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蛇口

S01E10 – Knock Knock,你收到一封重返蛇口的邀请函

项目背景

大家好,这里是2022年南山区青年社群伙伴计划的专栏,南山「青创社群伙伴计划」旨在搭建一个以「青年社群」为核心的联络服务平台,通过挖掘和发现南山区内素质高,且有代表性的各类青年社会组织或社群带头人,为其提供形象展示、资源对接、能力培训等各方面有效服务,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健康发展,实现对新兴青年群体的联系呈现「滚雪球效应」,展现南山青年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推动形成南山特色的青年活动聚集地,构建「三创」联盟新兴青年社群活力「生态圈」。

小编是本次计划的持续参与者与见证者,该计划启动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举办了 4 场青创社群活动主理人的见面活动,每一场都是组织不同社群主理人展开的线下见面讨论。在交谈中,我们第一次听到了不同主理人创办申请的初心,也听到了大家第一次的行动感想心得,后续发展的思考,以及成长中的困惑。在每一场真心诚意的交谈中,大家都敞开心扉,分享了各自成长经验,彼此之间也有许多共鸣和认同,这也是本次青创计划最希望看到的一幕,不论社群发展的大小和阶段程度,大家彼此真心的祝福,之后也可以开启更多破圈的联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了,而是集体可以群策群力,相互真诚分享和交流的时代。社群的存在也早已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爱好者聚集地,而是彼此埋下共同成长种子的地方。不同的社群就如同不同专业领域的学习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帮助青年群体在忙忙碌碌的生活和工作之外,找到心灵的寄托以及深度学习的方向。

小编将在青创计划的专栏中与各位一同慢慢深入认识本土的社群主理人们,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所以请大家随着我们计划一起,一起认识这些咱们南山区青年的优秀先行者们。

关于 「Knock Knock」

过去三年,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人们疲于奔波生计,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我们拿起手机就可以轻易获得生活必备物资与千万里外的资讯,世界的「极远」和自我的「极近」被限定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
我们不熟悉每天在电梯相遇的邻居,不屑于与门卫大叔互道早安,不关心在楼下踱步的小猫,周围的一切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最终,我们慢慢失去了自我与世界的连接,也减弱了对“最初五百米” 的感知。基于这种现状,有一群年轻人迫切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来引发大家对附近的关注,重新唤起大家对附近的好奇心,认识附近,讲述附近,重构附近。
「KNOCK KNOCK」就是这样一个帮助大家「走进附近」的组织,她们缘起于深圳大学传播学院2019级“重返蛇口”小组的毕业设计,在蛇口地区开设了一系列在地性的社区共创活动。以蛇口社区小店为连接点,重新引发大家对附近的关注,唤起大家对「最近五百米”」的好奇心,也期待与居民一起,探索认识附近、讲述附近、重构附近的社区营造方案。
在探索的过程中,她们为大家分享了蛇口社区感满满的各种宝藏小店,在蛇口,社区小店不仅是售卖商品、提供服务的场所,也是多彩人生和社区故事的集合体。「Knock Knock」带着我们一起认识小店,走进小店,与小店里的人和事发生互动,碰撞出新的可能。而后与小店一起发现社区中的小确幸,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人物专访:Knock Knock

主持人:我特别想了解你们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项目的名称?

Knock Knock:说到名称就有点好玩,先讲起源。我们传播学院历来大四都可以选择做毕业设计,大概在上一年的暑假的时候大家决定想要组一个毕设小组,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确定想做跟社区有关的题了,但是我们准备得比较早,我们6个人在这之前其实就已经认识了,我们在大三大二都一起上过课组过队,所以之前就对比彼此有一些了解,然后也会有很多挺深度的交谈,然后就会觉得可能我们6个人的交集的话,我们在想我们的公约数是什么。

我就会觉得其实社区是一个很好的公约数,我们6个人都感兴趣,都会有一些自己亲身的感触,我们也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搜寻都觉得有做的可能性,而且觉得在深圳做这件事情好像挺适合的,因为当时最初我们的想法是觉得在深圳这样一个那么快节奏的城市里面,好像大家都跟身边人的社交其实是有点被忙碌的工作给覆盖了,然后我们就想说能不能说毕业设计它跟社区有关,然后它是能够去拉近人跟人之间的距离的,所以后来这个想法就慢慢的就这样推进下去。

当然也有一些时代的限制了,那时候还是疫情没有放开的时候,在那之前其实已经有两三年已经被疫情所困扰,在我们之前的那两届的毕业设计小组,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在地的项目都没办法开展,所以他们更多都是偏向于线上进行大众的传播,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打破过去两年被疫情所圈住的模式,能去真正在地地做一些东西,就觉得社区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地方,因为太大太广的区域又可能会被疫情限制住,但是社区在学校之外,但是又有比较好的可操作性,不会被疫情监控的那么死,所以才决定会往这方面去发展。

像我们之前学校毕设大多数做是大众传播,因为大众传播他们就会把非常大的重心去放在线上的传播,然后大家就疯狂去做一些类似于游戏推送或者APP之类的东西,然后在线上渠道上去进行了推广。所有的交互都发现在线上,然后所有的效果评估都是靠阅读量、点击量、传播量来评估,然后可能这种感觉会有一种漂浮感。相比之下,社区就是一个更灵动更鲜活,离我们生活更近一点的地方,我们来到这个地方这里就只有这么多人,我们很清楚在一个熟悉的范围内去影响一群可能对我们有印象的人,我们做的事情可以比较快速地得到真实的人的反馈,我们也可以去留意我们的行动给有限的环境带来了什么改变,这个事情会让我们觉得比较踏实。

其实在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矛盾的地方,因为我们其实学的专业都是网络与新媒体。这个东西在现在的信息和数据的时代,其实更重要的是做线上的一些工作,但是我们又很很倔强很叛逆,不想打破这样一个既有的路径,当时最直接的一个动机是我们不想对着电脑做事情,想去真的与人发生一些交互,而不是和电脑上的一个数字发生发生一些交互,想看到一些确实能看到的反馈。到底能用我们专业的力量能为这些人做点什么,但这也成为我们后面项目一个最大的难点。

网络新媒体它本身这个专业它学的东西比较杂。它是没有一个理论根据的。它不像是在学一些技能类的东西。我们其实想通过做这个项目去思考一下我们这个专业的竞争力或特殊性在哪里,它能够做出一些跟其他的专业区别开来的是什么,作为我们读的大学4年给自己找一个答案。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我们我们做一个项目,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如果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完整性更高的项目,我们需要找什么样的人跟我们一起组成这个团队,是我们会更加知道我们缺什么,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我们可以做的其实不是去包揽所有的事情,是以店铺为切口去做一个传播,让大家先去了解这些店铺,进而了解蛇口的整个附近的时候。

之前我们有想过很多路径,也去找的那种义工站、社工站,就和他们聊了一下,问你们是怎么做这种社区工作社群营造的,但是发现其实他们的东西真的会更切实地、挨家挨户地解决每个人的痛点难点,但这种东西又是我们的能力没办法做到的,其实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链接资源,和他们合作,而不是说我们一个人去包揽所有的事情。

主持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或者是叫虚妄?当我们技术在革新这个社会有各种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真实地走到了真实社会,与真实的人产生交互,你们的历程中踏实感是什么?

Knock Knock:比如说我们在访谈的时候,我们面对面,我就知道这个人真实的坐在我的对面,然后我们聊天的时候我能看到他的动作,看看到它的神态,就是这些生动的东西是线上的模式没有办法被替代,我想要的踏实感就是像我刚刚提到我想要的是那种我们面对面之间的很真诚的交谈,我能看到我们彼此的动作,我觉得还有彼此的神态,就是我觉得这种东西一定是要线下面对面才能感受到的,我觉得这个是我的踏实感之一。

我会感觉说在网上。人的行为和动作都被简化了,其实人是有一点被符号化的。点赞、评论、收藏、转发这些都可以刷,我可以就把它变成一个数字,可以把一个一个人的行为就把它刷成很多人的行为,但是就在线下每个人真实的反馈真实的对的话,这些对我来说才是确定的,我确定说我做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真实有时候代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