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市场 “理性降级、感性升级” 的分化浪潮中,“品牌情绪” 正从营销领域的边缘概念,跃升为企业突破增长瓶颈、建立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当中国品牌不再局限于 “高性价比” 的传统定位,当 AI 技术让 “情绪” 从模糊感知变为可量化运营,一场关于品牌价值重构的革命已然开启。
本文基于品牌情绪专项研究成果,拆解 AI 如何赋能品牌情绪落地,以及企业可落地的行动框架,揭示中国品牌借情绪价值实现全球化突围的路径。
共谈嘉宾:
谭北平 — 营销科学家 MSAI联合主播 / 秒针营销科学院院长
钱峻 — 营销科学家 MSAI 联合主播 / 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SHOWNOTES:
1:14 消费者对情绪共鸣的需求增强下,品牌情绪如何推进生意增长。
6:33 品牌情绪价值的4E框架:探索(Explore)、建立锚点(Establish)、融入触点(Engage)、评估效果(Evaluate)。
11:04 品牌情绪锚点的建立与差异化策略。
14:09 情绪在全渠道营销中的融合与一致性管理。
17:48 不同的平台上有不同的情绪倾向,但要保持品牌一致性。
19:25 品牌情绪与其他品牌概念的关系与本质维度。
20:34 品牌情绪额的“理性-感性”与“传统-现代”两大核心维度。
22:15 AI在跨文化情绪识别中的挑战与实证验证。
25:22 品牌情绪的核心一致性与表达多样性平衡。
27:21 现代性作为品牌增长的关键方向与中国文化领导力崛起。
29:57 新创品牌要先洞察行业情绪格局,再确立独特情绪锚点。
认知重构:从 “功能竞争” 到 “情绪突围”,中国品牌的必答题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多以 “理性主义者” 自居,将 “高质量、高性价比” 作为核心卖点。这种定位虽能快速打开市场,却陷入 “平替陷阱”—— 品牌溢价能力弱、消费者忠诚度低,难以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功能价值易被模仿,情绪价值才是品牌独特性的终极护城河。
戴森对吹风机品类的改造,堪称情绪驱动增长的经典案例。早期吹风机市场是典型的理性消费领域,百元价位、功能单一的产品占据主流,消费者决策核心是 “性价比”。
而戴森以 “无扇设计” 的技术创新为基础,赋予产品 “时尚单品” 的情绪标签,通过 “独特体验”“先锋设计” 唤起消费者的 “兴奋感” 与 “身份认同”,不仅将价格拉升数倍,更彻底改写了品类认知。
这印证了一个关键逻辑:当产品能超越功能需求,触达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时,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增长力。
当前消费市场的分化趋势更凸显情绪价值的重要性:理性消费领域,消费者对功能型产品反复比价,价格成为核心变量,呈现 “降级” 特征;感性消费领域,人们愿意为 “品质体验”“情感共鸣” 支付更高溢价,呈现 “升级” 态势。
对中国品牌而言,从 “卖产品” 到 “卖情绪”,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AI 革命:让品牌情绪从 “模糊感知” 走向 “可量化运营”
传统品牌情绪研究多依赖人工访谈、专家评估,样本量有限、维度单一,难以捕捉消费者的细微情感差异,导致情绪运营 “凭感觉、难落地”。而最新品牌情绪研究通过 AI 技术实现了三大突破,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突破一:构建精细化情绪词库,实现 “词汇驱动” 研究
研究团队通过 AI 筛选出 464 个品牌情绪关键词,覆盖 “理性 - 感性”“传统 - 现代” 全维度,例如 “安全”“耐用” 属于理性传统范畴,“潮流”“创意” 属于现代感性范畴。这些关键词成为拆解品牌情绪的 “最小单元”,让原本模糊的 “品牌感觉” 变得可定义、可分类。
突破二:完成 “人类难以企及” 的规模化评估
依托 AI 技术,研究团队用 464 个关键词对 313 个品牌进行多轮评估,完成了 “464×313× 多轮” 的海量数据分析。这种规模化评估不仅大幅提升了研究效率,更能精准捕捉不同品牌的情绪差异 —— 例如同为 “专业” 属性,可细分为 “智慧的专业”“干练的专业”“低调的专业”,为品牌差异化定位提供数据支撑。
突破三:打通 “分析 - 生产 - 评估” 全链路落地
AI 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阶段,更贯穿品牌情绪运营的全流程。在内容生产环节,企业可将确定的情绪关键词(如 “冷静的专业”“悦己的优雅”)输入 AI 工具,无论是短视频脚本、广告文案还是视觉设计,都能精准匹配品牌情绪定位;在效果评估环节,AI 能实时监测不同渠道的情绪传递效果,判断消费者感知与品牌预设的一致性,进而动态优化策略。
这种 “数据驱动 + AI 执行” 的模式,让品牌情绪运营告别 “经验主义”,进入 “科学可控” 的新阶段。
4E 框架:品牌情绪落地增长的行动指南
如何将品牌情绪从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增长?研究团队提出的 “品牌情绪价值 4E 战略框架”,为企业提供了从定位到落地的清晰路径,覆盖 “探索 - 建立 - 融入 - 评估” 全流程。
第一步:探索(Explore)—— 绘制品牌情绪 “指纹”
品牌情绪运营的起点,是明确自身的 “情绪定位”。企业需完成三项核心工作:一是梳理自身当前的情绪关键词,明确 “我是谁”;二是分析竞品的 “情绪指纹”,找到差异化空间,避免 “同质化陷阱”;三是研判行业情绪趋势,例如当前 “现代感性” 维度的品牌年度增幅最高,这类品牌以 “活力”“自信”“探索” 为核心,融合潮流与社交体验,为定位提供方向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探索阶段需避免 “盲目跟风”。许多企业看到 “LABUBU” 等品牌的情绪表现亮眼便直接模仿,却忽略了自身基因与目标群体的匹配度。正确的做法是基于自身产品特性与用户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 “情绪赛道”—— 是选择 “理性传统” 的 “安全可靠”,还是 “现代感性” 的 “潮流创意”,需有明确且独特的答案。
第二步:建立(Establish)—— 锚定独特情绪关键词
情绪锚点的建立,核心是 “提炼共性、差异创新”,而非 “复制目标品牌”。若想打造奢侈品品牌,需研究奢侈品牌共有的 “尊贵感”“稀缺性” 情绪;若瞄准年轻群体,则可参考 Gucci 等品牌的 “叛逆”“个性” 表达。但关键在于,锚定的是 “情绪关键词”,而非 “品牌本身”。
以豪华车市场为例,宝马的情绪锚点是 “驾驶乐趣”,奔驰是 “尊贵舒适”,奥迪是 “科技感”—— 三者虽同属豪华品类,却通过不同的情绪关键词实现差异化,精准触达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对企业而言,需从 464 个情绪关键词中,筛选出 3-5 个与自身定位高度契合的核心词,将其作为品牌情绪的 “锚点”,确保后续所有运营动作都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
第三步:融入(Engage)—— 全渠道情绪一致性管理
不同媒体平台有不同的表达风格,但品牌情绪的核心不能 “随波逐流”。短视频平台的 “叫卖式营销” 可能带来短期销量,但会严重消耗 “奢侈品”“浪漫品牌” 的情绪价值 —— 正如拉布布从不打折,反而以 “收藏款”“限量款” 强化 “稀缺感”,这正是 “渠道适配” 而非 “情绪妥协” 的正确做法。
企业需在所有触点(短视频、广告、CRM、线下服务)中强化核心情绪,确保消费者无论在何处接触品牌,都能感受到一致的 “情绪温度”。例如主打 “冷静专业” 的科技品牌,在小红书可通过 “技术解析” 内容传递专业感,在抖音可通过 “产品实测” 视频强化可信度,虽内容形式不同,但核心情绪始终统一。这种 “一致性 + 适配性” 的平衡,是情绪融入的关键。
第四步:评估(Evaluate)—— 验证情绪与增长的关联
情绪策略是否有效,需回归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消费者是否感知到了品牌想传递的情绪?二是这种情绪传递是否推动了生意增长?研究数据给出了明确答案:品牌情绪越清晰、越被消费者与 AI 感知,增长效果越好;其中 “现代感性” 维度的品牌,年度增幅显著高于其他维度。
企业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通过 AI 监测不同渠道的情绪传递效果,分析复购率、推荐率等业务指标与情绪感知的关联度;定期复盘情绪关键词的有效性,若发现消费者感知与预设偏差较大,及时调整策略。这种 “数据反馈 - 策略优化” 的闭环,让品牌情绪运营持续贴合市场需求,确
Thông Tin
- Chương trình
- Tần suấtMột tuần hai lần
- Đã xuất bảnlúc 03:17 UTC 1 tháng 11, 2025
- Thời lượng35 phút
- Tập1
- Xếp hạngSạ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