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白开水

李吃饭

拒绝无味,生活中不喝白开水 拒绝无聊,播客中也要有态度

  1. 8월 31일

    EP49.《夜航西飞》:一个人、一架机、一片大陆的探索,她把冒险写成生命的底色

    《夜航西飞》:20 世纪 30 年代,玛卡姆在非洲草原驯马、狩猎,又独自驾机横跨大西洋。她把狮子扑来的瞬间写成敬畏,把烈马踢出的血痕驯成并肩,把夜空深处的孤独升华为自由。今晚,我们一起听她如何在每一次决绝的告别里,把恐惧翻译成勇气,把荒野变成心跳的故乡。 时间轴: 02:20 30 年非洲岁月:驯马、狩猎、飞越大西洋——玛卡姆用一生写下的“女性冒险史诗”。 03:26 狮子突袭:童年差点被咬断腿,她却“轻描淡写”描述,把恐惧写成敬畏。 05:05 非人类中心视角:被狮子扑倒那一刻,她先共情狮子的感受,而非怨恨。 08:24 与烈马五年“零鞭打”驯服:日复一日被踢、流血,仍坚持尊重与等待。 13:27 飞越黑夜空投氧气瓶:只为救一名无名矿工,展现对每一条生命的朴素珍重。 19:06 “勇敢是环境逼的吗?”——讨论天生的勇气与非洲大地共同塑造的灵魂。 27:18 高空独航:飞机舱成为“唯一宇宙”,孤独被升华为极致自由。 34:19 自由代价论:承认人类社会的“笼子”,也敢于想象打碎它的瞬间。 39:25 一次次决绝告别:放弃家园、父亲、旧身份,每一次离开都是下一次启程。 44:10 金句收官——“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离开,永远不要回头。”

    49분
  2. 7월 22일

    EP47.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愿我们都能在某个温柔的午后,翻开书页

    今天,我们把一部法语治愈片、一本《鼠疫》和一段母子纠缠放进同一杯午后咖啡,聊聊阅读如何让人重活一次。从50岁文盲到95岁书虫,一段长椅上的朗读颠覆了自卑人生,也颠覆我们对“读书有用”的想象。如果你正被原生家庭、阅读焦虑或生活倦怠夹击,戴上耳机,30分钟后你会相信:改变可以始于一句话,也可以始于此刻的播放键。 时间轴: 02:01 50 岁自卑胖大叔基曼与 95 岁玛格丽特因《鼠疫》在长椅相遇,阅读开始成为救赎。 04:20 听书画面感爆棚:基曼闭眼即见老鼠奔窜,阅读障碍者也能用想象“看见”文字。 06:10 电影暗讽法国教育:只会骂“蠢货”的老师,让原本敏感的基曼更自卑。 08:13 把书当“无限人生模拟器”& 把书当“避难所”——两种阅读观正面碰撞。 12:08 字典并不完美:基曼发现西红柿释义缺漏,奶奶一句“书也有局限”点醒尽信书的人。 21:45 阅读先带来刺痛再带来光——基曼因看懂痛苦而想逃,又被文字推回生活。 25:01 理想 VS 现实辩论:毛姆、黑塞的超脱人性灯塔,与余华《活着》的冰冷擦泪并存。 31:44 母爱悖论:母亲一生打骂,却在临终把房子与儿时奶嘴留给基曼——爱与恨同框。 36:21 拒绝用“一件事”判决亲疏:提醒听众情感复杂,别轻易说“你不爱我”。 38:33 吸引力法则:基曼遇见阅读、遇见爱人、遇见更好的自己,全靠先迈出尝试那一步。

    42분
  3. 6월 29일

    EP44.《她在愤怒时最美》:你不能因为得不到自由,就停止向它驶去

    本期播客以 “她在愤怒时最美” 为核心,聊到女性的愤怒到底在表达什么?是打破束缚的力量? 你看职场里女领导被骂 “怪物”,大夏天还得勒着束腰衣,这些憋屈事儿处处都是。最后我们觉得,或许先从自己身体自己做主开始,再慢慢给自己攒个 “安全区”,这样才能活得更自在呀。时间轴:00:38 愤怒的正当性 纪录片名解析:女性愤怒是革命燃料而非负面情绪 “隐忍是枷锁,愤怒是斧头”05:20 历史撕裂感 中国女性80年代尚处温饱困境,西方女权浪潮已成风暴 “我们享受平权果实,却未参与栽树的过程”10:15 觉醒的虚空困境 K意识觉醒如开悟,无需漫长斗争(例:当代女性天然认同受教育权) 未经实践的权利如空中楼阁,“懂道理”与“活出来”存在鸿沟15:30 父权帮凶者 剖析“家庭主妇反对女权”现象:利益捆绑下的自我背叛 “当附庸者撕掉梯子,她们成了压迫的同谋”18:50 职场天花板真相 数据暴击:高管层99%为男性,女性领导者仍被污名化 女领导被诋毁“更年期泄愤”“无家可归的怪物”22:10 男性凝视双重标准 性犯罪归因荒谬:“她穿短裙” vs “他控制不了欲望” 色情片如何将“拒绝”塑造成“欲拒还迎”25:40 身体政治学 隐形压迫具象化:Bra、束腰衣为何是当代刑具?28:30 分裂的女性联盟 00后“嫁人派”与职场“梯子派”的割裂 困境:上层女性伸手援助,年轻一代却说“不必”31:50 反击策略实验 反讽男性实验失败:性骚扰式调侃反被当作“魅力认证” 用双重标准反制,让规训的铁锤砸向他们34:10 终极行动纲领

    38분
  4. 6월 23일

    EP43.《粗野派》:无论他人如何灌输,那只是目的地,而非旅途本身

    当一部 3 个半小时的电影将二战创伤、建筑理想与美国梦的破碎交织在一起,我们该如何解读《粗野派》里那个犹太建筑师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从集中营逃到美国的他,用冰冷的建筑美学对抗生存的虚无,当他设计的图书馆在光影中投射出十字架时,究竟是在救赎信仰还是在揭露时代的荒诞?那句 “万物之道,不扬自明” 的建筑哲学,撞上当代人 “无以为家” 的漂泊困境,当我们在超一线城市寻找归属感时,是否也和片中主角一样,在试图用某种 “建构” 抵御生命的洪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充满争议的奥斯卡提名电影,看看它如何用漫长的叙事剖开历史伤疤与人性困境。 时间轴:   00:38 建筑美学的冰冷悖论:男主设计的极简图书馆不同视角——“肃杀压抑”or“与自然通灵的光影魔法” 05:20 白人叙事的局限:卢卡犀利指出电影未触及黑人/亚裔更残酷的生存困境,“归属感讨论仍困在特权框架内” 10:50 结构即真理宣言:“立方体无需阐释自身”(男主金句)——主播共鸣于建筑承载的宇宙通感与宗教神性 17:30 尊严的三种溃败:剖析男主(精英傲骨)、富豪(权力焦虑)、女主(轮椅上的坚韧)的尊严博弈 21:45 重逢的窒息时刻:集中营幸存夫妻纽约重聚却无法亲密——创伤碾碎了肉体亲近的可能 26:10 女性暴烈守护:轮椅女主法庭控诉富豪强奸丈夫,“鞋被拽落”镜头成全场最痛叙事 30:15 当代归属感镜像:从犹太流亡者到沪漂青年——“这里不是家,故乡已成异乡”的永恒漂泊 33:40 美国梦的献祭者:表弟改姓名弃信仰揭露移民代价:“金钱面前,灵魂可称重出售” 38:50 建筑即存在明证:“当民族消亡,我的作品将在废墟中审判历史”(男主宣言震撼收尾) 43:20 豆瓣神评点题:“价值观指向终点,而比终点更珍贵的是你活过的轨迹”——呼应侄女演讲核心

    47분

소개

拒绝无味,生活中不喝白开水 拒绝无聊,播客中也要有态度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