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常說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真的是這樣嗎?華人為什麼要祭拜祖先?為什麼客家人會被說成比較重視祖先崇拜?本集節目撥開這個迷霧,說明華人祖先崇拜和儒家倫理的關係,以及這樣的儒家倫理背後的宗教觀念基礎。接著從人類學的研究和社會學的研究,說明造成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這樣的印象,背後的真正原因。
節目日誌:
00:00-05:00 祖先崇拜是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部分,人類學和社會學對此都有重要研究。
05:00-09:00 華人為什麼要拜祖先?儒家倫理強調「慎終追遠」,是大家最常想到。敬拜祖先,是世代之間的一種平衡關係。但宗教觀念是支撐這種儒家倫理的重要觀念。
09:00-12:10 美國人類學家David K. Jordan(中文名焦大衛)指出,華人的宗教信仰由神、鬼、祖先這三大部分組成。日本學者渡邊欣雄則將這個觀念進一步發揮,認為神、鬼和祖先是動態的關係,沒有子孫祭拜的祖先也會成為孤魂野鬼。一般人所說的「傳香火」,其實就是避免自己和祖先成為孤魂野鬼。
12:10-15:30 依照焦大衛的分析,人死後只有三個選項。只要有子孫祭拜,多數人可以成為祖先。只有極少數生前有德有功者死後成神,而不幸客死他鄉、未婚沒有子孫祭拜的,會成為孤魂野鬼。
15:30-19:00 民間信仰的這種「神學」觀念,使得華人拼命要生出男丁,也是造成重男輕女觀念的重要基礎。如此才能理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諺語。
19:00-22:05 觀念和行為是兩個不同層面。祖先崇拜也分為觀念層面和行為層面。
22:05-25:45 閩南人兄弟分家之後,各自有祖先牌位,各自祭拜祖先。客家人習俗則是兄弟分家之後,很少將祖先牌位分割,除非分遷到外地,祭拜不方便。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宗族取向的祖先崇拜。
25:45-30:30 客家人和閩南人在祖先崇拜觀念上沒有差別,在實踐上也不是「有」和「沒有」的差別,而是「怎麼拜」的差別。客家人比較重視集體性的、宗族性的祭拜祖先方式。
30:30-36:25 中央研究院受國科會經費補助,持續40年進行「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每5年是一個週期,每年的調查有兩個主題,每一期的第5年或第4年就是調查宗教觀念與宗教行為。
36:25-44:00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歷次以宗教為主題的調查問卷中,有幾組題項是直接和祖先崇拜相關的題項,也有詢問受訪者的父母族群身分,以此作為受訪者的族群歸屬。統計分析比較結果,閩南和客家在祖先崇拜的觀念沒有差別。但在實踐層面上,目前居住的家裡是否供奉祖先牌位,祖先牌位供奉在哪裡,閩南和客家之間就有顯著的差異。
44:00-48:20 客家人在制度設計上是宗族集體取向祭拜祖先,讓人誤以為客家人比較重視祖先崇拜。對此,我們應該修正為「客家人比較重視宗族取向的祖先崇拜」。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01/232215/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Informations
- Émission
- Chaîne
- FréquenceChaque semaine
- Publiée29 septembre 2025 à 11:15 UTC
- Saison1
- Épisode91
- ClassificationTous publ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