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雕塑一個民族的靈魂:蒲添生成就台灣,台灣也記住了他」
在台灣近代藝術史中,雕塑常被視為配角。它佔據城市街角,靜默地陪伴路人,卻鮮少被深究與理解。然而,在台灣公共雕塑發展的重要脈絡裡,有一位創作者的名字,必須被擺回舞台中央:蒲添生。
他是台灣少數以公共雕塑著名的藝術家。從國父、鄭成功,到為平凡英雄打造紀念之作,他的創作是一部立體的台灣史。今日,透過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我們回顧這位藝術家的一生,理解他如何以雙手塑造國家記憶,也讓雕塑得以擁有「發聲的權利」。
在嘉義的工藝土壤長出藝術的根
1912 年,蒲添生出生於嘉義裱畫店世家。木材、框邊、畫布,是他最早的藝術啟蒙。動手實作的能力與對造形的敏銳,從童年就悄悄累積。
他不是在象牙塔裡誕生的藝術家。他的養分來自生活、來自街巷、來自對土地的深刻理解。
求學時期,他受到當地藝術風氣影響。嘉義在二十世紀初本就活躍地培養新一代美術人才,而其中最耀眼的一位,正是後來成為他岳父的陳澄波。兩人的相遇,不只是情感結合,更是台灣美術史中少見的命運連線。
跨海求藝:從繪畫走向立體的革命
年少的蒲添生,懷抱遠行之心。
20 歲,他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毅然赴日本留學。這不是任性,是渴求更大世界的燃燒。
他原本進入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學習繪畫。但一次偶然接觸到雕塑課程中,人體模特兒與光影在立體面上流動的景象,使他深受震撼。
雕塑讓他懂得:立體不是材料,而是生命。
他轉入雕塑方向,最終進入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門下。朝倉文夫深受羅丹影響,強調人物雕塑不只是形體重現,更是精神表現。這套思想也成為蒲添生一生藝術信念的基礎,那是台灣雕塑語言真正啟動的時刻。
與陳澄波同走台灣現代藝術道路
回台後,他與陳澄波家族聯姻,兩位台灣藝術史上的重量人物,因緣而同行。
陳澄波常在嘉義街頭寫生,他曾觀察過這位年輕藝術家的才氣。婚後不久,陳澄波遭逢 228 慘劇遇害,家中蒙上陰影。然而,在歷史的巨浪裡,藝術並未停止。
蒲添生承接起岳父未竟之志。他選擇用雕塑,為台灣留下形體與記憶。
面對威權時代,他選擇忠於真實
1950–70 年代,台灣各地興建紀念碑、銅像,蒲添生成為主要受託創作者之一。他為國父孫中山、鄭成功、蔣中正等人物留下雕塑記錄。
然而,他從不因政治權力改變作品立場。
曾有一次委託者要求將雕像「修飾」得更為威風挺拔,但他堅拒,因人物真實的姿態,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也曾因雕塑蔣中正不戴帽子,而遭威脅。然而他堅持不妥協,因為帽子會遮掩人物獨特的頭型特徵。他所追求的不是偶像雕塑,而是人物性格之雕塑。
在人人噤聲的年代,他用藝術守住了勇氣。
雕塑中的台灣女性:美,不需被替誰發聲
蒲添生並不局限於政治題材。
在《春之光》等作品中,他專注塑造女性身體的自然姿態。這種對生命的凝視,不帶僵硬的道德審查,呈現台灣女性的柔韌與尊嚴。
與前輩黃土水的大理石作品《甘露水》相比,兩者都代表各自時代對女性形象的探索。不同的是,蒲添生採用泥塑製作,再轉為銅雕,留有更多動態與肌理上的呼吸。
女性不是符號,而是生命本身。
他以藝術向她們致敬。
動態的定格:晚年的創作轉向
到了七十多歲,他的創作反而更具冒險精神。他受到奧運比賽啟發,開始將「動作瞬間」轉化為雕塑語言。
跳躍、伸展、旋轉,
他讓凝固的銅雕展現彈性與節奏。
這並非技術炫示,而是對生命活力的禮讚。只要還能創作,他就不會停下。
最後的雕像:生命獻給了創作
1992 年,健康幼稚園大火,林靖娟老師為救幼童而犧牲。政府委託蒲添生為其塑像,以紀念這份無私之愛。
創作期間,蒲添生確診罹癌。
醫生勸他手術治療,他拒絕了。
他清楚,若接受重大手術,或將無力再持刀塑土。
他選擇繼續工作,完成最後的作品,直到生命走到極限。
作品完成的那一年,他離開了。
他的生命與作品結束於同一個句點。
藝術之於他,不是職業,而是回答生命的方式。
藝術平權:讓雕塑被每雙手理解
走進位於台北的蒲添生雕塑紀念館,一件最特別的事,是館內大多作品都「可以觸摸」。
在蒲浩志館長的理念裡:
「藝術不該只屬於看見的人。」
視障者的手指,就是他們的眼睛。
透過觸覺探索雕塑,他們能清楚感受到:
重量、起伏、凹陷、力量,
以及藝術家傳遞的脈搏。
這個觸摸活動,不只打破傳統美術館禁令,也讓雕塑真正進入生活與教育現場。在凝固的金屬中,藏著溫度的循環。
三代創作:讓雕塑之火不被熄滅
蒲家的藝術創作如今已傳至第三代。
大哥蒲浩明延續雕塑創作,孫女蒲宜君更遠赴英國深造,將國際視野帶回台灣。
在全球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勢下,能維持三代皆投入同一藝術領域,極為罕見。這不只是傳承,更是一種文化脈絡的堅定。
這條路不易,但他們選擇繼續走。因為創作不是家族的職業,而是家族的語言。
台灣的雕塑,需要更多被看見的力量
在蒲浩志館長的觀察中,台灣最珍貴的策略資源,是我們的軟實力。這需要藝術家參與、需要社會共鳴,更需要政府政策與教育支持。
雕塑不只是展示,它塑造公共空間的核心精神。它代表一座城市相信什麼、記住什麼、想向世界說什麼。而這份理解,需要從認識蒲添生與他的作品開始。
台灣值得站得更高,藝術也應當如此
蒲添生一生的創作,聚焦於人。
歷史人物、家庭親人、平凡英雄、運動選手,都是他想守護的生命
他的作品超越材質,能在時間裡站立。因它們並非模仿,而是記錄,
不是雕塑,而是證明。
雕塑,是一個文明留給未來的痕跡,台灣的故事,值得被立體凝視。
凝視我們的勇敢,也凝視我們的脆弱,凝視我們還在前進。
當我們抬頭望向歷史人物的銅像,
或在掌心感受雕塑的線條起伏,其實是在告訴自己:
我們曾存在
而且值得被記住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9巷16號
✏️採預約制,建議五人以上,導覽約兩小時
✏️可安排視障觸摸藝術教育活動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沐沐小𤠣閒聊室》《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蒲浩志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館長
#蔡沐辰
#沐沐小猴閒聊室
#共同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沐沐小猴閒聊室
#轉角幸福科技島
#蒲添生
#雕塑讓台灣站得更高
#藝術平權
#雕塑可以觸摸
#台灣藝術家
#台灣公共藝術
#文化的重量
#看見台灣雕塑
#嘉義藝術家
#用雙手寫歷史
#人物雕塑
#城市與雕塑
#藝術在生活
#文化不沉默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المعلومات
- البرنامج
- معدل البثيتم التحديث يوميًا
- تاريخ النشر٢٧ أكتوبر ٢٠٢٥ في ٦:٠٠ م UTC
- مدة الحلقة٥٢ من الدقائق
- الموسم١٤
- الحلقة٩٢٤
- التقييمملائ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