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幸福科技島

EP899 - 幸福小書籤 - 故事康:羅聖典醫師:從星戰哲學到癌症治療平權,當醫療成為人性的光輝 ft.羅盛典


日安,2025

「羅聖典醫師:從星戰哲學到癌症治療平權,當醫療成為人性的光輝」

外科醫師、公益家、星戰迷,他是高雄長庚耳鼻喉科頭頸外科主任羅聖典。那天他走進錄音室分享,像是從遙遠銀河系帶來的光。

這個星戰迷,心裡藏著將「星際哲學」轉化為「醫療人文」的希望。

一、從銀河到手術室:星戰哲學的啟示

許多人只記得《星際大戰》的聲光特效,但對羅醫師而言,真正吸引他的,是那股「內在力量」。
他提到絕地大師尤達(Yoda)的一句經典台詞: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所以當你說『我試試看』時,其實你已經給自己退路了。」羅醫師說。
但在醫療現場裡,要救人,就得全力以赴,沒有所謂的退路。

另一句讓他深受觸動的,是「不要害怕失去」。
他說:「害怕會讓人墮入黑暗面,因為一旦恐懼,你就會不擇手段去抓住東西。」
而這個警醒,也成了他對醫師職業最深的提醒:不要害怕面對病人的痛苦,而是勇敢地靠近。

二、那個沒有回家的病人

羅醫師曾為一位原住民媽媽做口腔癌手術。手術成功,病也治好了,但病人卻再也沒有回到故鄉。
他問:「為什麼不回去呢?」
對方低聲說:「因為我覺得,我改變了樣子,愧對祖靈。」

他突然明白,醫療的成功,不等於生命的完整。
「醫師不能只在乎病有沒有好,而要去看一個人能不能重新活得有尊嚴。」

這段經驗成了他後來推動「全人照護」的重要契機。
他開始思考,病人的「康復」應該包括心理、家庭、社會,甚至經濟的重建。

三、從病房到社會:癌症治療平權

近年來,羅醫師不僅專注臨床,更投身於倡議「癌症治療平權」的概念。

他說:「當社會關注的焦點都放在肺癌、乳癌、大腸癌時,頭頸癌的病人往往被忽略。」
健保僅給付兩種藥,而且不能互換。病人若想換藥,只能自費,每月十到十五萬。

他提到一位父親,為了讓年幼的女兒能「記得有個爸爸」,選擇繼續自費治療。
那不只是金錢的消耗,更是「經濟毒性」的掙扎。

「我們不能讓弱勢病人因為沒錢,就被迫放棄希望。」
這句話,像一把光劍,劃開制度的陰影。

四、為希望而騎:醫師的行動力

除了在會議與論壇發聲,羅醫師也選擇用身體力行。
他發起「為癌症希望而騎」的公益騎乘活動,從基隆長庚出發,一路騎到高雄長庚,橫跨 500 公里,串聯全台 11 家長庚院區。

「我不是專業車手,每次騎都氣喘吁吁,」他笑說,
「但我想讓病人看到,如果我都能完成,你也可以戰勝病魔。」

這場騎乘,成了希望的隱喻。每一公里,都是醫療人對生命的承諾。

五、當快閃成為信念:醫院裡的共鳴

羅醫師也策劃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快閃活動」。
三百名醫護人員,在同一時刻齊聚,唱出對病人的祝福與支持。

這場行動後來被登上「國際抗癌聯盟(UICC)」平台,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團隊的創意與人文力量。

「那天我看到同仁的眼神,大家都在想同一件事。原來我不是孤單一人,我們都在為病人努力。」
那種心連心的感動,比掌聲更長久。

六、為淋巴水腫患者發聲

羅醫師與整形外科權威楊家森醫師合作,推動「為淋巴水腫而騎」行動。
他說,這些癌症治療後的病人,不只是身體腫脹,更被社會忽視。

「有的病人甚至被孫女說『阿嬤臭臭』。這不只是病,而是一種孤立。」透過倡議與教育,他希望喚起社會同理,也讓病友重拾尊嚴與信心。

七、那道來自醫師心裡的光

在羅盛典醫師的世界裡,醫療不只是拯救生命,更是理解生命。
就像星戰裡的原力(The Force),它存在於每一個選擇之間。

「真正的力量,來自平衡。」
他說,當醫師願意用同理去看待病人的恐懼、經濟壓力、家庭故事,
那時候,醫療才真正成為一種人性的光。

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點星戰哲學:
在黑暗中,不是沒有光,而是有人仍然選擇相信。
相信醫療可以溫柔、相信制度可以改變、相信每一次努力都能讓希望更靠近。

而那道光,正是羅盛典醫師在銀河與人間之間,
不斷舉起的那一把光劍。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故事 .com》《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羅盛典 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鼻科 主任
#癌症希望基金會 副董事長

#Mindy
#勞工健康服務護理師
#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故事康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