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食堂

EP098 故宫里点烤鸭,约胡适聊八卦~以前那些送餐外卖的趣事儿和讲究~

《戏台》的悲欢离合~弄巧成拙~荒诞戏谑~都成就了一部好戏,而黄渤在里面给名角儿送包子这一幕,让我们想聊聊旧光景里,外卖行当里的那些趣事儿和讲究~

感谢豆瓣电台提供场地支持

【本期主播】鲁西西 会飞的能猫(老许)

【欢迎加入听友群】

❤️感谢听友们的一路收听,🚩食堂里天南地北的能人(chī huò)也是来了不少,

愿意分享吃吃喝喝、家长里短的,就找食堂跑腿儿,

只要对上暗号,就带您进来歇会儿、聊几句。

✅微信:wenwulab  ✅暗号:周二晚九点半

【内容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00:10 播客节回顾与广播文化传承

03:58 探访批发市场素食馆与乌鱼蛋汤的历史渊源

07:15 丰泽园与京剧文化的交响

梨园行发生的几件大事,都跟丰泽园饭庄有关

▶️1942年12月13日,《新天津画报》刊载荀慧生之子荀令香在丰泽园饭庄拜程砚秋为师。

▶️1948年,《东方日报》刊载吴性载在丰泽园饭庄宴请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商议拍摄“五彩片”,戏目为《文姬归汉》《汉明妃》《红娘》

▶️据《荀慧生日记》载:辛未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32年1月5日)星期二晴

下午一钟起,赴丰泽园俞叶封饭局,有砚秋、小云、兰芳、子褒等在座,意在要求灌《四五花洞》,未议决。三时回寓。

辛未年十二月初四日(1932年1月11日)星期一黄沙蔽日

六时偕游天、堃芳到欧美同学会,与兰芳、砚秋、小云合灌《四五花洞》。每人各唱一句,梅首句,尚次之,余唱三句,程居末。“十三嗨”四人合唱,唱毕留影二帧。

正是这次丰泽园饭庄的宴请,才促成了这张四大名旦唯一灌制的唱片,也使四大名旦之专用名词得到确定,并流传全国。以至于当年有“抓药同仁堂,酱菜六必居,穿鞋内联升,吃菜丰泽园,听戏梅兰芳”的民谣。

《四五花洞》唱片封面▲

11:08 民国时期电话与送餐业务的兴起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记述了他请饭店承办“外会”的一件事:1922年,紫禁城养心殿内安了一台新的电话机,溥仪出于好奇,按照电话簿的号码给东兴楼饭庄打电话,冒充一个什么宅,要订一顿宴席,而实际上这只是溥仪的一个恶作剧。

20:28 从古至今的送餐文化演变

24:03 盒子铺与烤鸭送餐服务的历史变迁

盒子铺的食盒是木头挂漆,长圆扁方,什么形状都有。一般的是一个直径一尺多、高三四寸的圆形木盒,外面涂黑色或红色油漆,讲究一点儿的还有描金彩画,叫什锦盒子。盒子中间为圆形花心格,周边围成花瓣状的小格子,放置不同菜品。有时为了保温,还会在底层盒子中注入热水,或加炭火暖炉。

30:07 北京烤鸭与便宜坊的历史变迁

便宜坊老门脸(摄于清朝末年)▼

便宜坊旧照(约摄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崇文门外大街甲2号便宜坊烤鸭店名厨李维琢在晾鸭间查看鸭坯情况▼

35:21 北京传统送餐服务的历史与特色

40:54 传统送餐与折箩文化:从高端闪送到穷人美食

吃折箩还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皇家饭菜丰盛,吃过的饭菜自然剩余很多,宫里有专门收罗折箩的人,将饭菜送出宫外,便宜卖给普通穷苦人来吃。

清代青花食盒 故宫博物院藏“送折箩”这项服务,即是由饭庄把客人吃剩的饭菜(折箩菜)装碗打包,再由伙计按地址送到顾客家中,即为“送折箩”。

46:35 怀念传统外卖服务的人情味

民国学者齐如山所著《故都三百六十行》中记载:

“北京风气,从前颇为朴厚,如在饭庄子上请客,食余之菜,照例送至主人家中。名曰送折箩,意至善也。最初是全件送往,后乃只将大件,如燕菜、鸡鸭等类单盛,其余零件,则斟酌归拢在几个碗内。此乃成桌之菜,至零要者所剩之菜,亦可照送,惟有时主人以为剩菜太少,不值一送,则再添一两菜一同送去。大致饭庄子之规矩,凡剩余之菜,无论多少皆须送往主人家中,故庄内无剩菜。”

-----------------------------------------------

【制作团队】

后期制作 / 会飞的能猫

封面 内容撰写 / 鲁西西

《文武食堂》

是一档关注国货品牌和老字号复兴的美食漫谈类节目。

我们会聊聊那些老品牌的文化脉络,

也会寻觅更多值得推荐的新国货、新品牌,

把那些用心打造的国货之光,用心解读给你听。

【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QQ音乐 | 网易云音乐

听听FM | 豆瓣 | 喜马拉雅 | Spotify

【合作联系】

微信:wenwulab

邮箱:26812256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