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星球健康週新知(51) &
專題: 塑膠微粒宇宙健康防治 (1、2)」
你有沒有想過,今天吃的晚餐、喝的水,甚至呼吸的空氣裡,可能都藏著「看不見」的塑膠?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真正發生中的無聲風暴。
在這集的《AI星球永續健康》裡,我們帶你進入關於「塑膠微粒」與「AI科技」的現場:一邊是人類製造出的看不見卻無所不在的污染源,一邊是新興科技想要扮演的救援者角色。我們不僅看見污染,更想知道,我們能不能早一點、準確一點地預測風暴來臨?
塑膠微粒不是別人的問題,它就在你我體內,從母乳到血液,從胎盤到肺臟。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為塑膠微粒的最後終點站。
而我們的下一代,將暴露在比1960年代出生者高出7倍的極端氣候與塑膠風險之中。
不微塑膠從哪裡來?(輪胎、衣物、油漆、日常用品)
只它們怎麼進入人體?(呼吸、飲食、接觸)
是我們能不能阻止它?還是只能學會共存?
那AI如何成為健康的守門人?當我們無法再靠肉眼辨識、靠傳統方法抽樣,AI技術的加入,或許是那道防線。
我們將從影像辨識技術、仿生魚與沙灘履帶車談起,看看AI如何從垃圾中找出塑膠,甚至自動分類、記錄、預測污染路徑。
科AI如何從資料中預測健康風險?(心血管、神經、免疫…)
技機器學習如何幫我們找出污染熱點與高危人群?
為什麼說「AI不只是工具,而是我們對未來的態度」?
這不只是科技發展的進程,而是人類選擇與環境對話的方式。
健康與消費,怎麼連在一起了?
-為什麼我們明知塑膠有毒,卻仍然大量消費?
快時尚、網購包裝、一次性用品,我們是無辜的接受者,還是系統性共犯?
A透過《非買不可》等紀錄片,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商業手法,而是一場價值觀的考驗。
在全球戰爭、難民與流離失所的集體創傷下,我們的健康議題,其實早已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世代的脆弱性。
我們無法選擇空氣裡的成分,卻可以選擇我們如何回應。
有些事不是看不見,而是還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看見。
讓我們用科學與人文的眼光,看見「塑膠微粒」背後的社會共病與科技希望。
I推薦電影:
《Plastic People 》(塑膠危機啟示錄)
《非買不可: 消費行為與環境》(消費產業-環境永續平衡需求)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陳秀熙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特聘教授
#許辰陽 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兼任助理教授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人體元宇宙
#AI星球永續健康
#轉角幸福科技島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October 8, 2025 at 4:00 AM UTC
- Length48 min
- Season13
- Episode886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