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喬解毒籤

廖泊喬、侯信恩(Simon)

節目簡介: 節目將介紹成癮物質與腦部之關係,包含情緒、認知、幻覺、衝動等。同時,節目將從精神科醫師的觀點切入介紹成癮相關書籍與電影劇集看當代成癮物質文化。 節目特色: 透過節目推廣成癮物質之基本科普與醫學知識,從電影劇集與書籍看當代成癮物質文化。討論其中出現的成癮物質與所謂的毒品,同時以精神科/成癮科醫師的角度做點評與經驗分享。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EP21 :「我們都在為快樂尋找『替代品』:  《台灣當代成癮課》」

    6 JUIL.

    EP21 :「我們都在為快樂尋找『替代品』: 《台灣當代成癮課》」

    日安,2025 「我們都在為快樂尋找『替代品』: 《台灣當代成癮課》」 當代社會 成癮早已不只是藥物的專利 咖啡、電子菸、酒精 甚至是手機與短影音 也都可能悄悄地綁架我們的日常 本集《喬喬解毒籤》中 精神科暨成癮專科醫師廖泊喬 帶來橫跨戲劇與臨床的深度對話 從《茶金》的鴉片 到《華燈初上》的酒精與毒品產業鏈 從《千禧曼波》的K他命 到《關於我和鬼成為家人的那件事》中 健身房裡的白粉與信用卡 甚至連《名偵探柯南》 與電子菸都成了討論成癮的起點 這不是影視娛樂的探討 而是看見 「成癮物質」背後的真相 泊喬醫師以醫者的敏銳 觀影人的熱情 以及社會觀察者的責任 讓我們重新思考: 毒品與藥物的界線,真的那麼清楚嗎? 當影像作品中出現吸毒或酗酒場景,我們該怎麼看?怎麼教? 如何在還沒成癮前,就建立辨識與拒絕的能力? 節目最後 廖醫師更推薦兩本書 《島國毒癮紀事》、《戒不掉的癮世代》 並分享他面對成癮者的真實故事 那些掙扎、悔恨 與努力重生的片段 不只是醫療上的挑戰 更是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解讀毒癮文化 才能用理解取代恐懼 也才會用知識守護未來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廖泊喬 Po-chiao Liao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喬喬看癮科學。廖泊喬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轉角幸福科技島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6 min
  2. EP20 :「喬喬解毒籤總回顧:這些物質,是藥還是毒?這些行為,是癮還是癖?」

    22 JUIN

    EP20 :「喬喬解毒籤總回顧:這些物質,是藥還是毒?這些行為,是癮還是癖?」

    日安,2025 「喬喬解毒籤總回顧:這些物質,是藥還是毒?這些行為,是癮還是癖?」 你是否曾對某些人 沉迷馬拉松練習、投資當沖 或是手機AI聊天感到不解? 是熱情? 是嗜好? 還是其實是一種成癮? 本集《喬喬解毒籤》節目中 精神科醫師廖泊喬 帶領我們深入探討 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 看似「正常」的行為 為何有時會悄悄滑進成癮的邊界? 從馬拉松與鐵人三項的「運動成癮」 到當沖投資的高風險快感 再到AI語音聊天 所帶來的虛擬陪伴依賴 一層層拆解多巴胺 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與行為慾望 也提醒我們 成癮從來不只是毒品的問題 它可以是社交、情緒 甚至社會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理解我們為何會成癮 理解那背後渴望被看見、被安慰 被陪伴的自己 如果你對「癮」這個字感到陌生 這集節目為你劃出那條模糊的界線 如果你早已體會過 那種「停不下來的自己」 那麼你更該聽聽 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與成癮共處 而不被牽著走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廖泊喬Po-chiao Liao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喬喬看癮科學。廖泊喬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轉角幸福科技島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2 min
  3. EP19 : 「這一口,為誰而醉?」

    8 JUIN

    EP19 : 「這一口,為誰而醉?」

    日安,2025 「這一口,為誰而醉?」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在朋友聚會中 被敬酒時不好意思拒絕 明明只是小酌一杯 卻頭暈、臉紅、心跳加速 甚至有人喝完酒後在路邊嘔吐 還笑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精神科醫師廖泊喬 從臺灣獨有的「台灣無酒日」 五月九號酒害防治日出發 帶你認識酒精對身體 與社會的深層影響 臺灣有高達47%的人口 有酒精不耐症 是全球罕見的高比例族群 但這並不是疾病 而是一種身體天然的「保護機制」 當你臉紅、想吐、疲倦 或許正是身體在告訴你: 「夠了,別再喝了。」 除了破解「喝紅酒護心」的迷思 還揭露青少年飲酒 會如何損害情緒控制與大腦發展 還有酒精與七種癌症的驚人關聯 鼓勵大家思考 如何用不傷身體的方式 保留聚會中的快樂 從無酒精飲品到以茶代酒 選擇其實比你想像中多得多 如果習慣小酌、應酬必喝 却想為孩子或朋友 打造更安全的環境 這一集值得你花時間傾聽 因為你的人生 可以不必喝醉才精彩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廖泊喬Po-chiao Liao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轉角幸福科技島 喬喬看癮科學。廖泊喬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五九日#酒害防治#不勸酒文化#青少年健康#身體在說不你要聽見#酒精與癌症#拒絕不是掃興是自我保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3 min
  4. EP18 :「Fun不等於Freedom:你抽的那口大麻,是誰給的錯覺?」

    25 MAI

    EP18 :「Fun不等於Freedom:你抽的那口大麻,是誰給的錯覺?」

    日安,2025 「Fun不等於Freedom:你抽的那口大麻,是誰給的錯覺?」 你聽說過「大麻合法化」嗎? 在電影裡、某些音樂人身上 甚至在國外旅遊中 你可能都曾經「聞」過它的名字 甚至「聞」過它的味道 但是大麻真的是天然無害 放鬆身心的神奇植物? 還是潛藏在 文化包裝下的健康賭注? 精神醫學專家廖泊喬醫師 從醫學、法律、文化三個面向 拆解大麻的迷思與真相 從CBD與THC的區別 到泰國大麻合法化後 醫療崩潰的實例 再談青少年大腦發育的風險 與創作者「依賴靈感」的迷思 一層一層帶你揭開 綠色葉子背後的代價 使用一次大麻 可能就有一成的人 會產生永久性的精神症狀 而這些病患 後續甚至需要一輩子的藥物控制 與社會支持 這一集不是要恐嚇你 也不是站在道德高地對你說教 而是陪你冷靜思辨、科學解毒 在「合法」與「合理」 「自由」與「風險」之間 幫助你看清 那些你以為了解的事情 如果你對這些所謂的「輕鬆快感」 存有一絲懷疑 歡迎來聽聽為你解惑的這一集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廖泊喬Po-chiao Liao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轉角幸福科技島 喬喬看癮科學。廖泊喬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大麻合法化#精神醫#CBDvsTHC #青春期風險#毒品迷思#用聽的學法律#安全用藥觀念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2 min
  5. EP17:「肌肉是盔甲還是枷鎖?現代人的完美焦慮」ft.廖泊喬

    12 MAI

    EP17:「肌肉是盔甲還是枷鎖?現代人的完美焦慮」ft.廖泊喬

    日安,2025 #喬喬解毒籤 (17 ) 「肌肉是盔甲還是枷鎖?現代人的完美焦慮」 我們以為多動一點 日子就會好過一點 運動可能成了舒壓的出口 也成了生活的習慣 但是當某件「好事」做過了頭 它還是好事嗎? 這一集《喬喬解毒籤》 聊了一個看似健康 卻可能藏著壓力的主題 「運動成癮」 「今天沒跑步就渾身不對勁」 一週七天 每天早起晚睡 只為多練一組的堅持 還有容貌焦慮 健身迷思 甚至是來自社會與職業的外在期待 不是說「運動不好」 而是聊為了快樂而動? 還是為了不焦慮而逼自己動? 讓我們一起把運動這件事 重新放回生活的位置上 如果你也曾經為了數字 為了鏡子裡的自己 為了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焦慮 那麼這一集 想告訴你 你已經夠好了 運動成癮 是熱愛還是壓力? 希望我們的對話 為你帶來一點思考 也多一點安心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也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廖泊喬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7 min
  6. EP16:只看一集?騙誰啊!追劇成癮的日常心理學  ft.廖泊喬 喬妹

    27 AVR.

    EP16:只看一集?騙誰啊!追劇成癮的日常心理學 ft.廖泊喬 喬妹

    日安,2025 #喬喬解毒籤 (16 ) 「只看一集?騙誰啊!追劇成癮的日常心理學」 你是否也曾在夜深人靜時 對著螢幕說著 「看完這一集就睡」 卻總在幾個小時後 看見窗外天光乍現? 我好像有時也會這樣😂 原本只是想放鬆一下 也只是看個一集 沒想到 不知不覺已經凌晨三點 眼睛痠了 肩膀也僵了 但心裡還惦記著下一集的轉折 在這集《喬喬解毒籤》中 Simon、廖泊喬醫師 和「陪甯看電影」的粉專主喬妹 三個人分享自己的追劇故事 用輕鬆自然的語氣 聊聊那個我們熟悉 卻很少認真面對的狀況: 「追劇成癮」 他們談到: 「停不下來」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我們一看到結局的懸念 就坐立難安? 原來這背後藏著許多心理學的機制 像是「蔡氏效應」、「超社會互動」 還有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 「想要快一點滿足」的渴望 如果你已經感覺 每天都在等下一集 如果你發現 自己很難關掉螢幕 如果你常常一邊說「再一集就好」 卻停不了 那也許可以試著練習放慢一點 也許 一集一集地追 其實也是在追一種陪伴、安慰 或一種暫時逃開現實的方式 泊喬醫師說: 「追劇可以是休息的一部分,但不要讓它佔據全部的自己。」 如果你是愛看劇的人 如果你身邊有人 總是在螢幕前「出不了戲」 如果你想知道 原來我們以為的小習慣 其實可以慢慢調整 這集 你會聽見別人 也會更理解自己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也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喬妹 #陪甯看電影 粉專主 #廖泊喬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5 min
  7. EP15 :吃進幸福,還是吃進壓力?從食物成癮看見我們的生活困境 ft.廖泊喬

    3 AVR.

    EP15 :吃進幸福,還是吃進壓力?從食物成癮看見我們的生活困境 ft.廖泊喬

    日安,2025 #喬喬解毒籤(15) 「吃進幸福,還是吃進壓力?從食物成癮看見我們的生活困境」 你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壓力大時,總會想吃點東西 加班後 總想點杯手搖飲當獎勵 深夜看劇 嘴裡總要有點零食才覺得滿足 我們總以為 「吃」是一種生理需求 但其實很多時候 我們吃的是情緒、是壓力 是那一份無法掌控生活的焦慮感 精神科醫師廖泊喬 從台灣的飲食文化出發 討論「食物成癮」 這個看似輕盈 其實頗具心理深度的主題 談的不只是醫學名詞 而是真實存在於 你我生活中的飲食習慣: ✏️為什麼美食是壓力中的救贖? 「咀嚼」其實是一種情緒調節的機制,當我們無法對上司發火、無法改變生活困境時,嘴巴動一動,彷彿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吃成了一種掌控感的象徵:我不能改變別人,但我可以決定今天吃什麼。 ✏️你真的餓,還是只是想找點東西來填補空虛? 許多上班族都有「下午茶儀式」,成為同事間的交流,或是壓力釋放的重要途徑。而像吃到飽文化、深夜零食、甚至「團購加一」的習慣,也逐漸讓我們模糊了「需要」與「想要」的界線。 ✏️什麼是嗜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現代醫學已經觀察到與「食物成癮」相似的現象,包括:情緒性進食、大量暴食、吃到撐卻停不下來、事後感到羞愧或想補償(例如催吐、過度運動),這些都可能與嗜食症有關。 【關鍵提醒】 1. 食物,不只是營養,也是一種情緒表達 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個「救命食物」:是你在低潮時會默默去找的那一味。有人是巧克力、有人是雞排、有人是麻辣鍋。這些食物也許能短暫安慰情緒,但若失控,就可能走向成癮。 2. 吃的速度、吃的選擇,影響的不只是身材 泊喬醫師提醒:「飽足中樞的啟動需要時間」,吃得太快的人容易在身體還沒感受到飽之前就吃過頭。這也是為什麼慢食、細嚼慢嚥,對身體與心理都是一種保護。 3. 文化與家庭也會形塑我們的進食方式 誰煮飯、誰負責吃完剩菜、誰在冰箱放滿零食,這些都是家庭權力與情感連結的表現。一個家庭是否能共同建立健康的飲食文化,也會影響彼此的關係與健康。 4. 面對家人「吃太多」,別急著責備,先理解背後的情緒需求 醫師溫柔提醒:過度飲食的背後,常常藏著焦慮、憂鬱、自我價值感低落等情緒。不要只看表面,更重要的是陪伴與理解。 【如何與「吃」和解?】 ✏️選擇健康替代品,例如:85%以上黑巧克力、無糖蒟蒻條、堅果、蛋白質棒等。 ✏️嘗試建立固定飲食節奏,降低「暴食」的機會。 ✏️建立「覺察」習慣:我現在是真的餓,還是情緒來了? ✏️練習緩慢進食,讓飽足感來得及浮現。 ✏️尋找其他情緒出口:如運動、散步、寫作、與朋友聊天。 ✏️家人之間建立「支持提醒小默契」,不要嘲諷、不要說教,而是溫柔地提醒:「今天我們一起吃清爽一點,好嗎?」 【最後的提醒】 食物本身並不會傷害我們 真正傷害我們的 是過度、是失控 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早就吃飽了 卻還在用食物填補空虛 如果你也曾有這些困擾 不要急著責怪自己 這集節目將陪你 一起理解、一起覺察 然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與食物重新建立良好的關係 📽推薦電影:《總舖師》(2013)、《雞排英雄》(2011)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喬喬解毒籤》《轉角幸福科技島》 也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廖泊喬 #精神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0 min
  8. EP14:檳榔文化與健康影響 ft.廖泊喬

    27 FÉVR.

    EP14:檳榔文化與健康影響 ft.廖泊喬

    日安,2024 #檳榔文化與健康影響 檳榔在臺灣的獨特文化背景 地區性: 臺灣南部地區(如屏東、雲林、嘉義山區)為主要檳榔種植區。 檳榔在東南亞和臺灣文化中流行,但在歐美國家少見。 文化意涵: 傳統習俗:早期檳榔常作為宴客、社交媒介,類似現代的茶點。 檳榔西施:20世紀臺灣經濟起飛,檳榔攤與檳榔西施成為某一部份文化符號。 健康影響 成分與致癌風險: 檳榔本身含有檳榔鹼,為明確的致癌物。 搭配使用的石灰與老葉會破壞口腔黏膜,增強致癌風險。 致癌率數據: 嚼食檳榔的人患口腔癌的風險增加2至5倍。 同時抽菸、喝酒、嚼檳榔者,致癌風險高達120倍以上。 其他健康影響: 長期使用檳榔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口腔纖維化和增生。 心理依賴大於生理依賴,戒斷困難主要源於習慣性的心理需求。 檳檳榔文化與公共衛生挑戰 榔公共衛生問題: 吐檳榔汁、渣的行為影響環境與市容。 國際觀光客對檳榔文化多有負面印象。 口腔癌篩檢: 政府提供高危險群(如50歲以上嚼食檳榔者)免費口腔篩檢。 提前篩檢可有效減少口腔癌晚期治療負擔。 檳榔戒除挑戰與替代方式 戒斷挑戰: 檳榔戒斷症狀以心理依賴為主,生理戒斷症狀較少。 常見情況為注意力不集中、提神不足,影響工作效率。 替代方式: 使用喉糖、口香糖、蒟蒻條等替代物品,幫助習慣改變。 推薦使用不影響健康的咀嚼習慣,例如慢嚼牛肉乾。 家人支持的重要性: 孫輩的提醒與親子互動往往是戒除檳榔的成功關鍵。 家庭成員可鼓勵並陪伴戒斷者進行替代行為。 呼籲與展望 降低嚼食率: 檳榔文化需平衡其文化價值與健康風險。 鼓勵民眾逐步減少檳榔使用,降低口腔癌發病率。 減少污名化: 使用檳榔者可能受文化、工作需求影響,不應過度標籤化。 提倡理解與支持,幫助戒斷者找到健康替代品與生活方式。 檳榔是臺灣特殊文化的象徵 背後隱含著深刻的健康風險 透過正確的教育、篩檢與家人支持 民眾可以逐步減少嚼食檳榔的習慣 為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 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影集「#花甲男孩轉大人」 中的 #檳榔 廖泊喬: ✓ 精神科專科醫師、成癮專科醫師 ✓ 著有《古人解憂療鬱帖》、《文豪酒癮診斷書》 ✓ 臉書/IG專頁:喬喬看癮科學 ✓ 《張老師月刊》作者、公視《觀點同不同》專欄作者 ✓ Podcast節目《精神糧食懂不懂》 ✓ 希望將學到的心理、精神與成癮的知識,還有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相關故事分享給大家! #廖泊喬 喬喬看癮科學。廖泊喬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喬喬解毒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3 min

À propos

節目簡介: 節目將介紹成癮物質與腦部之關係,包含情緒、認知、幻覺、衝動等。同時,節目將從精神科醫師的觀點切入介紹成癮相關書籍與電影劇集看當代成癮物質文化。 節目特色: 透過節目推廣成癮物質之基本科普與醫學知識,從電影劇集與書籍看當代成癮物質文化。討論其中出現的成癮物質與所謂的毒品,同時以精神科/成癮科醫師的角度做點評與經驗分享。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