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喬喬解毒籤(15)
「吃進幸福,還是吃進壓力?從食物成癮看見我們的生活困境」
你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壓力大時,總會想吃點東西
加班後
總想點杯手搖飲當獎勵
深夜看劇
嘴裡總要有點零食才覺得滿足
我們總以為
「吃」是一種生理需求
但其實很多時候
我們吃的是情緒、是壓力
是那一份無法掌控生活的焦慮感
精神科醫師廖泊喬
從台灣的飲食文化出發
討論「食物成癮」
這個看似輕盈
其實頗具心理深度的主題
談的不只是醫學名詞
而是真實存在於
你我生活中的飲食習慣:
✏️為什麼美食是壓力中的救贖?
「咀嚼」其實是一種情緒調節的機制,當我們無法對上司發火、無法改變生活困境時,嘴巴動一動,彷彿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吃成了一種掌控感的象徵:我不能改變別人,但我可以決定今天吃什麼。
✏️你真的餓,還是只是想找點東西來填補空虛?
許多上班族都有「下午茶儀式」,成為同事間的交流,或是壓力釋放的重要途徑。而像吃到飽文化、深夜零食、甚至「團購加一」的習慣,也逐漸讓我們模糊了「需要」與「想要」的界線。
✏️什麼是嗜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現代醫學已經觀察到與「食物成癮」相似的現象,包括:情緒性進食、大量暴食、吃到撐卻停不下來、事後感到羞愧或想補償(例如催吐、過度運動),這些都可能與嗜食症有關。
【關鍵提醒】
1. 食物,不只是營養,也是一種情緒表達
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個「救命食物」:是你在低潮時會默默去找的那一味。有人是巧克力、有人是雞排、有人是麻辣鍋。這些食物也許能短暫安慰情緒,但若失控,就可能走向成癮。
2. 吃的速度、吃的選擇,影響的不只是身材
泊喬醫師提醒:「飽足中樞的啟動需要時間」,吃得太快的人容易在身體還沒感受到飽之前就吃過頭。這也是為什麼慢食、細嚼慢嚥,對身體與心理都是一種保護。
3. 文化與家庭也會形塑我們的進食方式
誰煮飯、誰負責吃完剩菜、誰在冰箱放滿零食,這些都是家庭權力與情感連結的表現。一個家庭是否能共同建立健康的飲食文化,也會影響彼此的關係與健康。
4. 面對家人「吃太多」,別急著責備,先理解背後的情緒需求
醫師溫柔提醒:過度飲食的背後,常常藏著焦慮、憂鬱、自我價值感低落等情緒。不要只看表面,更重要的是陪伴與理解。
【如何與「吃」和解?】
✏️選擇健康替代品,例如:85%以上黑巧克力、無糖蒟蒻條、堅果、蛋白質棒等。
✏️嘗試建立固定飲食節奏,降低「暴食」的機會。
✏️建立「覺察」習慣:我現在是真的餓,還是情緒來了?
✏️練習緩慢進食,讓飽足感來得及浮現。
✏️尋找其他情緒出口:如運動、散步、寫作、與朋友聊天。
✏️家人之間建立「支持提醒小默契」,不要嘲諷、不要說教,而是溫柔地提醒:「今天我們一起吃清爽一點,好嗎?」
【最後的提醒】
食物本身並不會傷害我們
真正傷害我們的
是過度、是失控
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早就吃飽了
卻還在用食物填補空虛
如果你也曾有這些困擾
不要急著責怪自己
這集節目將陪你
一起理解、一起覺察
然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與食物重新建立良好的關係
📽推薦電影:《總舖師》(2013)、《雞排英雄》(2011)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也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廖泊喬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شهريًا
- تاريخ النشر٣ أبريل ٢٠٢٥ في ١١:٠٠ م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٤٠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موسم١
- الحلقة١٥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