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鈺婷的藝術時間

林鈺婷、侯信恩(Simon)

由生活美學進入藝術世界, 我們將邀請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創作者。 通過深入的訪談, 了解創作者的靈感來源、 創作過程中的挑戰和突破, 以及他們對藝術的獨特見解和理解。 將以輕鬆愉快的方式介紹各種藝術形式, 讓你在藝術生活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主持人:林鈺婷、侯信恩(Simon) 製作人:楊心怡 本單元節目由漢聲廣播電台以下節目製作 📮轉角遇見你 播出時間: FM 12:20-13:00(每週日)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162 📮幸福小書籤 播出時間:FM/AM 18:10-19:00(每週日)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288 📮不只是科技 播出時間:FM/AM 18:10-19:00(每週六)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323 節目FB: https://www.facebook.com/voh.corner/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EP84 :賦歸之路 - 我回來了02  ft.田名璋

    AUG 23

    EP84 :賦歸之路 - 我回來了02 ft.田名璋

    日安,2025 「家鄉的呼喚:田名璋用影像編織的時代記憶」 回家,卻不是回到原點 宜蘭美術館八月底迎來一場特別的展覽《我回來了 - 田名璋影像裝置展》。這位出生於蘇澳的藝術家,離開故鄉超過四十年後,終於用整整兩層樓的作品,回到成長的土地,向觀眾訴說他的生命旅程。 田名璋的「返鄉」,並不是簡單的地理迴歸,而是對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深度對話。 一樓:流離與撕裂的存在 一樓的展覽像是一部個人史的底片,1997年的《我是我在》雙聯影像,將「人在此、心在彼」的分裂感,赤裸呈現在觀眾眼前。作品中兩個半身合併,縫隙卻永遠無法癒合,那是離鄉者的真實寫照。 另一系列作品中,他讓過世的父親與初生的孩子在影像裡「相遇」。重複拼貼的畫面,如同頌經般的儀式,既是哀悼,也是和解。 走到出口,錄像中赤腳踩在土地的聲音,讓觀眾在沉重之後重新呼吸,準備進入二樓的「童年」。 二樓:童年的尋回與母親的背影 若說一樓是撕裂,二樓就是縫合。 在錄像《溜滑梯》中,田名璋親自挖掘童年幼稚園被廢土掩埋的水泥溜滑梯。這是「挖掘記憶」的儀式:塵土覆蓋的,不只是遊戲場,也是早已被壓抑的鄉愁。 《三朵花》則把童年的跳格子遊戲放大至河床,透過跳躍的身影,重建童年遊戲地圖,讓觀眾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在山海間自由奔跑。 另一組作品《媽媽》則更為動人。錄像裡,母親不斷織線、做饅頭,口述著丈夫意外、自己扛起家計的往事。田名璋說,父親「殘而不廢」,母親則以勞作和愛,讓孩子得以繼續求學。他在畫面中留下母親的背影,對面則是一尊大佛,彷彿守護,彷彿凝視。這份安靜的守候,超越個人家庭,成為無數移民家庭共同的縮影。 策展中的公共性:不只是個人故事 田名璋刻意將展覽動線設計成「旅程」:從行李箱、紅點地貼到二樓樓梯,每一步都像在走一段時間隧道。燈光也不只是照明,而是空間的語言,劃分記憶的章節。 這不僅是藝術家的個人返鄉,也是一種公共記憶的召喚。對許多觀眾而言,作品中的影像不只是「田名璋的故事」,而是每個臺灣人對童年、對父母、對土地的牽掛與矛盾。 藝術教育的倡議 展覽期間,田名璋不僅展示作品,還規劃了多場講座與攝影工作坊。他強調:藝術教育不能只是知識灌輸,更要讓觀眾主動與作品互動。 「先看,再聽,」他提醒。因為唯有先打開自己的五感,觀者才能進入作品的世界。這也是他多年在花蓮推動替代空間與藝術教育的延續。 鄉愁作為公共議題 《我回來了》展覽將持續到 11月23日。是一位藝術家返鄉的旅程,也是一個社會詰問: 當我們離開與回望,什麼是真正的「故鄉」? 是地圖上的一個地點,還是記憶裡的一段時間? 田名璋用影像回答,也邀請每一位觀者,在展場裡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田名璋 Ming-Chang Tien 田名璋,生於宜蘭蘇澳。1990年代起投身藝術創作,以攝影與錄像為主要媒材,作品核心圍繞 家鄉記憶、離散經驗與鄉愁情感。他的影像語言常從個人生命故事出發,將童年、家人、家鄉的片段轉化為影像敘事,映照出臺灣社會劇烈的都市化遷徙與時代變遷。 他於英國布萊頓大學取得藝術創作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藝術總監,長期推動替代空間、影像實驗與跨域策展。 田名璋的創作早期以「鄉愁」為主題,隨著時間推進,逐漸將沉重的思念轉化為帶有遊戲性與幽默感的影像詩學。例如 2011 年的《溜滑梯計畫》以荒廢幼稚園滑梯作為記憶裝置,2021 年於新樂園藝術空間舉辦的《童時顯影》錄像展,則以六支短片重構童年記憶片段,從母親身影到海邊遊戲,呈現鄉愁與生命史交織的影像書寫。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田名璋 #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教授 #好地下藝術空間 藝術總監 好地下藝術空間 #林鈺婷 #藝術創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1 min
  2. EP83:賦歸之路 - 我回來了  ft.田名璋

    AUG 23

    EP83:賦歸之路 - 我回來了 ft.田名璋

    日安,2025 「家鄉的呼喚:田名璋用影像編織的時代記憶」 回家,卻不是回到原點 宜蘭美術館八月底迎來一場特別的展覽《我回來了 - 田名璋影像裝置展》。這位出生於蘇澳的藝術家,離開故鄉超過四十年後,終於用整整兩層樓的作品,回到成長的土地,向觀眾訴說他的生命旅程。 田名璋的「返鄉」,並不是簡單的地理迴歸,而是對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深度對話。 一樓:流離與撕裂的存在 一樓的展覽像是一部個人史的底片,1997年的《我是我在》雙聯影像,將「人在此、心在彼」的分裂感,赤裸呈現在觀眾眼前。作品中兩個半身合併,縫隙卻永遠無法癒合,那是離鄉者的真實寫照。 另一系列作品中,他讓過世的父親與初生的孩子在影像裡「相遇」。重複拼貼的畫面,如同頌經般的儀式,既是哀悼,也是和解。 走到出口,錄像中赤腳踩在土地的聲音,讓觀眾在沉重之後重新呼吸,準備進入二樓的「童年」。 二樓:童年的尋回與母親的背影 若說一樓是撕裂,二樓就是縫合。 在錄像《溜滑梯》中,田名璋親自挖掘童年幼稚園被廢土掩埋的水泥溜滑梯。這是「挖掘記憶」的儀式:塵土覆蓋的,不只是遊戲場,也是早已被壓抑的鄉愁。 《三朵花》則把童年的跳格子遊戲放大至河床,透過跳躍的身影,重建童年遊戲地圖,讓觀眾看見一個孩子如何在山海間自由奔跑。 另一組作品《媽媽》則更為動人。錄像裡,母親不斷織線、做饅頭,口述著丈夫意外、自己扛起家計的往事。田名璋說,父親「殘而不廢」,母親則以勞作和愛,讓孩子得以繼續求學。他在畫面中留下母親的背影,對面則是一尊大佛,彷彿守護,彷彿凝視。這份安靜的守候,超越個人家庭,成為無數移民家庭共同的縮影。 策展中的公共性:不只是個人故事 田名璋刻意將展覽動線設計成「旅程」:從行李箱、紅點地貼到二樓樓梯,每一步都像在走一段時間隧道。燈光也不只是照明,而是空間的語言,劃分記憶的章節。 這不僅是藝術家的個人返鄉,也是一種公共記憶的召喚。對許多觀眾而言,作品中的影像不只是「田名璋的故事」,而是每個臺灣人對童年、對父母、對土地的牽掛與矛盾。 藝術教育的倡議 展覽期間,田名璋不僅展示作品,還規劃了多場講座與攝影工作坊。他強調:藝術教育不能只是知識灌輸,更要讓觀眾主動與作品互動。 「先看,再聽,」他提醒。因為唯有先打開自己的五感,觀者才能進入作品的世界。這也是他多年在花蓮推動替代空間與藝術教育的延續。 鄉愁作為公共議題 《我回來了》展覽將持續到 11月23日。是一位藝術家返鄉的旅程,也是一個社會詰問: 當我們離開與回望,什麼是真正的「故鄉」? 是地圖上的一個地點,還是記憶裡的一段時間? 田名璋用影像回答,也邀請每一位觀者,在展場裡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田名璋 Ming-Chang Tien 田名璋,生於宜蘭蘇澳。1990年代起投身藝術創作,以攝影與錄像為主要媒材,作品核心圍繞 家鄉記憶、離散經驗與鄉愁情感。他的影像語言常從個人生命故事出發,將童年、家人、家鄉的片段轉化為影像敘事,映照出臺灣社會劇烈的都市化遷徙與時代變遷。 他於英國布萊頓大學取得藝術創作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藝術總監,長期推動替代空間、影像實驗與跨域策展。 田名璋的創作早期以「鄉愁」為主題,隨著時間推進,逐漸將沉重的思念轉化為帶有遊戲性與幽默感的影像詩學。例如 2011 年的《溜滑梯計畫》以荒廢幼稚園滑梯作為記憶裝置,2021 年於新樂園藝術空間舉辦的《童時顯影》錄像展,則以六支短片重構童年記憶片段,從母親身影到海邊遊戲,呈現鄉愁與生命史交織的影像書寫。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田名璋 #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教授 #好地下藝術空間 藝術總監 好地下藝術空間 #林鈺婷 #藝術創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9 min
  3. EP81 :為你而開的門:從卡夫卡看見我們的孤獨與渴望02 ft.蔡士瑋

    MAY 26

    EP81 :為你而開的門:從卡夫卡看見我們的孤獨與渴望02 ft.蔡士瑋

    日安,2025 「為你而開的門:從卡夫卡看見我們的孤獨與渴望」 卡夫卡是現代文學裡 最具魅力 也最難以歸類的存在 他筆下的世界 充滿審判、變形、無名的命令 與封閉的門 那些看似荒謬的場景 卻總讓人在某個時刻驚覺: 「這不正是我的生活嗎?」 哲學與文學學者蔡士瑋老師 透過兩集的內容 帶我們走入 這位20世紀文學巨擘的生命與創作 第一集從時代背景 與卡夫卡的多重身份談起 揭開這位「德語書寫的捷克猶太人」 如何身處邊緣 卻精準捕捉人類普遍的焦慮與孤寂 《變形記》《審判》 《飢餓藝術家》等經典作品 被重新理解為個體在家庭、制度 與語言中的掙扎與異化 第二集深入探討 卡夫卡的象徵與哲學層次 從短篇《在法的門前》 延伸出對自由意志、救贖 與身份認同的討論 節目同時談到他面對死亡的態度 對未完成作品的潔癖 與他那句遺言: 「請燒掉我的手稿。」 卡夫卡的作品沒有答案 只有提問 他的門 為你而開 但是否走進去 得由你自己決定 💖蔡士瑋 老師: ✍️水林藝術空間策畫暨策展人(2016-) ✍️GCC 永續藝術策略顧問 ✏️兼職: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暨表演藝術學院(2019-)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哲學學程(2020-)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2020-) ✍️東吳大學哲學系(2023-) ✏️專長與興趣方向: 美學與藝術理論、當代法國哲學、文化-政治-倫理學、哲學教育與推廣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蔡士瑋 #哲學藝術研究者 #林鈺婷 #藝術創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4 min
  4. EP80 - 為你而開的門:從卡夫卡看見我們的孤獨與渴望 ft.蔡士瑋

    MAY 19

    EP80 - 為你而開的門:從卡夫卡看見我們的孤獨與渴望 ft.蔡士瑋

    日安,2025 「為你而開的門:從卡夫卡看見我們的孤獨與渴望」 卡夫卡是現代文學裡 最具魅力 也最難以歸類的存在 他筆下的世界 充滿審判、變形、無名的命令 與封閉的門 那些看似荒謬的場景 卻總讓人在某個時刻驚覺: 「這不正是我的生活嗎?」 哲學與文學學者蔡士瑋老師 透過兩集的內容 帶我們走入 這位20世紀文學巨擘的生命與創作 第一集從時代背景 與卡夫卡的多重身份談起 揭開這位「德語書寫的捷克猶太人」 如何身處邊緣 卻精準捕捉人類普遍的焦慮與孤寂 《變形記》《審判》 《飢餓藝術家》等經典作品 被重新理解為個體在家庭、制度 與語言中的掙扎與異化 第二集深入探討 卡夫卡的象徵與哲學層次 從短篇《在法的門前》 延伸出對自由意志、救贖 與身份認同的討論 節目同時談到他面對死亡的態度 對未完成作品的潔癖 與他那句遺言: 「請燒掉我的手稿。」 卡夫卡的作品沒有答案 只有提問 他的門 為你而開 但是否走進去 得由你自己決定 💖蔡士瑋 老師: ✍️水林藝術空間策畫暨策展人(2016-) ✍️GCC 永續藝術策略顧問 ✏️兼職: ✍️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暨表演藝術學院(2019-)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哲學學程(2020-)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2020-) ✍️東吳大學哲學系(2023-) ✏️專長與興趣方向: 美學與藝術理論、當代法國哲學、文化-政治-倫理學、哲學教育與推廣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蔡士瑋 #哲學藝術研究者 #林鈺婷 #藝術創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6 min
  5. MAR 2

    EP79:從《#殺夫》看臺灣女性的掙扎與覺醒 ft. 醬尼

    日安,2025 「從《#殺夫》看臺灣女性的掙扎與覺醒」 40年前的臺灣 女性的婚姻與命運 是如何被決定的? 當「順從」成為唯一的生存之道 當「愛」與「自由」 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她們該如何掙脫這層層束縛 尋找屬於自己的光? ✍️電影《殺夫》的時代背景 1980年代的臺灣社會 仍然深受傳統思想影響 女性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 買賣婚姻依然盛行 電影中的女主角 生活在澎湖望安島 一個封閉的漁村 這裡的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命運往往繫於男人的選擇 一旦失去丈夫 她們的未來幾乎注定是貧困、流浪 甚至走向絕望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 女性的反抗 又將面對怎樣的後果? 《殺夫》講述一位被壓迫女性的悲劇 更是對性別不平等的批判 女主角從一開始對婚姻的期待 到後來面對 丈夫的控制、暴力、剝奪自由 最終被逼上絕路 這段過程 正是從前的臺灣女性 曾經走過的歷程 ✏️女性的社會地位如何影響婚姻與家庭? ✏️為何當時的女性沒有選擇的權利? ✏️家暴與控制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發酵? ✏️如果這部電影以女性視角重拍,會有什麼不同的解讀? 對比當年的社會環境 現代女性有了更多選擇與自由 現在的婚姻不再是 「男主外、女主內」的單一模式 女性可以選擇工作、創業 甚至決定是否要結婚與生育 但我們是否已經完全擺脫過去的影響? 現代社會的女性仍然面臨 家庭與職場的平衡問題 甚至在某些關係中 仍然遭受經濟控制或情感勒索 ✏️現代女性如何在婚姻中保有自主權? ✏️當代社會是否仍存有隱性的不平等待遇? ✏️如何避免在親密關係中失去自我? 透過《殺夫》的故事 當你看見女主角的掙扎 你是否也會聯想到 現代社會仍然存在的問題? 如果你是女性 你的生活是否已經擁有足夠的選擇? 如果你是男性 你又是如何看待這些議題? 透過電影 探索歷史 一起思考 如何讓未來的女性 擁有更多真正的自由 #方將任 #心不懶喘息咖啡 執行長 #林鈺婷 #藝術創作者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林鈺婷的藝術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0 min

About

由生活美學進入藝術世界, 我們將邀請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創作者。 通過深入的訪談, 了解創作者的靈感來源、 創作過程中的挑戰和突破, 以及他們對藝術的獨特見解和理解。 將以輕鬆愉快的方式介紹各種藝術形式, 讓你在藝術生活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主持人:林鈺婷、侯信恩(Simon) 製作人:楊心怡 本單元節目由漢聲廣播電台以下節目製作 📮轉角遇見你 播出時間: FM 12:20-13:00(每週日)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162 📮幸福小書籤 播出時間:FM/AM 18:10-19:00(每週日)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288 📮不只是科技 播出時間:FM/AM 18:10-19:00(每週六)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323 節目FB: https://www.facebook.com/voh.corner/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