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幸福科技島

楊心怡、侯信恩(Simon)

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拐個彎,在轉角——你將遇見誰? 這裡是「轉角幸福科技島」,一座用聲音築起的島嶼,漂浮在科技、人文與生活之間。 我們邀請每一位旅人——無論是科技創新者、社區實踐者、書寫溫度的創作者,或是在日常中悄悄發光的你我——一起登島分享。 在這裡,專訪與主題交織,不只談未來,也聊幸福;不只談知識,也聽見故事。 歡迎登上「轉角幸福科技島」, 在每一段聲音航行中, 遇見那些驚鴻一瞥,卻在心中留下長長餘溫的他們。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轉角遇見你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162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288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323 Youtube平台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轉角幸福科技島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oh.corner 2025年節目鋼琴配樂:#林頌堯、#李昌勳、#朱禹豪 節目企劃:#楊心怡 合作邀約:en0816@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EP898 - 幸福小書籤 - 22號藝想小宇宙02:從被照顧到被理解:他們用行動,定義了『自立』的樣子 ft.王靖勳 林鈺翔  黃苡勻

    17小时前

    EP898 - 幸福小書籤 - 22號藝想小宇宙02:從被照顧到被理解:他們用行動,定義了『自立』的樣子 ft.王靖勳 林鈺翔 黃苡勻

    日安,2025 「從被照顧到被理解:他們用行動,定義了『自立』的樣子」 「Simon哥,你覺得身心障礙者,需要的是照顧還是協助?」 Simon回答:「是協助。因為照顧聽起來像是別人替你活,而協助,是幫你活出你自己。」 這句話,成了今天節目的核心。 呼吸過的人,才懂得「自由」的重量 林鈺翔,台灣輪椅人協會祕書長、同時也是臺北市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的同儕督導。 他二十歲那年,一場車禍讓他的頸椎第三、第四節骨折,肩膀以下癱瘓。那段日子,他不只不能動,也不能呼吸。 「醫生告訴我,這輩子可能都得靠呼吸器過下半生。」他說。 但他不信命。每天在病房裡,呼吸治療師下班後留下來為他訓練,一次又一次,讓他練習「怎麼呼吸」。那個動作,對你我來說稀鬆平常,對他卻像是重生。 八個月後,他成功脫離呼吸器。 「那時,我知道我做到了。」 也在那一刻,他決定要幫更多人「重新呼吸」。 他成立「台灣輪椅人協會」,推動障礙者運動、舉辦輪椅技巧挑戰賽,甚至在福隆海灘上,帶著三十多位輪椅族下海衝浪。 「我們不是玩安全版的,是真的衝浪。」他笑著說。 每一位參與者身旁都有八位志工待命,只為了確保那幾秒鐘的浪花安全。 「我們不要在泳池模擬浪,我們要讓障礙者在海上體驗風。」 這是對自由的宣言。 「我不只是被幫助的人,我也能幫助別人」 坐在他身旁的,是視障創作者兔兔。她說自己只是「眼睛不太方便」,但聲音裡卻有光。 她是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的使用者。那不是「被照顧」的制度,而是「讓你可以自己生活」的計畫。 「我一開始只是想有人陪我去看展覽、去買顏料,因為我看不到顏色。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不只是陪伴,而是讓我有選擇的權利。」 有一天,她在培訓課程中聽到林鈺翔的演講。 「那場講座,我原本被他手上的咔咔聲干擾,後來才發現那是他的電動輪椅的馬達聲。」 「從那天開始,我決定也要像他一樣,不只是被服務的人,我也要成為能回饋別人的同儕支持員。」 她學著去說自己的故事,也學著讓別人看見: 「我們不需要同情,只需要理解。」 「我只是她的眼睛,不是她的主人」 坐在另一側的,是黃苡勻。 她是桃園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助理,也是新北市社會局自立生活支持服務的個人助理,同時還是圖書館的說故事媽媽。 她說話很有力量: 「我陪兔兔去醫院,有一次等了七個小時。那天我們中午一點就到,晚上八點才看到醫生。」 她一邊講,一邊搖頭。 「我就覺得這樣不對,怎麼能讓一個視障者等這麼久?我立刻掃QR Code去留言。」 兔兔在旁邊笑著補一句:「她真的很有俠女精神!」 苡勻的原則很簡單:「我只是她的眼睛,不是她的主人。」 她尊重每一次討論、每一條路線的選擇。 「有時她說想走A路,我會問原因,但最後還是讓她決定。因為那是她的生活,不是我的。」 這就是「協助」與「照顧」的差別。 從個案到公民:自立的意義 「自立生活支持服務」是社會局推行的一項制度,讓身心障礙者能提出「自己的生活計畫」,再由政府媒合「個人助理」或「同儕支持員」來協助執行。 它的精神很清楚:主體是障礙者自己。 不是被看護的對象,而是生活的設計者。 林鈺翔說:「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在幫助障礙者,其實我們是在改變社會。」 他提到一個例子:一位被家人關在家十五年的傷友。 「家人不是壞人,只是他們以為外面的世界還停留在十五年前。那時沒有低地板公車,沒有無障礙空間。」 直到中心介入,幫助他走出家門。讓他重見世界;家人也重見「理解」。 讓世界變得更可抵達 「疫情時七天封城大家都受不了了,那為什麼有人要被困在家七年?」 障礙者不是需要被憐憫的一群人,而是等待被看見的公民。 他們需要的,不是多一份照顧,而是一份「平等地生活」的空間。 林鈺翔用輪椅去挑戰浪花,黃苡勻用行動去撐開體制的縫隙,兔兔則用聲音,讓看不見的世界被聽見。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什麼叫「活著」。 這集節目讓我想到一句話: 「真正的協助,是陪他走,不是替他走。」 每一個願意理解的人,都是一座橋。 每一雙願意伸出的手,都是一道光。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22號藝想小宇宙》《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林鈺翔 #台灣輪椅人協會 秘書長 #臺北市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 同儕督導 #黃苡勻 #桃園特殊教育學校 教學助理 #新北市社會局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 個人助理 #圖書館說故事媽媽 #王靖勳 (22號兔) #藝術工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22號藝想小宇宙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9 分钟
  2. EP897 - 轉角遇見你 - 神經Talk Talk02:打造全民可近的神經醫學照護體系 - 從看診到復健的一站式體驗(上) ft.謝炅廷

    22小时前

    EP897 - 轉角遇見你 - 神經Talk Talk02:打造全民可近的神經醫學照護體系 - 從看診到復健的一站式體驗(上) ft.謝炅廷

    日安,2025 「打造全民可近的神經醫學照護體系 - 從看診到復健的一站式體驗」 在高壓、久坐、資訊過載的日常裡,我們太習慣用「只是累了」把身體的求救訊號靜音:手指晨起僵硬、頸肩長年緊繃、頭痛頻率漸密,甚至專注與記憶的細微遲滯。 這些,往往不是年紀或壓力的託詞,而是神經系統早期失衡的燈號。立達神經醫學復健中心想做的,是把這些燈號「看懂」,並把正確就醫路徑拉回社區、拉回每個人的生活半徑之內。 節目《神經 Talk Talk 》便以此為起點,試著讓醫療再次回到身體、回到生活的原點。 為何是現在?三重壓力下的早期警訊 第一集鎖定「神經病變的信號」,指出高壓、久坐、過勞的工作型態,使現代人處於神經病變的高風險。臨床最常被忽視的早期徵候,包含晨起手指僵硬、長時間工作後的頸肩痠痛、頭痛增加,以及不易察覺的認知變化(記憶力、專注力、複雜討論時的思路清晰度)。這些常被當成「工作太累」或「自然老化」,事實上可能是神經功能下降的前奏。 節目從「亞臨床神經病變」切入症狀未明顯前,身體功能已出現異常;這是珍貴的預防窗口,若能在此時辨識並介入,可避免惡化。也因此,內容系統性梳理久坐造成的頸椎壓迫、壓力誘發的自律神經失調、3C過度使用引發的腕隧道症候群,以及睡眠不足對神經修復的長期影響等四大機轉,並將「手麻、睡眠障礙、耳鳴、認知遲鈍」等常見症狀做醫學解讀,讓一般人有一套可對照的判準。 一站式,而非一次性:診斷—檢查—治療—復健—追蹤 立達的策略不是「多做一個科」,而是把分散在醫院裡的關鍵節點,串成一條有方向的路:神經內科診斷為起點,必要時銜接肌電圖(EMG)、腦波(EEG)、高解析度影像(MRI)等客觀檢查,再回到治療與復健(含物理/職能治療)、生活習慣調整與長期追蹤。節目更強調,這些檢查與評估不該等到「很嚴重」才做,而應納入常規健康管理,因為多數知識工作者對神經系統的負荷,本就高於平均。 把醫療可近性,拉回社區 為什麼多數人想到痠痛就直奔骨科或復健科?原因之一,是社區端缺少能「抽絲剝繭」的神經科入口;而神經科醫師像偵探,需要足夠證據(檢查)才下診斷,這在傳統診所端不易落地。立達的做法,是讓具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資歷的神經專科醫師在社區看診,必要時以綠色轉診直通其院內門診,既縮短等待,也保證「掛得到同一位醫師」。藥品端則盡量與醫學中心等級同步,降低「診所藥不如大醫院」的心理門檻;場域上以較長的問診與衛教時間,取代「排很久只看1.5分鐘」的挫折,讓病人把症狀與生活脈絡說完整,醫療纔能真的個人化。 從「治療」到「預防」:節目的公共性 節目定位並非單點衛教,而是持續把臨床經驗與自我實踐打通。核心特色包括:醫師視角的真實分享、神經×復健×功能×再生醫療的跨域整合、可落地的健康管理建議,以及「從治療轉向預防」的思維轉身。 公益倡議:把「分級」做成日常習慣 在台灣,健保讓就醫變得極為可近,但也讓大醫院門口長年壅塞,讓小病擠壓了重症。真正的公共利益,不只是更快的診間流程,而是讓每個人都知道「何時該去哪裡」:手麻、失眠、耳鳴、注意力與記憶變化等疑似神經訊號,先在社區層級被看見、被辨識、被初篩與引導;必要時銜接醫學中心做高階檢查與處置,再回社區進行長期復健與追蹤。這樣的循環,既把醫療資源用在刀口上,也讓患者在熟悉的生活半徑裡,獲得更持久的陪伴。 《神經 Talk Talk》不是教你「哪裡痛按哪裡」,而是教你在身體還願意說話時,聽得懂它的語言。因為日常不對勁,其實有跡可循;而懂得循跡的人,走起來會更輕鬆、更長遠。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神經 Talk Talk》《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謝炅廷 執行長 #領醫醫療集團 #Amily #專業經理人 #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神經TalkTalk #轉角幸福科技島 #立達診所 #神經病變 #健康管理 #預防醫學 #復健醫學 #功能醫學 #再生醫療 #神經保健 #身體警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1 分钟
  3. EP896 - 轉角遇見你 - 神經Talk Talk01:打造全民可近的神經醫學照護體系 - 從看診到復健的一站式體驗(上) ft.謝炅廷

    1天前

    EP896 - 轉角遇見你 - 神經Talk Talk01:打造全民可近的神經醫學照護體系 - 從看診到復健的一站式體驗(上) ft.謝炅廷

    日安,2025 「打造全民可近的神經醫學照護體系 - 從看診到復健的一站式體驗」 在高壓、久坐、資訊過載的日常裡,我們太習慣用「只是累了」把身體的求救訊號靜音:手指晨起僵硬、頸肩長年緊繃、頭痛頻率漸密,甚至專注與記憶的細微遲滯。 這些,往往不是年紀或壓力的託詞,而是神經系統早期失衡的燈號。立達神經醫學復健中心想做的,是把這些燈號「看懂」,並把正確就醫路徑拉回社區、拉回每個人的生活半徑之內。 節目《神經 Talk Talk 》便以此為起點,試著讓醫療再次回到身體、回到生活的原點。 為何是現在?三重壓力下的早期警訊 第一集鎖定「神經病變的信號」,指出高壓、久坐、過勞的工作型態,使現代人處於神經病變的高風險。臨床最常被忽視的早期徵候,包含晨起手指僵硬、長時間工作後的頸肩痠痛、頭痛增加,以及不易察覺的認知變化(記憶力、專注力、複雜討論時的思路清晰度)。這些常被當成「工作太累」或「自然老化」,事實上可能是神經功能下降的前奏。 節目從「亞臨床神經病變」切入症狀未明顯前,身體功能已出現異常;這是珍貴的預防窗口,若能在此時辨識並介入,可避免惡化。也因此,內容系統性梳理久坐造成的頸椎壓迫、壓力誘發的自律神經失調、3C過度使用引發的腕隧道症候群,以及睡眠不足對神經修復的長期影響等四大機轉,並將「手麻、睡眠障礙、耳鳴、認知遲鈍」等常見症狀做醫學解讀,讓一般人有一套可對照的判準。 一站式,而非一次性:診斷—檢查—治療—復健—追蹤 立達的策略不是「多做一個科」,而是把分散在醫院裡的關鍵節點,串成一條有方向的路:神經內科診斷為起點,必要時銜接肌電圖(EMG)、腦波(EEG)、高解析度影像(MRI)等客觀檢查,再回到治療與復健(含物理/職能治療)、生活習慣調整與長期追蹤。節目更強調,這些檢查與評估不該等到「很嚴重」才做,而應納入常規健康管理,因為多數知識工作者對神經系統的負荷,本就高於平均。 把醫療可近性,拉回社區 為什麼多數人想到痠痛就直奔骨科或復健科?原因之一,是社區端缺少能「抽絲剝繭」的神經科入口;而神經科醫師像偵探,需要足夠證據(檢查)才下診斷,這在傳統診所端不易落地。立達的做法,是讓具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資歷的神經專科醫師在社區看診,必要時以綠色轉診直通其院內門診,既縮短等待,也保證「掛得到同一位醫師」。藥品端則盡量與醫學中心等級同步,降低「診所藥不如大醫院」的心理門檻;場域上以較長的問診與衛教時間,取代「排很久只看1.5分鐘」的挫折,讓病人把症狀與生活脈絡說完整,醫療纔能真的個人化。 從「治療」到「預防」:節目的公共性 節目定位並非單點衛教,而是持續把臨床經驗與自我實踐打通。核心特色包括:醫師視角的真實分享、神經×復健×功能×再生醫療的跨域整合、可落地的健康管理建議,以及「從治療轉向預防」的思維轉身。 公益倡議:把「分級」做成日常習慣 在台灣,健保讓就醫變得極為可近,但也讓大醫院門口長年壅塞,讓小病擠壓了重症。真正的公共利益,不只是更快的診間流程,而是讓每個人都知道「何時該去哪裡」:手麻、失眠、耳鳴、注意力與記憶變化等疑似神經訊號,先在社區層級被看見、被辨識、被初篩與引導;必要時銜接醫學中心做高階檢查與處置,再回社區進行長期復健與追蹤。這樣的循環,既把醫療資源用在刀口上,也讓患者在熟悉的生活半徑裡,獲得更持久的陪伴。 《神經 Talk Talk》不是教你「哪裡痛按哪裡」,而是教你在身體還願意說話時,聽得懂它的語言。因為日常不對勁,其實有跡可循;而懂得循跡的人,走起來會更輕鬆、更長遠。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神經 Talk Talk》《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謝炅廷 執行長 #領醫醫療集團 #Amily #專業經理人 #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神經TalkTalk #轉角幸福科技島 #立達診所 #神經病變 #健康管理 #預防醫學 #復健醫學 #功能醫學 #再生醫療 #神經保健 #身體警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2 分钟
  4. EP894 - 轉角遇見大明星:黃鐙輝:我只是那個「火種」--從《左撇子女孩》到金馬入圍

    2天前

    EP894 - 轉角遇見大明星:黃鐙輝:我只是那個「火種」--從《左撇子女孩》到金馬入圍

    日安,2025 「黃鐙輝:我只是那個「火種」。從《#左撇子女孩 》到金馬入圍」 黃鐙輝笑著走進錄音室,用那熟悉的節奏開場:「我是紅燈停、綠燈行、南港劉德華 - 黃鐙輝。」 一如往常幽默自嘲的他,這次卻多了一份沉靜。 因為他,正以《左撇子女孩》裡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角色,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左撇子女孩」:拍給台灣,也拍給每個曾被框架過的人 《左撇子女孩》(The Leftover Girl)是台法合製電影,由鄒時擎執導、奧斯卡導演尚恩・貝克(Sean Baker)共同參與劇本開發。 故事以台北通化夜市為背景,串起三代女性的命運軸線。女孩、母親與祖母,橫跨時間,也穿透禁忌。 黃鐙輝在片中飾演夜市裡的「強尼」,一個販賣小吃、對蔡淑臻飾演的麵攤老闆懷有情愫的男人。 「這個劇本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看見台灣女性的勇敢。」他說。 「從小女生到阿嬤,每一代都被傳統束縛,可這些不成文的規定,到了AI時代還合理嗎? 這部戲,就是要去問這個問題。」 夜市裡的光與人:一鏡到底的真實,與數年的等待 拍攝地點選在通化夜市,那是黃鐙輝的青春記憶。 電影為了捕捉最自然的節奏,導演採用隱藏式拍攝,甚至讓他真的在夜市擺攤,拍著拍著,路人真的上前買東西。 拍攝使用 iPhone 13 Pro,全片大量運用一鏡到底的鏡頭語言。 「那個節奏很靈活、很快,像夜市的呼吸。」他形容。 而整部電影從拍攝、等待到完成,前後橫跨三年,直到坎城影展那一刻,才迎來屬於它的光。 坎城影展:一場「十分鐘掌聲」的感動 「我以為他們只是禮貌拍手,沒想到越拍越久。」 坎城影展首映當晚,全場掌聲近十分鐘。黃鐙輝笑說:「我都不好意思了,想鞠個躬致意,結果一鞠躬,他們又開始拍手。」 他原以為這是國際觀眾對台灣電影的禮遇,直到翻譯告訴他:「不是。如果不好看,他們會直接離場。」 他感動: 「那一晚,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夠了。」 火種的意象:在三個女人之間,學會靜靜守候 黃鐙輝稱自己是這部電影的「火種」。 他笑說:「因為我在三個女人之間 一 蔡淑臻、葉子綺、馬士媛 一 都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戲, 但我在她們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是一個推進、連結的角色。」 葉子綺(金馬女配角入圍、金鐘最佳新人入圍)、馬士媛(金馬最佳新人入圍)、蔡淑臻(金馬女配角入圍), 三位女性的演出,成為他最深的感動來源。 「我覺得那個入圍,其實是她們送給我的禮物。」他靦腆地笑。 角色回歸:「我找回了那個靦腆的自己」 從諧星、主持人、綜藝咖,到現在的電影男配角,黃鐙輝的轉型並不容易。 「我演戲前一定做田野調查。演司機我去考駕照、演算命師我學紫微斗數、演拳擊手我就去打拳。」 這次,他找回了「少年時期那個靦腆、害羞的我」。 「因為我家沒有姐姐,我從小就不太會跟女生講話。 所以這次角色裡的那份羞怯,我是從自己身上掘出來的。」 他笑說:「我以前諧星形象太強,那個小孩就被封印起來。這次我終於讓他出來透透氣。」 給觀眾的話: 「我希望大家走進戲院,看見台灣夜市的美、看見台灣女性的堅強。 很多傳統和禁忌沒有對錯,那只是選擇。 不要被框架綁住,只要不傷害別人,你就可以大膽地做自己。」 從《角頭》的狠,到《左撇子女孩》的柔,黃鐙輝在不同光譜之間游走。一樣真誠,一樣相信表演能帶來共鳴。 金馬獎只是肯定,真正的舞台, 是他那句話裡的信念: 「誠實地演一個人,比取悅世界更重要。」 ✏️首映時間:2025年10月31日全球首映 ✏️影展入選:入選第78屆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 ✏️代表資格:獲選代表臺灣角逐2026年第98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黃鐙輝黃鐙輝鐙輝 黃鐙輝 #演員 #吉董 #董事長樂團 #馮勝賢(老邦) #前職棒明星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轉角遇見大明星 #轉角幸福科技島 #LeftHandedGirl #鄒時擎 #ShihChingTsou #坎城影展 #CannesFilmFestival #國際影評人週 #CriticsWeek #奧斯卡代表臺灣 #Oscars2026 #BestInternationalFeatureFil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2 分钟
  5. EP893 - 轉角遇見你 - 一台車的力量:當一群陌生人決定讓愛上路 ft.郭耿宏

    3天前

    EP893 - 轉角遇見你 - 一台車的力量:當一群陌生人決定讓愛上路 ft.郭耿宏

    日安,2025 「一台救護車的力量:當一群陌生人決定讓愛上路」 在這個詐騙訊息滿天飛、連善意都得小心防備的時代,一群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在信任中集結在一起。 從零到二百六十萬元,僅僅花了四十天。 有人笑說:「他們真的瘋了。」 但或許,正是這份「瘋」,讓愛有了具體的形狀。 起心動念:從消防車,到心裡的那台車 故事要從 2023 年說起。 當時比呂看到新竹城隍廟捐贈消防車的新聞,那時他心裡閃過一個念頭: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參與這樣的事,那該多好。」 他開始義賣、捐出所得;那份「能為社會做點什麼」的念頭,像一顆種子發了芽。 一年後,他對自己許下一個更大的願望: 要解鎖下一個夢想 一 救護車。 「救護車沒有華麗的外型,但它承載的,是與時間賽跑的希望。」 群組裡的奇蹟:從零到兩百六十萬 2024年2月21日,他在社群裡創立了「讓愛延續團隊」,寫下一段話: 「金額隨喜,心意無價。 我不募款,我只是邀請你,一起做對的事。」 起初,沒有人相信。 畢竟,「匯錢」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敏感詞。 但就在帳戶開啟的當晚,手機叮叮叮叮連響四聲。 四筆各五萬元的款項,是兩位他常一起做公益的姐姐,默默匯進了他的帳戶。 「那時,我全身起雞皮疙瘩。 原來,有人真的相信我。」 從那之後,每週一早上,他都在群組裡公開帳戶餘額。 不標名字、不比金額,只用「末五碼」代表捐款者。 40天後,金額抵達目標:260萬整。一台救護車的夢,在信任裡成形。 誤會與試煉:被通報詐騙的那天 最戲劇的一幕,發生在募款的尾聲。當帳戶累積到170多萬時,銀行突然來電: 「郭先生,您的帳號被通報詐騙。」 比呂說他整個人愣住了。 「我在做公益,怎麼變成詐騙?」 原來,是某位捐款者的家屬,擔心長輩被騙,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報警通報。 他沒有責怪,只是拿著厚厚一疊文件、合約、證明,親自跑銀行、解釋、說明。 「我很憤怒,也很心疼。 但我知道,這世界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能被信任的理由。」 當晚他開了直播,對所有人說:「我理解你們的懷疑,但請讓我做完。」 神奇的是,隔天起,善款像潮水般湧入。週末短短兩天,補滿最後的30萬。四十天的努力,在誤會與信任之間,被重新定義。 交車那天:讓愛延續,讓信任上路 7月18日,南投基督教醫院。 一台閃著紅藍燈的新車停在院門口。車身上寫著:「讓愛延續團隊 捐贈」。 那天有日頭、有風,也有比呂的眼淚。 「那四個字,不屬於我, 它屬於每一個相信愛的人。」 有人從中壢夜市趕來,她是賣肉圓的阿姨,因為父親在臨終前靠救護車轉院,她說:「我知道那份被接住的溫度。」 一位八十幾歲的姊姊捐款後說: 「我前一週才坐過救護車,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沒有人在乎金額,每個人都在乎一件事:「我們,真的做到了!」 「我們收到的最小金額是100元, 但那可能是那個人一天的飯錢。 那份心意,比金額更沉重。」 在這場行動中,金錢只是工具, 而愛心,才是彼此之間無形的契約。 讓愛延續的願景 交車後不久,南投基督教醫院傳來訊息: 「這台車今天出勤,載送了一位鄉親。」 隔天,那輛車又出現在南投國慶煙火現場,成了當晚的駐點救護車。 比呂說他又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只要它不出勤,代表大家平安; 只要它出勤,代表愛正在路上。」 接下來,他計畫每年捐一台救護車,讓「讓愛延續」成為持續的社會行動。 「一台救護車讓生命延續, 一群人讓希望上路。」 在懷疑與信任之間,他們用四十天的時間,證明了:當人願意相信,愛真的能有速度。 有時候,我們以為做公益需要錢, 其實,它需要的,是一顆不怕懷疑的心。 因為愛,從來不是為了被看見, 而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能出現。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郭耿宏 #比呂This is Hiro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轉角幸福科技島 #讓愛延續團隊 #捐贈救護車 #信任的力量 #公益行動 #南投基督教醫院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0 分钟
  6. EP892 - 幸福小書籤 - 22號藝想小宇宙03:《#重新看見的旅程 》視障沈浸式體驗展 ft.王靖勳 錢旻宏

    4天前

    EP892 - 幸福小書籤 - 22號藝想小宇宙03:《#重新看見的旅程 》視障沈浸式體驗展 ft.王靖勳 錢旻宏

    日安,2025 「《#重新看見的旅程 》視障沈浸式體驗展」 錢旻宏的世界裡,光曾經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它悄悄離開了。 那一年,他仍是一名電腦講師。課堂上,他熟練地操作投影筆、切換畫面、俐落地回答學生的問題。沒有人料到,這位教人「看懂螢幕」的老師,有一天會親自走進一個再也看不見的世界。 從1.2到「光覺」:一場突如其來的黑暗 2018年,錢旻宏的視力在半年之內快速惡化,從矯正後1.2的明眼人退化至僅剩「光覺」。醫生的診斷是夜盲症,一種無法逆轉的視網膜退化疾病。 「那種感覺,就像有人忽然把你的人生調成黑白模式。」他笑著說,但聲音裡藏著那年最長的冬天。 那段時間,他不再開車、不再一個人外出,甚至連陽台的天際線都變得模糊。他站在高樓邊,想著:「如果我跨過去,一切就不用再煩惱了吧。」 但下一刻,他想到家人。想到還在努力陪伴他的太太。 「我懼高症沒變,這讓我知道我還沒準備好結束。」 那一瞬間,他選擇了另一種勇氣 一活下去。 重建期最短的人:半年走出黑暗 一般中途失明者,平均需要七到八年才能重建生活信心。 錢旻宏只花了半年。 他說,這不是奇蹟,而是「轉念」的速度。 「我沒有花時間去想失去的,而是趕快去找『我還能做什麼』。」 他回到熟悉的電腦世界,只是這次,螢幕不再為他發光,而是「說話」。 透過語音報讀軟體,他重新學會操作鍵盤,用聽覺取代視覺。他發現,自己不但能繼續工作,還能教其他視障者使用電腦。 「以前教明眼人,現在教看不見的人;但我覺得,現在的我看得更清楚。」 從受助者到祕書長:用科技看見平權 在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裡,錢旻宏從學員成為講師,最後接任祕書長。這個成立已二十多年的公益組織,長年推動「資訊平權」,透過有聲書與科技輔具,讓視障者得以「看見世界」。 「我們的工作不只是幫助他們學會電腦,而是幫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可能。」 他觀察到,中途失明者最大的困境,不是看不見,而是「被看不見」 一 被社會忽略、被就業市場排除、被誤以為「只能按摩」。 他說:「失去視力,不代表失去能力。很多人只是沒有被給予選擇。」 學會於是開始培育視障電腦講師,並倡導「視障者自我實現的夥伴」理念。錢旻宏的課程裡,不只有鍵盤操作,更有心理支持與自我接納。 「我們要的是平權,不是特權。」 黑暗裡的展覽:重新看見的旅程 10月18日至26日,一場名為《重新看見的旅程》的視障沈浸式體驗展,即將在剝皮寮歷史街區登場。 這是有聲書學會第一次舉辦的展覽,錢旻宏形容它是「讓光回來的另一種方式」。 展覽設有六大區: ✏️黑暗體驗區:觀眾戴上眼罩,在安全的環境裡學習用觸覺與聽覺探索日常。 ✏️刻板印象區:揭示社會對視障者的誤解。 ✏️創作展示區:展出由視障者親手彩繪的手提袋作品。 ✏️生命故事區:收錄十位視障者的真實訪談。 ✏️共融學習區:讓觀眾親身體驗無障礙科技。 ✏️承諾回饋區:邀請每位觀展者寫下「我想為共融社會做的事」。 週末場次還有視障音樂表演與導覽活動。 「我們希望明眼人放下眼睛,用心去看世界。」 科技的聲音:從AI到人聲的溫度 在AI時代,有聲書學會也與時俱進。錢旻宏透露,未來將導入AI語音朗讀技術,提升製作效率,但仍保留「人聲錄製版」。 「AI再厲害,也學不會溫度。聽到人的聲音,視障朋友會感受到陪伴,這是科技取代不了的。」 學會目前出版的有聲書超過千冊,涵蓋文學、心理學、生活應用、報導書籍等多類別。它們成為許多視障朋友「聽得見的圖書館」。 下一個20年:從知識到生活的共融 成立21年的有聲書學會,正在規劃未來的二十年。 錢旻宏說,除了持續製作有聲書與數位教材,未來會拓展至「理財教育」「心靈成長」「文化導覽」「藝術療癒」等多元課程。 特別的是,他們開辦了台灣首個「視障者投資理財班」,教導如何理財與財務規劃。 「失去視力,不代表不能管理人生。」 他笑著補了一句:「如果我還看得見,我可能不會懂得這世界原來可以用別的方式發光。」 重新看見的意義 節目錄音的尾聲,兔兔分享自己身為視障藝術家的感觸:「我曾經買好炭,準備結束一切。是家人讓我撐下來。」 錢旻宏沉默了一會,緩緩回應:「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要學的,不是怎麼看見,而是怎麼被愛看見。」 光不一定從眼裡來,也可以從一個人的心裡亮起。 《重新看見的旅程》邀請我們重新學會,看見人,看見可能,看見那一道屬於每個人的光。 💖《重新看見的旅程》視障沈浸式體驗展 ✏️2025/10/18–10/26 ✏️剝皮寮歷史街區(免費入場) ✏️特別活動:視障音樂表演 × 藝術共融工作坊 ✏️主辦: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22號藝想小宇宙》《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錢旻宏 秘書長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 #王靖勳 (22號兔) #藝術工作者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22號藝想小宇宙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9 分钟

评分及评论

5
共 5 分
2 个评分

关于

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拐個彎,在轉角——你將遇見誰? 這裡是「轉角幸福科技島」,一座用聲音築起的島嶼,漂浮在科技、人文與生活之間。 我們邀請每一位旅人——無論是科技創新者、社區實踐者、書寫溫度的創作者,或是在日常中悄悄發光的你我——一起登島分享。 在這裡,專訪與主題交織,不只談未來,也聊幸福;不只談知識,也聽見故事。 歡迎登上「轉角幸福科技島」, 在每一段聲音航行中, 遇見那些驚鴻一瞥,卻在心中留下長長餘溫的他們。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轉角遇見你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162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288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323 Youtube平台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轉角幸福科技島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oh.corner 2025年節目鋼琴配樂:#林頌堯、#李昌勳、#朱禹豪 節目企劃:#楊心怡 合作邀約:en0816@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