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食堂

鲁西西在东区

《文武食堂》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生活好物及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1. 23시간 전

    EP097 救命!2毛钱门票的公园,在北京真找不到第二家~ “性价比之王”的北京公园实锤见证~

    给大家兑现承诺,聊一下拥有“白菜价”票价的北京公园。 有依然2毛票价的日式风情和中式园林兼备的双秀公园,还有发挥了青年突击队巨大热量的青年湖公园,总得来说,这北京你要是不花钱,也是有不少好地方值得转转~ 感谢豆瓣电台提供场地支持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0:10 值得去的徐悲鸿纪念馆 01:59 北京白菜价公园双秀公园:日式与中式园林的合璧 一侧是日式园林“翠石园”,枯山水庭院里,白砂铺就的“溪流”蜿蜒,几块造型古朴的置石象征山峦,苔藓爬满石缝,透着日式园林特有的禅意与清幽。 另一侧是中式园林“荟芳园”,亭台楼阁依水而建,曲桥回廊连接着假山花木,锦鲤在池子里悠游,恍惚间像走进了江南的某个庭院。 05:35 中日友好与文化交融的历史记忆 08:02 中日友好象征:双秀公园翠石园的建造与意义 13:12 日系小公园的魅力与拍照打卡体验 双秀公园里的咖啡馆 三忘湖 14:00 探访融合自然与复古游乐的小公园 15:22 三环内隐藏的中山林: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双秀公园于1997年补植部分柏树。在它的北面1987年建起了马甸南村住宅小区,南面也盖起了一片高楼。楼群当中留存这不足10亩的一片小树林,皆因它是中山林场的林中之林:据民国时期的资料记载,这片小树林有它的专用名称——纪念林。 19:10 安定门外的青年湖公园 青年湖公园:“青年建的湖,现在仍有青春气”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安德里北街 ✅地铁线路:环线(即地铁2号线)安定门站西北出口,路北400米路西。 19:55 1958年青年突击队参与北京城市美化运动 1958年2月20日,东四区举行挖湖开工典礼,参加义务劳动的市民达到6000多人。在开挖人工湖的义务劳动中,团员青年成为了主力军。开工当天,来自北京一中等学校的700多名学生,前一天刚从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归来,就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挖湖的义务劳动。 曾经位于青年湖公园内的东正教墓碑▼ 早在康熙年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不少俄罗斯人开始进入京城,在东直门到安定门附近这一带生活,形成了个东正教信仰小圈子。到了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第一届俄国驻北京传教团的学生卢卡·沃耶伊科夫在安定门外购地修建别墅,当沃耶伊科夫死后,他也就成了安定门外东正教墓地第一位下葬的人,从此以后这里成为俄国传教团的墓地。到了1958年这片儿水洼被清理成公园开放后,原来的墓地几乎都沉在了湖底,而东正教教堂更是不见了踪迹。 青年湖公园还营造了水上世界,曾一度号称是三环内唯一的露天大型游泳场,每到夏天从这里传出的欢笑声响彻不绝。 23:04 北京历史地名与宗教遗迹探秘 26:03 北京太液池的历史变迁与保护 31:33 青年湖公园的历史变迁与摄影创作 32:21 柳荫公园:历史与自然的融合 35:06 人定湖与《甲方乙方》的欧陆风情 39:09 北京公园游记:人定湖、青年湖与六郎庄公园的魅力 44:47 京西稻田与北京免费公园探秘 六郎庄公园见证了京西稻的栽植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自然的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曾是京西稻的最初栽植之地,见证了农耕文化的源远流长。 六郎庄公园,坐落于颐和园之畔,占地13.77公顷的绿地,如今被精心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50분
  2. 9월 16일

    EP096 西贝事件后,我们从民国大饭店聊聊当年的传奇大掌柜

    饭庄分两半,跑堂与红案。今天的主角栾学堂,可不是普通人,从食不饱腹的乞丐,一路逆袭成为传奇大掌柜,成就了百年老字号丰泽园。 带着这份传奇和堂头这行里的学问,我们今天就聊聊【堂头儿】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2:57 山东菜馆包子与老北京堂头文化探秘 胶东包子 06:49 老北京饭馆经营模式与跑堂角色探析 09:32 传统餐厅经营的四大模块解析 一个好堂倌快顶饭馆的半个买卖啦。这鸣堂叫菜有很多的讲究和学问, 大致分为:引客鸣堂、介绍鸣堂、应允鸣堂、吆喝鸣堂、结算鸣堂、送客鸣堂。 12:47 堂头:古代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尊重性称呼 14:29 传统餐饮服务流程与名堂解析 ● 跑堂儿的还有一工是算账 不用算盘不用笔(早先更无计算器),当着客人面儿,数着盘儿碗儿一个一个念菜名,一个一个报价钱,最后把归总儿说给客人。讲究不磕巴、不现想、不琢磨,干净利落,不差分毫。如此主客两方,全都心明眼亮。 ● 跑堂儿的另一工是报菜名。 饭馆儿数十上百道菜,均须背得滚瓜烂熟,包括各种菜品的烹制方法和盘子尺寸,比如:清炒虾仁七寸,火爆腰花七寸,鸡丝拉皮九寸等。报菜名口齿要清,咬字要准,不打锛儿,不沾牙,还须嗓音嘹亮。后堂一喊,令四座皆惊才算范儿正地道。过去梨园行老伶人下馆子吃饭,每当闻听某位跑堂儿的高音亮嗓儿,心里总免不了嘀咕一句:“这条响堂的嗓子,要干我们这行,准错不了。” 23:12 传统服务业中的人情味儿与现代变迁 著名文人齐如山在其所著的《故都三百六十行》中,记述了一些北京的山东饭馆的好规矩。 这些饭馆一是盛菜的碗碟较小:顾客到饭馆请客吃饭都想多吃几样菜,面子上显得好看,又能饱饱口福。但菜点多了会剩下许多,造成浪费,做东的主顾虽然想节省,又好面子不好意思说。一些山东饭馆善解人意,用小碗小碟盛菜,每个菜每人不过吃几口,碟子里的菜就几乎没有剩余了。如果不够吃可以再要。这种方法使顾客吃的样多而又剩不下,每个菜的价格还比大盘便宜不少。“大致三四人便可要六七个菜,吃者心满意足,又不至余剩,所以人皆乐食。” 26:19 《天下第一楼》:一部融合历史与幽默的佳作 林连昆 扮演的常贵 30:38 瞭高角色在饭馆经营中的重要性 濮存昕:“能出演修鼎新让我挺有期待感”  “游手好闲、美食家”是濮存昕对修鼎新这个人物确切的形容,这个在原话剧中没有多少戏分的角色,在电视剧版中却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吃俸禄、没俸禄做陪吃、穷困潦倒之时做‘?高儿’(也称门迎),这个人的生活与社会变迁、其他人物的命运均息息相关,他有旗人的优越、食客的贪婪、门迎的气派,他的性格非常复杂,尤其是在他做了门迎后,他的角色有点像今天的‘公关’,他与食客插科打诨,对生活的感悟,这些都是这个角色的亮点。这类的角色我还是第一次尝试,现在确实有点不知如何下手。”濮存昕认为,“能出演修鼎新让我挺有期待感,这也是颇富想像力的角色。” 37:42 丰泽园饭庄的创立与发展 丰泽园的小伙计一入店,必须拜师学习,让经验丰富的老堂信带着教,不像别处那样领着到处熟恶熟恶就可以端菜跑堂儿了,所以丰泽园和大多数山东饭馆一样,对堂信的一言一行都有仔细的斟酌,回答客人的话要既婉转又显得热情。 别小看一个成功的堂倌,细究起来,这里头涉及的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大众营销学等新学科的应用,早被精明的堂信们运用得淋漓尽致、游刃有余。只不过那会儿没这么多名词儿罢了。丰泽园的名堂头儿来学堂不仅自己修行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还带出一批批精明强干的年轻人,使得丰泽园堂、案两旺。 47:45 丰泽园:从民国到现代的变迁与挑战 53:39 传奇大掌柜与丰泽园美食文化探秘 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重大国宴,丰泽园都有派厨师参与丰泽园的师傅还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办过家宴服务,毛泽东最喜爱喝丰泽园的乌鱼蛋汤。 据说这道菜是毛主席当年最爱吃的一道菜,口感非常的特别。菜的味道就像香水一样有前味儿、中味儿、后味儿,轻轻的茶色汤,陪着微酸微辣的口感,奇妙~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1시간
  3. 9월 9일

    EP095 神奇动批在这里!从皇家出行到市井交易中心~批发市场也有初代顶流~

    你可能没在动物园看到过大熊猫,但不能没穿过动物园批发市场的衣服~ 北京二环外的“西郊”藏着很多批发市场的前世今生,曾经批发市场的黄金地都有怎么样的状态?咱今天就去动物园聊点正经事儿~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3:34 动物园批发市场的独特文化与历史 08:44 批发市场购物体验与时尚潮流探讨 10:53 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一个时代的结束与网购的兴起 13:26 北京动物园的历史与首都功能变迁 北京动物园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的农事试验场。该试验场始建于1906年,是在乐善园(即三贝子花园)的基础上,融入了广善寺和慧安寺,并增设了动物园(当时称为万牲园)。 农事试验场占地约71公顷,而其附设的动物园,即今日北京动物园的东南角,仅占地1.5公顷。 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事试验场竣工并正式对公众开放。随后,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它被命名为北京公园。自1906年创立以来,北京动物园先是名为农事试验场,后经历了多次更名,包括1915年的中央农事试验场、1928年的北平农事试验场、1929年的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以及1934年再次更名为北平农事试验场,该场所最终在建国后被辟为西郊公园,并在1955年正式定名为北京动物园。 16:21 北京动物园与苏联展览馆的历史变迁 19:17 西郊商场与周边市场变迁历程 24:56 动物园市场兴起与转型:从综合治理到服装批发 根据2013年初的统计数据,“动批”共有摊位约1.3万个,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 从1992年路边摊到专业市场出现,再到如今彻底搬迁,动批30年历史改变了许多人。对大多数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动批不仅仅是一个服装批发市场,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15年1月份,天皓城因安全隐患被关停,拉开了动批搬迁的序幕。2016年公有产权的6家市场和1家物流关闭,2017年12月底另外4家将关闭,整个动批市场搬迁将历时两年完成。 28:34 动批市场兴衰与北京商业变迁 北京动批正式谢幕前的一些场景 ▼东鼎批发市场最后一个全天营业日,货物甩卖热潮达到白热化。 34:48 回忆北京动批市场与仙踪林的独特体验 现在仙踪林的一些秋千座椅场景 北京最后一家仙踪林 43:06 回忆西直门天赐庄园美食体验 45:40 综合批发市场与传统商场的对比分析 49:15 回忆节日市场购物经历与情感 52:07 天意小商品市场:从棉织厂到商业地标 55:06 在矩阵式批发重地的迷失感~ 58:20 五环内外批发市场的变迁与生存之道 01:01:06 探访北京老式批发市场与周边生活业态 现在的天丰利(和平西桥南侧) 曾经的天丰利 楼下就有四季民福(和平里店)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1시간 4분
  4. 9월 2일

    EP094 中国第一座公园与鲁迅不得不说的故事

    今天聊中山公园,也说说里面的“来今雨轩”—— 它不是单纯的茶社,而是 “把文人精神落地到市民生活” 的地方:鲁迅在这里聊新文化运动,老舍在这里构思《四世同堂》,张恨水写出了《啼笑因缘》现在普通人在这里喝茶、聊天,本质上都是 “在公园的角落,找一个放松又能交流的空间”,这也是公园的核心价值。 公园,这个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公共空间,一个多世纪前却是全新的舶来品。北京的公园虽然风景情致是中式的,但内在精神却是极其现代的。它们的开放与民国时期培育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美育理念的息息相关。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4:27 中山公园与鲁迅:从禁烟话题到打卡文化的反思 鲁迅故居的背景墙面 08:02 中山公园的历史与文化体验 13:49 朱启钤与近代中国城市建设 中山公园的建立,要感谢朱启钤(下图),他当时任内务部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有这份权力,当然,还得有这样的眼光和公心。1914年,仅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将这个已经破败的皇家园林,初步改建成人民的公园。 朱启钤先生很懂建筑,中国营造学社就是他创建的,来今雨轩这个名字,也是他取的。正是他的努力,一年之后,即1915年,中山公园里有了来今雨轩这样一处漂亮的新风景。 16:33 民国时期中山公园的历史与票价变迁 公园是十九世纪中期西方为因应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问题而创造的产物,它是现代都市之心,是城市规划中始终挥之不去的乌托邦理想。在中国,“公园”一词古已有之,指称的却是官家园林,与西方public park的概念完全不同。 20:08 来今雨轩的历史与文化氛围 来今雨轩其意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秋述》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中央公园茶座——“来今雨轩”,它主要承担《大公报》副刊聚会场所的功能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在来今雨轩茶社前合影 27:54 红楼宴的历史变迁与来今雨轩的兴衰 1949年,该餐馆进一步发展为音乐餐厅,增添了独特的餐饮体验。 1952年,来今雨轩饭庄交由公园管理处直接经营,管理更加规范。 1958年,饭庄主营方向调整为中餐,并特色化为川贵风味菜肴,吸引了众多食客。 1981年,饭庄进一步创新,开始对红楼菜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餐饮风格。 孙大力,一位在红楼菜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师。他曾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饭庄担任总厨和总经理,不仅担任过中山公园来今雨轩饭庄的总厨及总经理,更在红楼菜的研发与推广上付出了长达30余年的辛勤努力。孙大力通过与红学家合作,将红楼宴推向世界舞台,其贡献不仅在于个人的烹饪技艺,更在于对红楼菜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1993年,孙大力大师主编的《中国来今雨轩红楼宴》一书正式出版 31:19 旧址改造与文化传承的争议 ▶️“来今雨轩”始建于1915年,由当时中央公园董事会发起成立,匾额最初由民国画坛声誉颇高的徐世昌书。 ▶️1971年重新装修油饰后,据说是受周恩来总理之托,有“中国第一书法家”之称的郭风惠题写了“来今雨轩”四字。 ▶️现匾是1985年赵朴初所题。 38:00 中山公园茶馆文化与包子故事 鲁迅对饮食是极其挑剔的,他曾经说“这里的包子,可以吃”。他眼中的“可以吃”,换成白话文可以算“很值得一吃”。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采用腌制三年以上的四川南充冬菜,以传统炒馅工艺制成,入口微甜,酱香浓郁。 ▼来今雨轩旧影 ▼摘自《肖复兴:回忆来今雨轩,不只冬菜包子》 有大约一年多的光景,我工作的办公室在中山公园,在五色土西南侧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里,离来今雨轩很近。午饭时分,常到那里吃包子,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在北京十分出名,可以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相媲美。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子馅里包着来今雨轩建立以来悠久而绵长的历史,冬菜包子几乎成了来今雨轩的代名词。 那时候,来今雨轩已经变为茶座和小卖部,不再卖炒菜和西点,中午只卖冬菜包子。有朋友来找我,中午到了饭点儿,我都是带他们到这里来吃冬菜包子,不仅物美价廉,还可以坐在亭台上看看风景。 43:46 张恨水作品《啼笑姻缘》及其影视改编 46:13 中山音乐堂的历史与现状探讨 ▼1953年“六一”儿童节,孩子们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参加文艺演出,庆祝自己的节日。 音乐堂始建于 1942 年,最初是露天演出场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历经多次改造。从最初砖围土填的平台、露天的观众席,到后来加顶、扩建,再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 1997 - 1998 年的大规模改建,逐渐成为占地 40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 11800 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专业音乐演出场所。如今,其音频与混响效果堪称国内一流,能容纳 1400 人的演奏大厅十分富丽堂皇,还设有 5 个欧式豪华贵宾包厢 。 ▼1983年3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自 1994 年起,北京推出面向青少年音乐普及的 “打开音乐之门” 暑期系列音乐会,中山公园音乐堂便是重要演出地。后来,该活动更名为 “打开艺术之门”,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京剧、昆曲、评剧、芭蕾、现代舞、杂技、木偶剧、儿童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生活中一个标志性文化品牌 。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山公园音乐堂。(摄影:吕坚) ▼2000年8月29日,《北京日报》5版 ▼2011年7月9日,《北京日报》8版 51:19 从第一座公园开始,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公共场所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探索 北京在1910至1920年代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30年代迁都之后是“文化城”,大量高校、出版社、期刊、社团荟萃于此,尤其伴随现代教育体系和出版产业的逐步完善,一批新式文化精英开始生成,有别于依附乡土和血缘的传统士绅阶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而公园是民国北京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人多在此休闲、社交、论学、议政,开展各式文化活动。 ▼《北海之春》(Spring in Peihai),刊于1954年由外文出版社印行的纪念新中国建立五周年的英文图册《北京》( Peking)。 ▼奥地利籍漫画家手绘北京地图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57분
  5. 8월 26일

    EP093 夏天的“荷”尔蒙都在这儿了~据说在荷花市场吃烧烤才是正经事儿~

    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盛开的季节似乎过去了,可街头售卖荷花与莲蓬一直是街头一景儿~ 什刹海西岸,从清末就有记载的荷花市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但能守着荷花盛开还有街头售卖的热闹场景~ 虽然岁月不能回头,可好日子总该有个盼头儿,这期让我们聊聊跟荷花有关的故事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0:00 冰酥酪与莲子心的夏日美食探索 一份醪糟+三份牛奶 蒸十分钟,放凉静置凉透后,可冰箱放2小时,吃的时候可以放上桂花 03:10 城市中的流动花卉摊与怀旧景象 06:12 城市中的流动小贩与文化记忆 对话回顾了10至15年前城市中流动小贩的多样景象,包括卖花、小金鱼、书籍和画报的三轮车,以及荷花市场售卖莲蓬莲子的场景。 1956年,北京老照片,胡同里卖金鱼的商贩 09:13 北京莲花池与莲花仙子和藕郎的传说 文图来自丨二指禅掌门  “莲花虽多,北京西站旁边莲花池公园的莲花,还是美出了自己的特色” 16:43 莲花池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提示信息:莲花池公园不收门票,坐地铁7号线或9号线到北京西站,出南广场方向,右边就是公园东门。 1993年,北京西客站工程开工,莲花池给予较好的留存,仔细观察西客站主楼东翼楼较长,有26个开间,而西翼楼较短,只有20个开间,这就是保护莲花池改变设计的结果。莲花池,金代前后是水源地,明清是游览胜地,清乾隆曾下令疏通莲花池,清代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载:“南河泊,俗呼莲花池,在广宁门外石路南。有王姓者,于此植树,起轩亭。有大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可以泛舟,长夏游人竞集。” 21:22 金代北京水系与北海历史变迁 "从金代白莲潭的漕运枢纽到元代积水潭的运河终点,北京六海水系历经千年演变,见证着城市水利智慧与繁华变迁。郭守敬曾拓展积水潭为‘南北文化交融窗口’,而明代德胜桥的建造更奠定了什刹三海今日格局。" ▼北海公园 太液池里的荷花 金代将北京升格为金中都的历史背景,以及北海地区从自然水系演变为皇家园林的过程。金代时,北海区域名为太液池,是皇帝的后花园,种植莲花,水质土壤经过专门培育。元代后,北京水系改造,北海与什刹海分离,玉泉山水供皇室使用,而昌平白福泉的水则供百姓使用,反映了古代北京水系管理的变迁。 24:22 荷花市场变迁与文化意义 对话围绕荷花市场的历史变迁展开,提及从古代寺庙与水系结合形成的娱乐场所,到清末民初成为热闹的市场,再到建国后及80年代的恢复,最后讨论了现代荷花市场的现状与文化价值的转变,强调了其从传统庙会文化向现代休闲娱乐转型的过程。 ▼1913年,荷花市场上的小摊位。阿尔伯特·卡恩摄 ▼荷花市场上,卖豆汁儿的小摊。 ▼2024年 夜幕下的北京荷花市场 29:14 北京荷花市场的变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游客在荷花市场纳凉,一旁有八宝莲子粥的招幌。林迈可摄 32:09 荷花全身皆宝:从食用到药用的多面价值 ▼薏仁莲子红枣银耳羹 35:04 莲子清火功效与食用方法 这莲子煮的时候,一定注意用小火,煮至莲子刚开花而未开花,汤还是清的,就会有酥糯清香的最佳状态。 36:35 夏日荷花与莲子:从鲜吃到干品的体验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43분
  6. 8월 19일

    EP092 从宫廷专供奢侈品到老百姓的制冰自由~看故宫冰窖吃佛跳墙VS街头三轮油炸冰淇淋~

    老北京【三百六十行】有个行当:卖冰。 卖冰的手里握着一把凿子、一把锤子,根据买冰人出钱的多少来开凿冰块的大小。如同割金断银一样,锱铢计较。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在早年间算个奢侈品的冰,到现在自家冰箱就能有的制冰自由,这水冻成的【冰】都经历了些什么?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0:00 拥有制冰自由的冰箱 03:30 制冰自由与复古记忆:冰箱升级与北冰洋的夏天 07:40 古代制冰技术与冰品的享受 12:00冰盏的清脆声能代替吆喝么? ► 冰盏儿介绍 冰盏儿是一种由生黄铜制成的响器,又称冰碗儿,是由生黄铜精心制成的碟形碗,其外壁经过细致磨光。在卖冷食冷饮的商贩手中,它们被巧妙地夹在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小指则稳稳托住碗底。通过不断挑动和敲击下面的碗,冰盏儿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嘀嘀、嗒嗒”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成为那个时代卖冷饮的独特标志。在炎炎夏日,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常响起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响,那是冰盏儿发出的美妙音乐。 14:40 北京冰窑的历史与变迁 从皇家御用到后来成为工厂或公用储存,部分冰窖如雪池冰窖至今仍存,成为历史文物。这些冰窖的使用与储存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依靠密封性和半地下结构保持冰块。冰窖文化在北京地名中也有所体现,如冰窖口胡同和冰窖胡同。 ►1934年10月,北平市社会局颁发给合兴冰窖的营业执照 ►柏木冰箱 故宫博物院藏 19:26 北京古建筑与冰块文化探秘 对话围绕北京的古建筑,如禄米仓胡同及其文创园展开,讲述了古代官员俸禄中的糯米以及粮仓建筑的保存情况。进一步讨论了古代皇宫中冰块的使用,其根据妃嫔地位高低分配不同,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异。冰块不仅用于降温,皇家还用其制作饮品,与普通百姓的用水系统截然不同,凸显了元代以来北京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 22:07 玉泉山水系与皇家冰藏的历史与现状 ►故宫冰窑餐厅 28:21 北京皇家冰窖的历史变迁与转型 冰块采自寒冬季节,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 老北京时冰窖分为两种,一为官办冰窖,一为民办冰窖。二者加起来,得有数十座。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皆为挖掘土坑,窖穴贮冰。官办冰窖,又分两类,一类是直接为皇宫服务的御用冰窖,一类是为官衙或王府服务的吏用冰窖。 ►人们从城墙旁边的护城河切割冰块存储至夏季用于生活 ►凿冰工具 ►采冰并用绳索牵引冰块 30:37 制冰行业与水井控制的相似性探讨 对比北京过去的水井控制和现代制冰行业的运营模式,揭示了两者在资源控制、成本投入及行业垄断上的共通之处。制冰行业需在冬季获取冰源,涉及上游放水、冰库储存等复杂流程,且需维护良好的卫生条件。北平制冰厂作为行业代表,展现了制冰业的专业化和科技感。 34:17 北冰洋汽水的历史与品牌复兴 北冰洋前身为始建于1936年的北平制冰厂 1949年收归国有 1951年开始生产汽水,正式注册了由雪山和白熊组成的“北冰洋”商标 1969年重新改制,成立了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 北平制冰厂 43:43 油炸冰淇淋与台湾绵绵冰的美食探索 台湾绵绵冰真的是古偶台剧的常驻甜品 47:37 刨冰文化与夏日美食分享 在浪姐舞台上的阿雅 曾经的《锉冰进行曲》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52분
  7. 6월 24일

    EP091 西红柿不西西,番茄酱不沙司~从土豆伴侣到味觉变革的番茄酱,故事还真多

    番茄鸡蛋汤和西红柿鸡蛋汤不是一个味儿,也不是一个价儿。 今天我们就把西红柿捣碎了揉成酱,跟大家抹匀了跟大家聊聊,这番茄酱的前世今生~ 💚上一期的【岭南高州荔枝】 没吃够的赶紧来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4:20 西红柿酱与番茄沙司的区别 直接沾着吃&料理的调味 番茄酱,起源于亚洲,最初并非由番茄制成,而是使用鱼露、蘑菇等原料。直到18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将其带入美洲,番茄才逐渐成为主要成分。番茄酱是一种经过长时间熬制、调味并加糖的浓稠酱汁,通常呈现深红色,口感酸甜适中。 番茄沙司,则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调料,主要用于烹饪过程中的调味增色。它通常由新鲜番茄、橄榄油、大蒜、洋葱和香草等原料煮制而成,味道更加原始,酸度较高,颜色从鲜红到深红不等,取决于所用番茄的种类和成熟度。 【温馨提示】 尽管番茄酱和番茄沙司,都是源自番茄的调味品,但它们在制作工艺、口感、用途及健康影响上存在明显差异。番茄酱更适合用于快餐、小吃的调味。 而番茄沙司则是烹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基底。了解并区分它们的特点,有助于你在烹饪时,做出更加合适的选择,让每一道菜品都能呈现出,最佳的味道和营养。 09:30 番茄酱的使用习惯和包装变化 14:20 什么❓什么❓麦当劳番茄酱有编号 ❤️节目内容为讨论形式,请大家听个乐儿,不作为餐饮参考依据 19:10 番茄酱的历史及其对西方饮食的影响 25:10 大航海时代的香料探索与番茄酱起源 28:20 亨氏公司的历史和与麦当劳的合作 到现代包装形式,还是会出现57种变化的标识 亨氏公司成立于1869年,初期因遇到金融危机而差点破产,后在亨利约翰亨氏及其堂兄的帮助下,通过开发番茄酱产品重新崛起。1875到1876年间推出的番茄酱成为其支柱产品。亨氏公司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从亨氏家族逐渐转移到外姓人手中,最终由约翰克里的妻子特雷莎继承运营。1995年,特雷莎嫁给美国参议员约翰克里,使公司与政界产生联系。由于公司可能被用作克里参选的小金库,曾引发共和党支持者抵制其产品。此外,亨氏公司与麦当劳的合作始于1950年代,通过提供标准化的番茄酱产品,支持麦当劳成为全球快餐巨头。虽然麦当劳番茄酱上没有明显亨氏标识,但亨氏一直为其供应产品。 34:42 麦当劳与亨氏终止合作背后的故事 麦当劳与亨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合作关系如何在2013年终止。 终止合作的原因在于巴菲特旗下公司收购了亨氏,并任命了前汉堡王CEO作为亨氏的新CEO,这引发了麦当劳对于商业机密泄露的担忧。因此,麦当劳决定终止与亨氏的合作,开始自研并生产番茄酱。此外,亨氏在失去麦当劳这一大客户后,如何转向其他快餐品牌如汉堡王、赛百味和温迪宝寻找新的合作机会。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快餐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商业策略的变化。 汉堡王的番茄酱 39:00讨论番茄酱口味变化及品牌选择 蒜蓉番茄酱 44:10 疫情期间囤货,番茄罐头还是有营养的一种选择 来自田螺姑娘的菜谱 西红柿炒鸡蛋 46:40 番茄酱的清洁用途,你试过么?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52분
  8. 6월 17일

    EP090 长安的荔枝在我家~凌晨采摘正午寄出的新鲜,48小时直达你家~

    标题没有错,确实这一期咱就聊的是岭南茂名高州的荔枝, 也邀请来了在高州当地有一家上百年荔枝园的园主,来跟我聊聊她家四代人与荔枝的缘分~ 【本期嘉宾】倩啦啦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3:50 从“荔枝道”看唐代荔枝运输与气候变化 从巴蜀的荔枝产地涪州到长安,当时有一条国家级驿道——“荔枝道”。 枝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叫子午道,里程较远。唐朝时,国力强大,子午道得到整修,利用率也就高了起来。 可以用来传送公文,或把巴蜀的物产运往长安。杨贵妃想吃家乡的荔枝,朝廷便走这条道把涪州的荔枝运往长安。 “荔枝道”因为送荔枝而出名,但并非为了专送荔枝而修建,算不上劳民伤财。 08:30 岭南荔枝的传承与保鲜技术 《长安的荔枝》双层翁 10:50 高州荔枝园主,来亲自讲述家里的荔枝 倩倩家里的荔枝园就在: 广东茂名·金塘镇五联村(省级荔枝核心产区),种植荔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3300多亩 家里茂盛的荔枝树 13:10 从传统种植到品牌电商:一个家庭荔枝园的转型之路 枝园起源于太爷爷时期,最初仅供应本地市场,后经几代人的努力,引进优质品种,扩大果园规模,并尝试嫁接技术和新品种。近年来,随着父母年纪渐长,年轻一代开始利用互联网经验,将荔枝园品牌化和电商化,推出“事事顺荔”品牌,实现24小时内从枝头到餐桌的快速配送。同时,他们还计划缩短新鲜荔枝的时效,开发荔枝深加工产品,如荔枝干和荔枝果酒,并探索生态旅游路线,让顾客亲身体验荔枝的生长过程和采摘乐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丰收喜悦(来自倩倩家人的照片) 17:20 高州古树荔枝树的品种与栽培技术探讨 22:30 高州荔枝的种植环境与文化发展 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包括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利于花芽分化、春季温暖少雨利于花期稳定、夏季高温高湿促进果实糖分积累, 【土壤特点】 高州市位于广东省,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非常适合荔枝生长。 其土壤以红壤、赤红壤和沙壤土为主,这类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特别适合荔枝根系的发育和果实糖分积累。 27:10 北方人知道的妃子笑在当地是什么样的存在? 鲁西西拍摄的桂味荔枝 29:20 荔枝品种口味,原来跟蜜蜂有关系~ 一棵树的荔枝,果核的大小会因为授粉的原因,有差别 31:40 荔枝品种的层次与种植难度 【桂味荔枝】因其成熟期不易把握且需要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被比喻为游戏中的SSR卡,极其珍贵且难以获得。 去年气候不佳时,倩倩家的果园,只得了七棵桂味,凸显了荔枝种植的不确定性,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 今年的荔枝看一看 34:50 荔枝核,能没有么? 理论上,基因编辑可以实现荔枝核的完全去除,但这样做会带来风味、落果率和抗病性下降等问题。完全去除核可能影响其繁衍和抵御害虫的能力。 36:50荔枝成熟度与口感的选择 40:30 荔枝选购、保鲜及运输全攻略 49:30 果园私域定制化服务,让客户体验提升 52:50 茂名高州荔枝采摘与吃法的分享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

    1시간

소개

《文武食堂》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生活好物及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