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触摸

派派

《请勿触摸》这是一档以艺术为核心的发散性探讨节目。我们不仅深入研究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行为艺术等各种形式的艺术,还通过艺术的视角延伸至人生观、世界观、心理学、哲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每一期节目,我们都会带您探索艺术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揭示其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的影响。 《请勿触摸》不仅是一档播客,更是一个艺术与思想碰撞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无法用手触摸,却能深刻感受的艺术之旅。 每月更新 Updated Monthly

Épisodes

  1. EP04 爱与艺术:流动的情感与亲密关系的变奏

    11/12/2024

    EP04 爱与艺术:流动的情感与亲密关系的变奏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流动与能量博弈。从埃里希·弗罗姆的《爱的艺术》谈起,我们探索了爱的多重面貌,强调爱不仅是天生的情感,更是需要培养和实践的艺术。我们讨论了艺术如何成为情感的出口,帮助个体释放负面情绪。 在亲密关系中,情感的碰撞与能量的交换往往成为关系的调节机制。我们也分析了情感内耗的根源,如何通过过度期待、缺乏安全感及未解的童年创伤,导致关系中的消耗与疲惫。特别是“弃猫效应”和“无条件的爱”在现代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以及情感触发与投射理论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互动。 此外,节目还讨论了依恋关系中的回避型依恋及其在关系中的潜在影响,最后探讨了灵魂伴侣与双生火焰的哲学含义以及艺术疗愈的双向流动。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不仅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亲密关系的复杂性,也借助艺术创作的力量,探索如何通过情感的宣泄和创作实现自我疗愈. – 爱的艺术与情感表达 (00:25) – 亲密关系中的能量博弈 (08:28) – 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内耗 (15:09) – 亲密关系中爱的平衡问题 (30:03) – 弃猫效应与无条件的爱 (42:47) – 情感触发与投射 - 镜子理论 (54:48) – 依恋关系中的回避型依恋 (1:05:54) – 灵魂伴侣与双生火焰的哲学探讨 (1:15:33) – 艺术疗愈与双向流动 (1:23:59) – 总结 (1:34:24) 埃里希·弗罗姆的经典《爱的艺术》 蒙克的《呐喊》 梵高的《星夜》 大卫·霍金斯的意识能量层级理论 Source: Power vs. Force - Hawkins- David R 依恋关系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1. Attachment. Basic Books 其他一些饱含负面情绪的绘画作品

    1 h 39 min
  2. EP03 在音符间找回自我:音乐为何能牵动我们的心弦

    13/09/2024

    EP03 在音符间找回自我:音乐为何能牵动我们的心弦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播客《请勿触摸》的第三期节目。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带您深入探索音乐为何能如此深刻地触动我们的心灵。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对我们的大脑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音乐如何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带来的长期效益。即使在停止训练后,音乐的认知优势也会长久保留。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音乐如何激活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舞动。音乐中的多巴胺释放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快乐感,还可能使我们对音乐产生一种“依赖”感。音乐能够激活海马体,唤起深藏的记忆,这在记忆障碍的改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将探讨音乐作为情感表达工具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在音乐疗法中的应用。 本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未来哲学界的海外准博士Tinger,和我们一起探讨音乐对人类心灵的深远影响。他将为我们带来独特的见解,揭示音乐如何跨越文化界限,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情感语言。不要错过这场关于音乐的深度对话,快来加入我们,一同感受音乐的神奇力量吧! - 音乐对大脑的影响(01:26) - 音乐的感官与情感反应(02:36) - 音乐与记忆的关系(04:58) - 音乐的跨文化体验(12:11) - 音乐的定义与组成(16:31) - 音乐的意义与感知(46:36) - 音乐创作与解读的悖论(52:52) - 现场与录制音乐体验的区别(56:23) - 艺术作品的多重解读(01:01:36) - 演奏者与听众的不同体验(01:06:44)

    1 h 12 min
  3. EP02 艺境交响:从奥运舞台到音乐剧幕后的性别颠覆与力量觉醒

    12/08/2024

    EP02 艺境交响:从奥运舞台到音乐剧幕后的性别颠覆与力量觉醒

    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我的播客《请勿触摸》的第二期节目!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探寻三部经典音乐剧在其中的神秘登场。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音乐剧界的巅峰,更在奥运会这一全球盛事中,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非凡力量。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音乐剧中的性别角色是如何颠覆传统,如何在舞台上唤醒力量与觉醒。你是否曾被《歌剧魅影》中那迷人的夜之乐章所感动?是否曾因《悲惨世界》里的悲壮与希望而热泪盈眶?又是否在《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中感受到人性的美与丑? 这些剧目为何会在奥运会的舞台上闪耀光芒?我们将从宏大的叙事背景与英雄主义的角度出发,解析这些剧目如何通过性别角色的塑造,影响了观众对性别的认知与共鸣。 - 巴黎奥运会与音乐剧的奇妙邂逅 (00:25) - 经典音乐剧的魅力: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00:47) - 歌剧魅影:音乐与巴黎文化的完美交融(01:28) - 悲惨世界:法国革命精神与人性的复苏(02:48) - 巴黎圣母院: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04:01) - 男性角色的主导地位(05:22) - 评估音乐剧受欢迎度的关键指标(06:42) - 性别角色设定与观众共鸣的关系(10:45) - 宏大叙事与英雄主义(13:10) - 女性主角的情感探索与个人成长(17:34) - 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19:08) - 现代音乐剧中的性别角色多样性(22:58) - 社会进步与音乐剧中性别角色的演变(27:31) - 后现代音乐剧中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大胆尝试(30:32) - 性别角色在音乐剧中的展望(36:53) - 以回忆中最为震撼的Nicole版本《Memory》结束这期播客(39:03) 歌剧魅影海报 悲惨世界海报 巴黎圣母院海报 在播客中提到的一些名词、人名、剧名等(按出现顺序呈现): 《歌剧魅影》 “The Music of the Night” 《悲惨世界》 “I Dreamed a Dream” “One Day More” 《巴黎圣母院》 “Belle” 托尼奖(Tony Awards) 奥利佛奖(Olivier Awards) 《伊丽莎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 《巴黎圣母院》 《汉密尔顿》 法国版《摇滚莫扎特》 《妈妈咪呀!》 《美丽女子》 《西区故事》 《日落大道》 《芝加哥》 《冰雪奇缘》 《魔法坏女巫》 《保镖》 物化 反物化 《红磨坊!》 Nicole Scherzinger 《猫》 《Memory》 *本期节目中的内容主要基于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特定机构或团体的立场。如有不慎涉及或侵犯到任何个人、团体或作品的权益,深表歉意。

    44 min

À propos

《请勿触摸》这是一档以艺术为核心的发散性探讨节目。我们不仅深入研究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行为艺术等各种形式的艺术,还通过艺术的视角延伸至人生观、世界观、心理学、哲学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每一期节目,我们都会带您探索艺术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揭示其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的影响。 《请勿触摸》不仅是一档播客,更是一个艺术与思想碰撞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无法用手触摸,却能深刻感受的艺术之旅。 每月更新 Updated Mon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