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發的文化園區很美,卻經營不起來;
街區空間很有風格,卻滙聚不了人潮——
我們不是缺空間,而是缺「願意留下來」的理由。
本集想從「公共廣場的價值」談起:
歐洲城市的廣場、教堂與市集,為何成為市民日常的向心所?
而在台灣,多數城市並沒有這樣的歷史肌理,那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廣場精神?
重點內容搶先看:
• 文化園區為何常常「活不起來」?
• 沒有廣場的城市,可以用街角、市集與騎樓取而代之嗎?
• 從硬體廣場到「無形聚落」:重新思考公共空間的存在方式
• 紐約 Broadway 彩繪街道、Chelsea Market、Brooklyn Habana Outpost,怎麼打造有認同感的公共感?
• 快閃街區、市集策展、用餐場景設計:如何翻轉我們對街區公共性的想像?
• 文資園區的OT營運,是否能與日常生活共生?
從空間硬體,到節奏設計;從聚落角色,到商業混用:
這一集,我想邀你一起思考——
在沒有實體廣場的城市裡,我們是否還能享有一種共享的廣場精神?
也歡迎留言分享:你心中最有「公共感」的空間,藏在哪條街角?
FB:https://www.facebook.com/AndrewHuangAndCity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Semimonthly
- PublishedJune 27, 2025 at 7:50 AM UTC
- Length29 min
- Episode5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