与式设计的广泛性问题,上海创智农园项目 40:56 新自由主义下的公平,资本再循环中的博弈与平衡,富士康工厂的改造 45:15 城市研究者,应该以怎样的立场做研究? 46:04 城市中的居民,如何在城市生活中更好的做决策? /参考书目 Reference/ 大卫·哈维,《社会正义与城市》,(商务印书馆,2022) 大卫·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张佳,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探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89) Soja, E. W. (2013). Seeking spatial justice (Vol. 16). U of Minnesota Press. 段义孚,《我是谁?:段义孚自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 /找到我们 Contact/ Instagram: jiahuaddd Instagram: arrowanneee Email: jiahuaddd@gmail.com

    48 min

À propos

边缘漫游,在知识的边界上随便走走。 边缘漫游是一档专注于交叉、多元视角下人文社科学术知识的播客节目。和两位研究兴趣广泛的博士生一起探索,将无意义的人生思考融入学术,将有偏狭性的学术问题回归生活。 /主播简介/ Anqi: PhD在读,人机交互研究 Jiahua: PhD在读,城市研究 /联系我们/ jiahuaddd@gmail.com

Vous aimeriez peut‑être au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