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文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來賓:林柏宏(前美國之音記者/自由撰稿人)
林柏宏曾任美國之音記者,長年深耕東南亞、台灣、中國、美國等多地國際調查報導。他以跨境田野經驗,記錄人權、社會議題與國際政經互動,舉凡中國維權人士遭壓、緬甸詐騙集團、以及新加坡、緬甸等地政府、民眾的真實回饋,都成為他深入第一線的重要素材。在採訪緬甸電信詐騙案例時,他不僅直擊受害者困境,更邀請當地中裔民眾分享自身所見,揭露跨國犯罪與區域動盪的複雜糾葛。
其中,林柏宏的報導常引發國際關注。新加坡駐美大使館因其評論中國企業洗籍議題而主動發表意見,凸顯其作品的影響力和敏感性。他擅長利用多語言版本、不斷蒐集多方證詞,兼顧不同文化和政策立場之呈現,體現國際記者的專業素養。林柏宏的採訪世界,見證新聞工作者在全球第一線的專業勇氣與媒體價值。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環境中,新聞記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林柏宏作為美國之音資深記者,其採訪經歷完美詮釋了國際新聞工作的艱難與專業堅持。透過林柏宏的第一手經驗分享,我們將深入探討在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國際新聞工作者如何在各種壓力中堅持專業原則,以及這些真實經歷對新聞業未來發展的啟示意義。
本集重點
1. 作為美國之音的記者,在豐富的採訪經歷中,多數的工作現場與經驗為何?
2. 我注意到在您的報導中,不少報導讓人印象深刻,從政治敏感的維權議題到國際金融監管爭議,再到人道關懷的電詐受害者故事,每一個都觸及了當代新聞工作的核心挑戰。在採訪中國維權人士時,您遇到受訪者疑似被政府人員帶走、採訪被迫中斷的情況。作為記者,在這種突發且敏感的狀況下,您當下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這種經歷如何影響您後續處理類似敏感議題的採訪策略?
3. 您關於新加坡「洗星籍」現象的報導,引發新加坡駐美大使館正式回應,大使吕德耀特別強調新加坡「對滥用我们系统的犯罪分子决不姑息,無論他们来自何方」。當政府機構對您的報導做出如此高規格的回應時,這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您如何平衡報導的客觀性與政府的不同觀點?
4. 在報導謝岳鵬被騙至緬甸詐騙園區的經歷時,他描述「手銬銬太久,就是有勒出傷痕出來,那個時候甚至已經有化膿、有點感染的那種情況」。面對這樣創傷深重的受訪者,您如何在獲取新聞價值與保護受訪者心理健康之間取得平衡?採訪過程中有哪些特別的考慮?
5. 從維權人士採訪的突發狀況、到新加坡政府的正式回應、再到緬甸電詐受害者的救援報導,這些事件都涉及複雜的跨國關係。作為美國之音記者,您如何建立和維護跨國的新聞網絡?在資訊驗證和消息來源保護方面,有什麼特別的經驗可以分享?根據您個人經驗,對於未來從事國際新聞工作的年輕記者有何建議。
🔽收聽平台🔽
Apple https://reurl.cc/orb3Ll
Spotify https://reurl.cc/rrbV8b
SoundOn https://reurl.cc/WRYo3O
✉️與我們互動✉️
寫信來吧 sea@rti.org.tw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週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9月27日 上午12:00 [UTC]
- 季數1
- 集數103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