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基督徒老愛講罪,聽久了又重又煩?
這一集,毛叔和Charlie繼續討論《聖經批判理論》(第四到第八章)。在這本書中,Watkin幫助我們換個角度理解,也許「罪」並不是讓人內疚的宗教用語,而是一個能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社會與文化的關鍵詞。
「罪」的核心是人追求自主性──以自己的理性、經驗或情感取代上帝的律法,想要成為判斷善惡的主宰。這種自主的衝動,正是人類歷史中各種破碎與衝突的根源。有趣的是,罪不只是「基督教」詞彙,那些看似反基督教的思想家──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其實都在談「罪」的現實。他們試圖用不同方式解釋人類的問題:尼采談懦弱與超人,馬克思談壓迫與革命,佛洛伊德談潛意識與慾望。這些理論雖拒絕神學語言,卻仍在處理人性墮落的議題,成為所謂的「原罪的偉大神學家」。
在神學與社會層面上,理解罪也有助於培養謙卑與共情。因為所有人都同樣受罪所困,我們在指出他人錯誤時也該意識到自己的有限。這樣的認知構成了共情與民主制度的根基。
節目後半段談到書中極具洞見的一點,「善與惡的不對稱性」:惡雖真實,但終究只是對善的扭曲。善是原創、是創造性的,是上帝的本質。所以即使世界看起來混亂,盼望仍然更深、更大。這提醒我們,在文化與藝術的表達中,不該陷入犬儒的黑暗或膚淺的樂觀,而要在真實的破碎中仍看見盼望。
這集節目邀請你放下對「罪」的防備,用新的角度思考:談罪,正是為了讓我們看見真實,並帶著盼望前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مرتان في الشهر
- تاريخ النشر٩ أكتوبر ٢٠٢٥ في ١٠:٤٢ م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٥٧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حلقة١٤١
- التقييمفاض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