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谈

EP1 与董晓老师漫谈| “高烧”与“冰谷”:俄国文学在中国的AB面

谈起俄罗斯文学,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些名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布尔加科夫、契诃夫、普希金……他们笔下苍凉而凌冽的俄国大地既征兆着某些人类命运的跌宕,也在不断向每一个读者发出阅读、反思、行动的“律令”。俄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别,也在中国读者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然而,当下俄国文学却似乎很少处于中国读者视野的中心地位,往往被贴上“小众”、“冷门”、“生存哲学”等标签——这其实与其在上世纪俄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热潮形成了鲜明对比。俄国文学作为一个门类经历了何种起伏的历程,又是如何被中国的读者所接受和阅读?为了对这些问题有更好的理解与讨论,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董晓教授,与我们一同进入俄国文学与其在中国的接受史,并从作者与受众的两重向度尝试烛照出俄国文学的奇妙轮廓。

本期主播

徐傲群,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

周嘉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

本期嘉宾

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俄罗斯文学及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出版有《走近“金蔷薇”:巴乌斯托夫斯基创作论》、《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等著作,《不合时宜的思想》(合译)、《茨维塔耶娃文集》(随笔卷和回忆录卷)等译著,以及各类学术论文。

本期节目中你会听到

03’14 董晓老师学生时代与俄国文学的相遇

10’30 契诃夫“不像戏剧的戏剧”

15’07 契诃夫与中国戏剧:曹禺的《雷雨》

17’40 中国现代文学对俄国文学、西方文学的吸收图谱

25’25 俄国文学的在中国的“高烧”与“冰谷”

30’00 我们还认识当代俄罗斯作家吗?

35’15 俄国文学黄金时代出现之谜

38’38 俄国文学的“宗教性”标签

43’58 俄国文学的苍凉底色

45’09 西方文学的特色:人名比剧情更难懂

47’48 反思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二元对立”

58’00 挣开解读的双手,让文本回归读者

相关推介阅读书目(仅供参考)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

科斯捷米杨斯卡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列夫·托尔斯泰:《三死》、《伊凡·伊里奇之死》

梅列日科夫斯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契诃夫:《主教》、《三姊妹》、《樱桃园》、《吻》

王汎森:《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屠格涅夫:《父与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同貌人》、《白夜》

夏衍:《上海屋檐下》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静静的顿河》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Down By The Water——The Drums

片尾:Wind Of Change——Scorpions

制作团队

节目剪辑|周嘉珺 杨颖

节目运营|林鑫

公众号运营|周嘉珺 卢李响 李逸帆

插图绘制|李淡宁

书目整理|阳坦真

关于灯下漫谈

顾名思义,感谢收听。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灯下漫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