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打造全民可近的神經醫學照護體系 - 從看診到復健的一站式體驗」
在高壓、久坐、資訊過載的日常裡,我們太習慣用「只是累了」把身體的求救訊號靜音:手指晨起僵硬、頸肩長年緊繃、頭痛頻率漸密,甚至專注與記憶的細微遲滯。
這些,往往不是年紀或壓力的託詞,而是神經系統早期失衡的燈號。立達神經醫學復健中心想做的,是把這些燈號「看懂」,並把正確就醫路徑拉回社區、拉回每個人的生活半徑之內。
節目《神經 Talk Talk 》便以此為起點,試著讓醫療再次回到身體、回到生活的原點。
為何是現在?三重壓力下的早期警訊
第一集鎖定「神經病變的信號」,指出高壓、久坐、過勞的工作型態,使現代人處於神經病變的高風險。臨床最常被忽視的早期徵候,包含晨起手指僵硬、長時間工作後的頸肩痠痛、頭痛增加,以及不易察覺的認知變化(記憶力、專注力、複雜討論時的思路清晰度)。這些常被當成「工作太累」或「自然老化」,事實上可能是神經功能下降的前奏。
節目從「亞臨床神經病變」切入症狀未明顯前,身體功能已出現異常;這是珍貴的預防窗口,若能在此時辨識並介入,可避免惡化。也因此,內容系統性梳理久坐造成的頸椎壓迫、壓力誘發的自律神經失調、3C過度使用引發的腕隧道症候群,以及睡眠不足對神經修復的長期影響等四大機轉,並將「手麻、睡眠障礙、耳鳴、認知遲鈍」等常見症狀做醫學解讀,讓一般人有一套可對照的判準。
一站式,而非一次性:診斷—檢查—治療—復健—追蹤
立達的策略不是「多做一個科」,而是把分散在醫院裡的關鍵節點,串成一條有方向的路:神經內科診斷為起點,必要時銜接肌電圖(EMG)、腦波(EEG)、高解析度影像(MRI)等客觀檢查,再回到治療與復健(含物理/職能治療)、生活習慣調整與長期追蹤。節目更強調,這些檢查與評估不該等到「很嚴重」才做,而應納入常規健康管理,因為多數知識工作者對神經系統的負荷,本就高於平均。
把醫療可近性,拉回社區
為什麼多數人想到痠痛就直奔骨科或復健科?原因之一,是社區端缺少能「抽絲剝繭」的神經科入口;而神經科醫師像偵探,需要足夠證據(檢查)才下診斷,這在傳統診所端不易落地。立達的做法,是讓具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資歷的神經專科醫師在社區看診,必要時以綠色轉診直通其院內門診,既縮短等待,也保證「掛得到同一位醫師」。藥品端則盡量與醫學中心等級同步,降低「診所藥不如大醫院」的心理門檻;場域上以較長的問診與衛教時間,取代「排很久只看1.5分鐘」的挫折,讓病人把症狀與生活脈絡說完整,醫療纔能真的個人化。
從「治療」到「預防」:節目的公共性
節目定位並非單點衛教,而是持續把臨床經驗與自我實踐打通。核心特色包括:醫師視角的真實分享、神經×復健×功能×再生醫療的跨域整合、可落地的健康管理建議,以及「從治療轉向預防」的思維轉身。
公益倡議:把「分級」做成日常習慣
在台灣,健保讓就醫變得極為可近,但也讓大醫院門口長年壅塞,讓小病擠壓了重症。真正的公共利益,不只是更快的診間流程,而是讓每個人都知道「何時該去哪裡」:手麻、失眠、耳鳴、注意力與記憶變化等疑似神經訊號,先在社區層級被看見、被辨識、被初篩與引導;必要時銜接醫學中心做高階檢查與處置,再回社區進行長期復健與追蹤。這樣的循環,既把醫療資源用在刀口上,也讓患者在熟悉的生活半徑裡,獲得更持久的陪伴。
《神經 Talk Talk》不是教你「哪裡痛按哪裡」,而是教你在身體還願意說話時,聽得懂它的語言。因為日常不對勁,其實有跡可循;而懂得循跡的人,走起來會更輕鬆、更長遠。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神經 Talk Talk》《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謝炅廷 執行長
#領醫醫療集團
#Amily
#專業經理人
#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神經TalkTalk
#轉角幸福科技島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日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UTC 04:00
- 长度32 分钟
- 季13
- 单集896
- 分级儿童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