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乙未130年:從抗日山河到大三鶯走路節的腳步記憶」
在三峽的山霧裡,藍色是一種時間的顏色。
它從古早藍染的布巷裡滲出,也從1895年的火煙中滲出。
那一年,叫做「乙未」,一場震盪海山地區的抗日戰火,燃燒過樟腦的香氣、茶山的翠綠,留下的是「不屈」與「不忘」的信念。
130年後,當歷史的硝煙早已散去,一群人選擇用「走路」的方式,重新回到那片土地。走回戰役的現場,走進祖輩的勇氣,讓腳步成為最溫柔也最堅定的紀念。
這就是 2025 年「大三鶯走路節」的主題:「乙未海山抗日志」 一 走讀歷史現場,重走乙未古道。
三峽的故事,總從一條河、一片布、一座廟開始。
清同治年間淡水開港,外國人為了樟腦與茶葉,走進這片山谷。
蘇格蘭商人陶德在這裡建立了第一批貿易據點,三峽因此繁盛,成為北台灣最早的茶樟重鎮之一。
但繁榮的背面,是動盪的前奏。
1884年,清法戰爭的烽火未遠;1895年,甲午戰敗、台灣被割讓。
這片富庶的山河,忽然被推向歷史的邊界。
「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驟雨。」林烱任老師說。
「三峽人沒得選,只能起身守家。」
文史工作者王啟畇口中的乙未,不是課本上的一場戰役,而是人民的苦難史。
1895年6月,日本軍自澳底登陸南下,在娘子坑、分水崙一帶遭遇三峽義勇軍約五千人圍攻,連戰三天三夜。那場戰役慘烈到,連日軍都記錄為「國恥之役」。
「那片山谷,曾經滿是煙硝與血。
如今的圓山公園石階,還躺著拆下的表忠碑碑塊,是那場歷史最沉默的見證。」
而這場戰爭,也改變了無數家族的命運。
翁宗華醫師,是安坑翁家的後代。
他說起祖先翁景欣的故事,語氣平靜,卻藏不住情感的重量。
翁家是當時三峽的大戶,翁景欣出錢出人,號召千人抗日。
日軍攻入時,全宅被焚,翁景欣與次子被困山洞中,拒絕投降,最後被煙燻而死。
日本人懸首示眾,忠僕夜裡冒險取回遺體,「讓他們能全屍入土。」
後人為避追查,在墓碑上改名「翁努名」。這不只是掩護,更是一種溫柔的抵抗。
翁宗華輕聲說:「我們家信奉的信念是寧死不屈。這不是口號,是血裡的選擇。」
火焰燒盡的不只是屋舍,也燒出了三峽人的堅韌。
焚毀後的祖師廟在1901年重建,
街區也在1916年依「市街改正法」重新整修,成為今日三峽老街的雛形。
三峽人靠著「團練精神」與「共助理念」,成立了全台第一個農會,以貸款、共工、集資的方式協助重建。
「那是台灣最早的社造雛形。」林烱任老師說。
「悲劇讓人團結,廢墟長出文化的根。」
130年後,走路成了記憶的儀式。
「大三鶯走路節」自2013年起,每年以不同流域為主題,用雙腳走讀山水、重繪人文地圖。
今年的第13屆,以「乙未保臺・海山抗日130周年」為主題,讓人們沿著當年日軍南下的古道,重返分水崙戰場。
沿途設有戰役解說、歷史導覽、祈念儀式,終點還能參與「永福苦茶油節」,並享用80歲中破師傅復刻的古早辦桌菜,讓味蕾也參與歷史的回顧。
「這不只是走路,是跨越時間的行旅。讓我們的腳,成為對祖先最溫柔的敬禮。」
從乙未的槍聲,到走路節的腳步,
130年間,歷史的風景不再是課本上的黑白照片,而是可以親手觸摸的山、可以走進的溪谷。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USR團隊與三峽區農會,
以教育、環境與文化為核心,
串聯學校、社區與青年,
打造「走路中的地方學」。
他們相信,
唯有當人重新回到土地,
歷史才會重新長出意義。
「從樟腦到古道,從廟宇到街區,
我們聽見的不只是槍聲,更是人民守護土地、信仰與記憶的心聲。
130年前,他們用生命書寫歷史;
130年後,我們用腳步重走勇氣。」
✏️時間:2025年11月8日(六)08:00–17:00
✏️全程:約10公里
✏️路線:三峽祖師廟 → 土地公坑古道 → 分水崙 → 永福庄龍山寺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烏漂天青三峽藍》《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翁宗華 牙醫師
#安坑翁家後代
#王啟畇
#導覽志工
#林烱任 老師
#三峽插角國小 退休老師
#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 主持人
#財團法人樹春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烏漂天青三峽藍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日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10月21日 上午4:00 [UTC]
- 長度47 分鐘
- 季數13
- 集數904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