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以新博物館學為指引,將客家博物館從以物為中心與歷史導向,轉向以人為核心、回應當代社會需求的溝通平台。
展示不僅要呈現多元的客家樣貌,還要納入地方聲音與口述歷史,回應他族與社群內部的目光,避免被主流意識形態與刻板標籤所框限。
重點包含語言現況與政策影響評估,並提升無形文化資產如戲曲與技藝的地位,促進文化活化、保存與傳承。
同時強化族群主體性、認同與文化自信,推動與社會、研究者及其他族群之間的對話與協商。
整體而言,客家博物館應成為「接觸地帶」,面向觀眾需求,迅速回應社會議題,並思索客家未來的發展路徑與歷史敘事的公共意義。
節目日誌:
02'30" 博物館的功能多元,因時、因類而異。有教育、有規訓。
08'00" 客家展示,可以多重,不過客家博物館,視為族博物館,則寄予新的期待,受新博物館學的影響,除了物件之外,更重視人的因素,例如與周邊人群的關係。
12'00" 客家語言的現況、趨勢、問題,政策影響客家族群博物館應該呈現的重點。族群特色的戲曲、技藝無形文化資產也一樣重要。
13'10" 地方的聲音,村史調查,口述歷史、耆老訪談的展示。不只是標籤性的族群特質,更要回應其他族群的眼光(族群關係)。
16'20" 展示作為一個溝通的平台,客家與客家之間外的對話,客家與客家之間的對話,與族群研究者的對話。
21'00" 宜反省主流、標籤的族群特質,特別要反省受意識形態主宰的刻板化特質,重視多元、地方、民間文化。
22'00" 新博物館學的特質,反思主流意識形態(由上而下),反思由內而外的展示,邁向觀眾的需求(由外而內),反思一元文化的思維,邁向多元文化的構造,反思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核心的展示重點,反思歷史展示,邁向對社會的快速回應,或思索未來的出路,例如未來的客家應該往哪裡去?甚至展示歷史是為了思考繼續前進與發展。對族群博物館有重要的影響。
27'00"族群博物館的功能方面,從歷史導向轉向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促進族群文化的活化、保存、傳承,重視非物質族群文化(工藝、技藝)的重要性。族群認同、文化自信的強化,族群溝通(協商)的促進,族群主體性的建構、講好客家歷史。
35'00" 族群歷史的詮釋、學習,族群主流化理念的實踐,一個重要的政策之族群影響(評估),國家語言發展法對客語存續的影響。「台灣」語言文化所政策,對客家語言文學發展的影像。都是重要的當代議題。
45'00" 族群博物館扮演接觸地帶(contact zone)的功能,作爲與社會,與其他族群(或族群之內)的溝通平台。
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2025/10/20/236714/
講客電臺官網 : https://www.hakkaradio.org.tw/
講客電臺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hakkaradio105.9?locale=zh_TW
Information
- Show
- Channel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October 20, 2025 at 11:15 AM UTC
- Season1
- Episode94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