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經理人Podcast】由總編輯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編輯團隊,每周為你解答職場難題、說管理趨勢、訪職場專家,提供下一個世代工作者更多新鮮觀點及職涯提點。有想聽的主題或合作提案,歡迎來信:podcast@managertoday.com.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EP553【經理人讀書會】科技巨頭的「價值觀黑洞」黑洞:當獲利模式衝撞道德,誰來制衡演算法作惡?導讀《社群帝國那些人》《科技共和國》

    قبل ٣١ دقيقة

    EP553【經理人讀書會】科技巨頭的「價值觀黑洞」黑洞:當獲利模式衝撞道德,誰來制衡演算法作惡?導讀《社群帝國那些人》《科技共和國》

    本集《經理人讀書會》由副總編輯張玉琦、採訪編輯尤韻蓉導讀《社群帝國那些人》和《科技共和國》2本書。 本集讀書會聚焦探討矽谷科技文化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與價值觀,透過深入剖析2本新書:《科技共和國》和《社群帝國那些人》,挑戰一般人對於科技進步的樂觀想像。前者揭露了神祕的數據分析公司帕蘭泰爾(Palantir)如何以國家安全為核心,批判矽谷過度專注於消費者應用而犧牲國家級問題的解決;後者則透過作者親身經歷,幽默且尖銳地批判了臉書(Facebook / Meta)作為全球最大社群平台,不願承認自身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導致假新聞、詐騙廣告等道德爭議層出不窮。2本書的共同核心在於對當前矽谷文化提出反思:科技公司作為世界的推動者,是否真的讓世界變得更好?科技公司的領導者必須正視自身所擁有的政治力量與道德責任。 本集重點 1. 帕蘭泰爾:軍事科技的隱形巨人與矽谷路線的批判 《科技共和國》介紹了鮮為人知、但股價飆漲的帕蘭泰爾(Palantir),一家核心業務與美國及其盟國的國防和情報機構合作的科技公司。帕蘭泰爾的創辦人亞歷山大.卡普(Alexander Karp)藉此書表達了對矽谷文化的強烈批判,他認為矽谷將過多資源投入開發如 Uber Eats、社群媒體等消費者市場應用,犧牲了應解決國家進步和防衛等重大問題的機會 2. 科技公司的政治逃避與國家認同的呼喚 帕蘭泰爾的創辦人卡普強調,矽谷科技公司如 Google、亞馬遜(Amazon)和 IBM,因為害怕被貼上政治標籤或受到大眾批評,不願涉入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軍事或情報計畫(如臉部辨識技術提供給警方、拒絕參與軍事計畫),這是對國家發展的負面影響。他認為這些掌握頂尖技術的公司,應該具備更強烈的國家認同,並將人才與技術用於解決更重要的國家問題,而非僅僅是製作娛樂性的手機 App,科技的運用不應僅止於娛樂和便利,應該用來支撐國家力量,否則美國在長遠來看,其地位將會受到影響。 3.臉書對自身政治力量的長期否認 《社群帝國那些人》的作者自己加入臉書的經歷,揭示該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拒絕承認自身具備左右國際局勢的政治力量。儘管平台員工常需處理各國政治領袖的要求,甚至有人因假新聞等事件在海外被逮捕,公司高層仍堅稱自己「只是讓大家連結在一起的科技公司」。 4. 演算法、假新聞與利益至上的共生結構 臉書的營收模式與演算法設計,間接助長了假新聞的擴散。作者指出,政治廣告是臉書重要的營收來源,而臉書的演算法偏好推送「煽動、能引發用戶情緒和互動」的內容。書中也揭露臉書內部為了追求營收,將商業利益置於道德之上的一個驚人案例「情緒投放」機制。這個系統能夠偵測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發布的負面情緒(如「我覺得我好胖」、「我很無助」),並在他們身心最脆弱的時候,精準投放減肥、藥物或營養品的廣告。當內部報告被澳洲記者爆出後,公關部門試圖以「只是實驗」來滅火,但廣告高層卻反駁公關,怒斥這就是公司的「強項」和賺錢核心,不該否認。這個事件深刻體現臉書內部在建立商業模式時,道德與營收目標是脫節的,缺乏對其行為可能對用戶,特別是脆弱群體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約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٢٠ من الدقائق
  2. EP551【管理進化論】從挖掘恐龍、修復藍鯨化石,到經營科普商品零售店,專訪化石獵人蕭語富

    قبل ٥ أيام

    EP551【管理進化論】從挖掘恐龍、修復藍鯨化石,到經營科普商品零售店,專訪化石獵人蕭語富

    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邵蓓宣,邀請「化石獵人」蕭語富,分享他的創業故事與職涯歷程。   「化石獵人」蕭語富,不僅是華人世界首位古生物化石清修師,更是曾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的恐龍化石清修專家。他分享了如何將冷門的「古生物興趣」轉化為成功的「商業模式」,並在經歷公司經營權被奪的重大挫敗後,憑藉韌性與專業重新成立了化石先生連鎖門市。一方面堅持科學嚴謹性,將珍稀化石保留給博物館研究;另一方面透過「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零售概念,建立穩定的現金流以支撐高昂的挖掘成本。   本集重點 1.從興趣到專業——古生物挖掘的嚴謹與科學貢獻 化石挖掘並非單純的商業買賣,而是結合地質知識、體力與運氣的科學探索。蕭語富提到他曾清修過的「竊蛋龍懷雙卵」化石的過程,這項發現登上了國際期刊《Science》。此外,他描述挖掘過程需耗時3至4年,從尋找正確地層、封石膏包運回,到實驗室精細清修,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但他相信「化石會自己找主人」。 2. 對生命的致敬——藍鯨骨骼標本的修復 在處理台灣首件藍鯨骨骼標本時,發現這隻藍鯨幼時因頭部遭繩索纏繞無法進食而亡,團隊在清修時發現了骨骼上的勒痕。為了不破壞骨骼,他拒絕傳統「鑽孔內軸鐵」的工法,改用高難度的「全外軸鐵」不鏽鋼鍛造支撐,除了為台灣留下的重要自然資產,也展現了他與團隊的人文關懷。 3.商業模式——以零售養科研 古生物挖掘與博物館標案的回收周期長(動輒數年),他以連鎖零售店的現金流,來支撐高成本的科研部門。因此開發科普商品、挖掘體驗組與周邊玩具,並進駐百貨與博物館開設連鎖店。他的理念是「把博物館帶回家」,將賣店設計成展覽空間,創造高黏著度的消費體驗。全盛時期兩岸擁有上百家直營店,年營收達6億元。他明確區分:珍稀的研究級化石留給博物館或頂級收藏,而零售端負責賺取每日營收,在清修和商業模式之間找到平衡。 4.股權被奪的血淚教訓 創業路上的股權分配至關重要。他曾因股權過低(僅20%)導致一手創立的石尚企業被合夥人奪走。中年失業的他,在朋友幫助下靠賣烤香腸維生。最後他利用疫情期間轉型直播電商,從賣香腸到賣化石,讓現在的「化石先生」重新站穩腳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١ س ٧ د
  3. EP550【總編會客室】拒當大企業螺絲釘、連續創業7次!全球最大內容推薦平台Taboola 研發副總裁俞寧寧:學大谷翔平「二刀流」心法,活在當下、秒速切換

    ١٦ نوفمبر

    EP550【總編會客室】拒當大企業螺絲釘、連續創業7次!全球最大內容推薦平台Taboola 研發副總裁俞寧寧:學大谷翔平「二刀流」心法,活在當下、秒速切換

    本集節目由《經理人》總編輯齊立文,邀請Taboola研發副總裁俞寧寧,分享創業故事與工作心法。   全球最大內容推薦平台「Taboola」研發部副總裁俞寧寧,分享她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產業中,在全然陌生的美國矽谷,連續7次創業成功的故事。 這段踏上「改變世界」的旅程,她坦言,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經歷過燒光資金、裁掉團隊,搬到治安混亂的黑人區;也曾在拜訪大客戶時,被滿屋子的企業經理人歧視、嘲笑,甚至在餐廳被拒絕點餐。支撐她走過這一切的,是「打不死的蟑螂」的強大韌性,與對解決「有意義難題」的渴望。 🌟 本集重點 1.拒當大企業的螺絲釘:別讓「數字」定義你的價值 從台大到美國UCLA 深造的過程,體會到美式教育「鼓勵提問、擁抱冒險」的氛圍,徹底釋放她的天性,讓她找到了最適合的舞台。畢業後,進入大企業不是難事,但這條「安穩的路」卻讓她覺醒。她發現大企業雖然資源豐富,但同事間聊的卻是「等著退休」,每個人都被 L1、L2的層級數字定義,但真正推動產業變革的創新,其實發生在新創圈。她認為,有意義的職涯,不在於安穩或漂亮的頭銜,而在於是否創造解決問題的事物。 2. 創業的底層邏輯:專挑「有剛需」的難題 連續創業7次,如何選擇對的領域投入?她的篩選標準有三:第一,這是否為「剛性需求」,是市場真正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第二,這個問題是否「足夠困難」,困難到沒有人知道標準答案?第三,這件事是否「有意義」,能激起她內心「非我莫屬」的熱情?她坦言,自己從不看時機點,反而常一頭栽進最難的領域。她相信,只要問題的核心價值夠大,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可以慢慢摸索,這才是創業最吸引人的地方。 3. 韌性是練出來的 俞寧寧也分享她最慘痛的經歷:第七次創業Taboola時,經歷過燒光所有資金,團隊幾乎全數裁員,最後搬到治安混亂、會斷水斷電的黑人區辦公室。為了找出解方,她天天跑去媒體客戶辦公室,守在廁所門口,抓緊編輯們上廁所的零碎時間溝通。她認為,韌性是訓練出來的,只要核心信仰夠強大,就要當一隻「打不死的蟑螂」。 4. 大谷翔平的「二刀流」心法:不戀棧成功、不沉溺失敗 身為忠實棒球迷,她認為大谷翔平的「二刀流」心態,是所有工作者最好的修煉。她認為,大谷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心態轉換的速度」。當他作為打者被三振(失敗)後,他沒有時間沮喪,必須在幾秒內走上投手丘,立刻切換成投手模式,專注於解決下一位打者。棒球賽沒有時間讓你沉溺失敗,也沒有時間讓你慶祝成功。這給工作者的啟示是:人難免會遇到低谷或挫折,但與其花時間焦慮,不如學習「活在當下」(Live in the moment)。不論前一刻是好是壞,都要迅速歸零,專注於眼前,準備好下一次的打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١ س ١٨ د
  4. 【影視關鍵字】EP7|從聊天框到銀幕世界:LINE 如何用平台思維,拍出屬於台灣的內容新宇宙?Feat. LINE 台灣影視開發製播部 林佳韻副總經理

    ١٣ نوفمبر

    【影視關鍵字】EP7|從聊天框到銀幕世界:LINE 如何用平台思維,拍出屬於台灣的內容新宇宙?Feat. LINE 台灣影視開發製播部 林佳韻副總經理

    【本系列由 NMEA 與經理人整合行銷部合作策劃】 當通訊軟體變身影視製作基地,LINE 正在用「平台思維」重新定義台灣內容產業從建立內湖攝影棚、整合內部影音製作,到成立影視開發製播部,LINE 不只投資作品,更打造出讓創意能被看見、被延伸、被放大的生態系。本集邀請 LINE Taiwan 影視開發製播部副總經理 林佳韻,分享 LINE 如何跨足影視製作,並以《黑盒子》改編為例,展現平台如何串聯內容、社群與市場的能量。 本集關鍵字:#在地生活化 《影視備忘錄》  從內部整合到外部開放,LINE 為什麼要成立影視製播部?當內容需求遍佈各服務,整合成為跨部門「影視引擎」的起點。  平台即生態,如何結合 LINE TODAY、LINE WEBTOON、LINE MUSIC、LINE貼圖與生態系社群機制,讓內容不只是「播放」,而是「互動與擴散」。  從原創條漫到影集製作,LINE 如何驗證在地 IP 的潛力、打造粉絲參與式創作模式。  LINE 不以「單一節目成效」為終點,而是讓每個 IP 都能延伸為音樂會、出版品、社群挑戰等多層應用。 「觀眾優先」的新內容策略:不追逐國際模板,而是從台灣觀眾的喜好出發,打造能在在地立足、再向外走的文化韌性。 更多《黑盒子》相關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3722494909 更多資訊搶先看: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官方網站:https://www.nmea.asia/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社群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5976596569845?locale=zh_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٣١ من الدقائق
  5. EP549【管理,什麼事?】吃到飽再起:餐飲業的新黃金賽道,從CP值到體驗升級,打造消費者必吃的祕訣

    ١٢ نوفمبر

    EP549【管理,什麼事?】吃到飽再起:餐飲業的新黃金賽道,從CP值到體驗升級,打造消費者必吃的祕訣

    本集Podcast由《經理人》主編林庭安與採訪編輯郝致琪,解析「吃到飽」餐飲市場現況。   疫情後,曾一度式微的「吃到飽」餐飲市場回溫,不只連鎖品牌重新崛起,消費者對「高品質、可掌控的豐盛體驗」需求也再度上升。這股復甦並非單純價格戰,而是結合體驗升級與營運效率的雙重創新。 這集節目將拆解「吃到飽2.0」的成功關鍵:從供應鏈數據化、菜單策略、顧客心理,到品牌重塑與科技導入。餐飲業正從「廚房戰」轉為「數據戰」,如何在成本壓力與消費升級之間找到新平衡,成為經營者必修的一課。   本集重點: 1.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帶動「吃到飽」復甦 疫情解封後,消費者報復性聚餐的心理帶動餐飲市場強勢回溫,「吃到飽」成為首選類型。它不僅能滿足多樣選擇與群聚社交的需求,也象徵一種「回到熱鬧生活」的儀式。業者順勢推出限時優惠、分流預約制與升級菜色,既穩成本又創造話題。   2.體驗升級是吃到飽業者的競爭新主軸 從「吃得飽」走向「吃得好」,業者開始重視空間設計、服務動線與互動感。許多品牌引入數位點餐、自助結帳系統,縮短等待時間、提升服務流暢度。這不只是營運優化,而是品牌再定位的一部分——讓顧客感受到「時間被尊重、體驗被設計」。   3. 數據驅動的供應鏈與成本控制 面對成本上升與食材浪費挑戰,餐飲業導入數據化管理成為趨勢。透過POS系統與AI預測模型,業者能根據消費行為即時調整食材備料與菜單組合,達到「少浪費、多滿足」的雙贏。更進一步的數據應用,讓餐飲品牌從後台就能看見利潤結構,讓營運決策不再憑感覺,而是憑數據。   4. 從傳統餐飲到科技服務業的轉變 如今的餐飲業不只是做菜給客人吃,而是經營「顧客旅程」。從線上預約、會員系統、數據回饋到智慧結帳,這些科技工具正讓餐飲業成為「服務科技業」。企業必須培養跨領域能力,把數據、設計與營運整合成一致的體驗。餐飲競爭的勝負,不只是在廚房,還有數據與體驗設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٢٦ من الدقائق
  6. EP548【管理進化論】女性健身市場不是小眾,而是被忽略的大藍海?Curves如何靠30分鐘打造持續營運的護城河

    ١١ نوفمبر

    EP548【管理進化論】女性健身市場不是小眾,而是被忽略的大藍海?Curves如何靠30分鐘打造持續營運的護城河

    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陳書榕,邀請可爾姿Curves執行長林宏遠,分析台灣健身市場趨勢。   近年台灣健身市場表現出「高成長與高倒閉並存」現象,Curves以女性專用、30分鐘循環運動為特色,目前擁有140家分店。疫情期間Curves營運曾腰斬,後透過開發健康商品、導入IT系統、改採月扣款制,提升效率與穩定現金流。未來Curves聚焦「全齡女性健康照護」,特別關注中高齡族群與智能運動結合,應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挑戰。   本集重點 1.疫情是一面「營運照妖鏡」,逼出真實的體質問題 疫情期間,Curves營收曾腰斬,但品牌反而因此強化營運根基。許多健身品牌因無法承受現金流中斷而倒閉,暴露出長期依賴預售的結構性問題。Curves趁此時期導入月扣款制度、建立數據化管理,將會員關係轉為穩定長期的訂閱關係。 2. Curves成功關鍵:聚焦而非擴張 在健身市場追求多元化、跨界競爭的氛圍中,Curves反其道而行——只服務女性、只提供30分鐘運動體驗。「不賣帥哥教練、不賣氛圍,我們賣安全感與持續感。」這種「極度聚焦」讓品牌建立清晰定位,也形成社群黏著力。 3. 從「健身房」到「健康陪伴者」 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Curves正從運動品牌轉型為「女性健康生態圈」。Curves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誰的課程多,而是誰能長期陪伴顧客走過不同人生階段。這意味著品牌必須從「交易關係」走向「信任關係」。Curves開始在運動器材上導入智能系統、提供高齡運動的健康指引,讓會員從運動延伸到日常健康管理,把一次消費變成一段關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٥٤ من الدقائق

التقييمات والمراجعات

٤٫٧
من ٥
‫٣ من التقييمات‬

حول

【經理人Podcast】由總編輯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編輯團隊,每周為你解答職場難題、說管理趨勢、訪職場專家,提供下一個世代工作者更多新鮮觀點及職涯提點。有想聽的主題或合作提案,歡迎來信:podcast@managertoday.com.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المزيد من 經理人+

قد يعجبك أيضً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