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邀请到在广东潮州创业的95后女孩意涵。她曾担任上海知名咖啡连锁店的店长,积累了丰富的餐饮与咖啡行业经验。2023年,她选择回到家乡潮州,在一个叫北关村的村口开了一家名为“北关兀角咖啡蒸饺”的小店,将咖啡与潮汕蒸饺这两种看似不搭的品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饮食体验。
意涵的小店不仅卖咖啡和蒸饺,还以“时令食材”为核心,菜单随季节变化,选用村民种植的竹笋、水芹菜、南瓜等本地蔬菜。店内用餐形式也极具潮汕特色:用簸箕和竹篓当桌子,竹椅为座,饺子盛放在搪瓷盘中,营造出既怀旧又新颖的氛围。她希望打破咖啡只搭配西点的局限,让咖啡更接地气,同时把家乡的农产品融入现代餐饮。
本期节目围绕意涵的创业故事展开,深入探讨了她为何选择从上海回到潮州、如何在“远方”与“故乡”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创业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与收获。节目中,我们还聊到了食物如何连接人与人、地方与时代,以及在小城市生活中那些细微却真实的幸福感。
「本期主播」
梁州:撰稿人,新浪微博@梁州Zz
Amelia:新浪微博@Amelia_阿米莉娅
「本期嘉宾」
意涵,95后潮州女孩,曾于上海担任咖啡连锁店店长,2023年返乡创业,在潮州北关村开设“北关兀角咖啡蒸饺”小店,主打咖啡+蒸饺的跨界组合,注重时令食材与本地文化融合。
「本期shownotes」
00:09 从上海咖啡店长到潮州村口小店主的身份转变
00:43 年轻人返乡创业:是“逃离北上广”还是寻找新生活方式?
01:49 “北关兀角”小店介绍:咖啡与蒸饺的跨界组合、时令菜单与潮汕怀旧风用餐形式
03:18 为何选择“咖啡+蒸饺”?希望打破咖啡的距离感,并与家乡农产品结合
04:46 咖啡最原始的饮用方式:在非洲和云南村庄,人们直接用锅煮开就喝
06:03 潮州饮食文化核心:方言学家林伦伦与“依时令而食”的理念
07:49 时令食材的短暂与珍贵:本地韭菜仅有两周最佳赏味期,香椿仅有一周
09:46 顾客与食物的“季节约定”:一年一度的芋头芡实饺子成为大家的“白月光”
11:57 在体感四季不分的潮州,通过菜市场的食材轮转感知季节变迁
13:00 食材背后的人际网络:从海南的胡椒到江西的茶树菇
14:34 从萨莉·鲁尼的《聊天记录》谈起:无人能真正独立,我们永远处于人际网络中
16:33 在潮州老街喝一杯咖啡,是与远方世界的一种连接
17:36 味觉背后的权力与全球化:胡椒曾是宫廷料理,辣椒改变了川渝味觉版图
21:30 潮州工夫茶如何塑造了当地人“先喝茶,再处理事情”的生活态度
24:02 从考古学家张良仁的视角看饮食:我们吃下的每一口都是“历史的切片”
24:54 潮州凤凰山上的“宋种”茶树:一棵与宋朝末代皇帝南逃相关的古树
25:38 从果丹皮到《中国文化中的饮食》:食物如何成为窥见历史脉络的窗
28:25 从连锁店店长到独立店主:心态从“遵循框架”到“松弛自由”的转变
29:06 为何回家后更自由?在连锁店需代表公司,现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处理事情
29:41 上海与潮州的人际氛围对比:上海的客群更亲密,潮州的亲戚反而有距离感
31:00 “无缘社会”的图景:韦舟笔下的现代人际关系萎缩与“大隐隐于市”的孤岛生活
34:06 项飙提出的“附近”概念:为何我们不再认识小区的保安和快递员?
35:17 大城市店铺快速迭代,小城百年老店为何能屹立不倒?
37:13 在潮州,如何自然地与肠粉店老板、咖啡师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38:52 从《东京八平米》到上海弄堂:咖啡店是否是人际关系的特殊连接点?
39:44 带朋友去从小逛到大的二手书店:一句“我跟着你们搬了三回店”背后的情感
41:14 花店老板送我生日花瓶:从初中到工作,我们如何与店铺共同成长?
42:40 我们如何定义故乡?项飙的“附近”概念与构成家乡的具体锚点
43:29 在北京,我唯一认识的邻居是捡到我身份证的看门大爷
44:15 给北京物业保安送感谢礼物时,他们为何感到拘谨和奇怪?
45:04 是否成了“关心两极,忽略中间”的年轻人?对自我生活编织过程的模糊感
46:46 在北京寻找生活抓手的方式,与回到家乡下楼吃顿饭就能找回的“实感”
47:52 在小城市,如何更简单地找到自己存在于世界的方位感?
49:45 肠粉是回家的理由:美食作为日常疗愈的强大力量
51:49 早餐的治愈力:不只是肠粉本身,更是与店主、邻桌的日常互动
54:42 在北京吃饭像在“规则怪谈”里:高昂的成本与无法满足的味蕾
57:45 在家做饭 vs. 外卖:食材的新鲜度如何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与情绪
01:03:54 年轻人旅游为何爱逛菜市场?一种对失落“附近”的追寻
01:06:54 会永远留在潮州吗?这也许也只是阶段性的选择
01:09:00 “逃”不一定要物理意义上离开某地:在潮州租房,在原地重建自己的生活节奏
01:12:40 不同职业对城市感受截然不同:电商从业者与咖啡师的不同“烟火气”
01:13:44 创业中的挑战:小城市人情社会中,关系处理带来的弯路
01:15:14 每天醒来都想放弃:手打饺子皮、切十几种食材的体力挑战
01:18:05 顾客把这里当树洞:律师、护士、火锅店老板的每周倾诉
01:20:57 在小城创业,服务与口味同样重要
01:23:50 差异化是关键:手工打皮、只用牛肉、本地时令蔬菜构筑的壁垒
01:25:55 未来的梦想:连接潮州农产品与云南菌菇,推广家乡风物
01:29:24 创业收入揭底:与上海工资差不多,但在潮州物欲更低,钱更“经花”
01:31:30 给小镇创业者的建议:做好吃苦的准备,守店是自律的开始
01:33:40 信任的建立:宁愿多备料倒掉,也别让一位客人跑空
01:35:11 从三毛到卡尔维诺:在别处尝试生活,建立可触碰的具体日常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信息」
书籍及文章/
· 《潮菜食语》:潮汕方言学家林伦伦的著作,强调“依时而食”,展现潮州饮食文化与季节性食材的紧密联系。
· 《无缘社会》: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探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萎缩的现象,提出“无缘死”的警示,反思城市匿名化与孤立化。
· 《东京八平米》:吉井忍记录东京独居生活,展现咖啡馆等小空间如何维系陌生人之间的温情与熟悉感。
·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考察了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各个时期的饮食文化,通过文献资料的汇总与整理,还原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与风格;总结并分析了中国饮食的食材、烹饪方法、烹饪工具、饮食结构、进餐礼仪与观念习俗。
· 《聊天记录》(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萨莉·鲁尼作品,通过日常对话和网络聊天的细致描写,呈现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情感的错位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沟通裂缝。
· 《看不见的城市》:伊塔洛·卡尔维诺作品,以虚构的城市和旅行者的对话构建奇幻而富有哲理的叙事,通过想象中的城市折射人类欲望、记忆与文明的多重面貌。
·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维岛):豆瓣文章,阅读链接:book.douban.com
节目及影视剧/
·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美食节目,通过食材与味觉探讨饮食背后的历史、政治与文化维度。
· 《我的解放日志》:韩剧,讲述了三兄妹在生活的平凡与困顿中,努力寻找自我、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故事。剧集通过细腻的日常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普通人对幸福与生活意义的探索。
概念/
· Eat Locally:顺应时令、依赖本地食材的饮食观,深植于潮汕饮食文化。
· 无缘社会:日本社会学概念,指现代社会人际联系极度萎缩,导致孤独与无缘死。
· 附近(项飙):指由邻里、店铺、日常交互构成的生活锚点,提供真实感与存在感。
(意涵的“北关兀角咖啡蒸饺“店)
(潮州小巷里的美食与生活:朴籽粿、菜头粿(萝卜糕)、粿条)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曲:Colourway - Novo Amor
结尾曲:Closer - Travis
「本期制作人」
梁州、Amelia
「关于《梁州令》」
微博:中文播客梁州令
公众号:梁州令
小红书:梁州令
喜马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FréquenceChaque semaine
- Publiée3 octobre 2025 à 13:00 UTC
- Durée1 h 41 min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