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長進

EP18 | 僧人心態-成長-自信的重要性並遠離我執


🧠 第一段:什麼是「我執」?
我們先來理解「我執」這個詞。
「執」就是抓緊、緊抱不放。
當我們抓住「我」——抓住身份、地位、形象、他人看法、能力、過去的成就或失敗——
那個「我」就會變得沉重。
書中說,「放棄一切私慾,擺脫『我』與『我的』,才能獲得永遠的解脫與自在。」
聽起來像哲學,但實際上,它就在我們的日常裡:

  • 當你滑社群看到別人的成就,開始覺得「我是不是不夠好」;
  • 當你在會議上想要證明自己懂得比別人多;
  • 或者當你總想控制別人對你的印象。

這些時候,其實就是「我執」在作祟。
它讓我們緊張、焦慮、比較,甚至無法專注在當下。
作者在書裡用一句話總結得很美:
「謙卑,才是真正學習的起點。」
也就是說,當我們願意承認「我不知道」,我們才真正有機會學習。

🌱 第二段:我執的三種面貌(約5分鐘)
在這章裡,作者提到「我執」會以三種不同的面貌出現:
1️⃣ 驕傲的我
這是最顯而易見的「我執」。
當我們覺得「我比別人厲害」、「我應該被尊重」、「我不需要學習」,
其實我們就關上了成長的大門。
他說:「假裝堅強,其實只是害怕被看見脆弱的自己。」
2️⃣ 比較的我
這是最隱性的「我執」。
我們會不斷與別人比較:誰賺得多、誰被看見、誰更成功。
但比較的本質,是來自缺乏自我認可。
書中提醒:「若我們活在比較裡,就永遠活在匱乏裡。」
3️⃣ 封閉的我
有時候,我們假裝不在意、拒絕接受建議、害怕面對失敗。
這樣的我執,來自於內在的不安與羞愧感。
真正的謙卑不是貶低自己,而是誠實地看見「我還能更好」。

🔍 第三段:如何實際放下我執?
光知道有「我執」還不夠,我們需要練習「鬆手」。
以下三個方法,能幫助你在日常中覺察與轉化:

🪞 練習一:觀察自己的反應
下次當你被批評、或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見時,不要立刻防衛。
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什麼那麼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有時候,我們不是在追求真理,而是在捍衛自尊。
這個練習會讓你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爭執,不是為了事情,而是為了「我」。

💬 練習二:讚美別人、但不貶低自己
當你看到別人表現出色,不要立刻想:「那我算什麼?」
試著說:「他做得很好,我也能從他身上學到一些。」
這種「非比較式的欣賞」能幫助我們慢慢鬆開內心的競爭感。

✍️ 練習三:每日「自我審視」
每天花三分鐘,問自己:
  1. 今天我在哪些時候是出於我執在反應?
  2. 有沒有哪個時刻,我放下比較而真誠行動?
  3. 我能不能用更謙卑的心,學習一件我原本覺得自己懂的事?

這個習慣能讓你慢慢看見,「我」不等於「價值」。
而真正的成長,是從認清自己有限開始的。

💡 第四段:建立自信,而非我執
書中最後一段很有力量:
「我執讓你害怕別人怎麼看你;自信讓你知道你是誰。」
作者畫了一張表,把兩者的差異整理得非常清楚:
我執自信與別人比較與自己比較想證明自己想做自己假裝堅強允許脆弱想要別人尊敬自己自重並尊重他人
我們以為自信的人很強,其實他們只是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他們不再用「外界的讚美」定義自己,而是用「內在的誠實」活出真實。

🎯 行動呼籲(約2分鐘)
這一週,試著做一件事——
有效的取得回饋
選擇一個想要改變或成長的領域 可能是投資或心理成長…等
找出一個這個領域的專家
透過詢問從中學習並成長

🪶 結尾:溫柔收尾(約2分鐘)
當你停止追逐「我」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從未迷失。
那個一直想證明、想被看見的「我」,
只是在提醒你:「我想回到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自由,不是得到更多,而是需要更少。
願我們都能學會鬆手、學會謙卑,
也學會以平靜的心,擁抱那個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

🎙️ **結語 **
我是William,這裡是不久長進。
如果今天的節目對你有啟發,歡迎分享給正在努力放下執著的朋友。
我們下次見。

不久長進IG:
https://www.instagram.com/slowly.leveling/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1827801678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45mq6n91k1aqOJOvRXARjE

KKBOX
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5XqXdi1nIIEb5MUSW-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