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

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

「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 是一档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出品的文化探索类节目,由几位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背景、但有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赤子之心的大学生共同主持。我们在这里深耕于大地,聚焦于那些用心灵触碰生活、以平凡之身演绎非凡艺术的平民艺术家。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有趣的洞察、新颖的观点拓展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让生活灵气闪耀。海内外各大音频平台我们都在,欢迎订阅,让我们一起寻找Special Chinese Artists!

集數

  1. Vol.07 甲胄之下,丹心一寸

    1月11日

    Vol.07 甲胄之下,丹心一寸

    「引言」 甲胄,甲为铠甲,胄为头盔。对我们来说,甲胄意味着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般满身金甲的霸气;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般挥兵而上的勇猛;是“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般剑指天下的豪壮。 甲胄始于战争,是人类开疆拓土的象征。通过千年的积累与沉淀,甲胄在世界各地发展出了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每一件甲胄都是历史的缩影,都是民族精神的凝练。日本的甲胄文化代表了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道精神。欧洲的甲胄文化代表的则是中世纪欧洲骑士阶层所持有的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而中国的甲胄文化则更庄重、更经典,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历程,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勇敢与坚韧。 “甲胄代表着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高昂的尚武精神,我想把它变成一种锐意进取的文化符号象征,这就是我觉得它对现代最大的意义。”长久以来,在璀璨的中华文化符号库中,甲胄一直是一个没有被重视与深挖的文化符号。在影视剧中,甲胄的文化挪用现象、在国际的兵器交流活动上,落后的、虚假的道具展示……可以说,我们的甲胄文化一度是落后于世界的。但是,甲胄复原师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 甲胄之下,丹心一寸。这一期节目,我们将跟随甲胄复原师饶翰博,走进甲胄、了解甲胄。去感受甲胄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去触摸甲胄活跃的现代脉搏。 「嘉宾介绍」 饶翰博:2005年生人,甲胄手艺人,经手近百套盔甲,运营店铺曾上榜全国百强。受全甲格斗世界冠军亦禅队指导,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曾收购本人甲胄用作展览,网易公司租用名下甲胄参加德国科隆游戏展。富有想象力和执行力。热情而又激情,动手能力强。喜好华夏文化及其衍生产物。 「听到的艺术」 -甲胄:甲胄即盔甲、铠甲。其中盔与胄都是指保护头部的防具;铠与甲是保护身体的防具,而主要是保护胸腹的重要脏器之用。最开始的皮甲主要使用的是犀牛皮制作的。中国古代黄河、长江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许多热带、亚热带动植物在中原都广泛存在。但对犀牛的屠杀造成了犀牛数量的大量减少,无法满足需求。牛皮开始成为制作皮甲的主要材料。 -武士道: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武士道”一词江户时代才出现,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恋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骑士精神:中世纪欧洲骑士阶层所持有的一种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它涵盖了许多方面的行为规范和信仰,虽然这个词汇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它一直在欧洲社会的礼仪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时间线」 -01:34 甲胄的发展历史 -03:14 甲胄的使用场合与文化象征 -05:38 甲胄的辨别方法 -09:20 与甲胄相遇 -10:33 甲胄复原的意义 -13:43 甲胄文化的国际传播

    17 分鐘
  2. Vol.06 漳州千年,南词岁月

    2024/11/08

    Vol.06 漳州千年,南词岁月

    「引言」 南词,华夏文化的瑰宝,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水乡的柔情与古韵的悠长。那清丽的音调,宛如江南细雨中轻轻荡漾的荷叶,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在漳州,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上,南词如山间回音般悠扬婉转,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它的旋律,清透如漳州河水映月,吟唱着千年的美丽与哀愁。每一句唱词、每一声吟咏,都仿佛在低声诉说古韵悠长的故事,表达着人们对故土与自然的深深眷恋。 “南词者,情感之寄托,心绪之流露。”每一首词,都宛如一幅精美的泼墨山水,深情款款,意境深远。它如同春日晨曦中,柳垂翠影,鸥舞轻吟;又似秋夜明月下,菊香四溢,灯火阑珊。南词将人与自然的灵动巧妙交织,将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感悟融合,令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当与嘉宾郑秉玉老师和林秀珍老师共品南词之美时,耳畔仿佛回响起了那古老的旋律,心中也随之翻涌起了深厚的情感与思考。那是对生活的思索,对时光的敬畏;是对传统的传承,对未来的期许。 “南词美于韵,情在字中显。”静心聆听,南词的曲调中似有山水对话的余韵;凝神细品,那悠远的调子又似乎透出匠人传承的温度。千百年来,南词依旧纯真如初。它的静谧与厚重,是漳州人心底深情的流露。伴随着南词的旋律,我们仿佛能触摸这片土地的灵魂,感受那历久弥新的温润与力量。 让我们共同拾起这份珍贵的艺术瑰宝,让南词成为日常的陪伴,见证时光的流逝,也见证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诗意之美。这是水土与岁月的深情对话,是匠人于历史中沉淀的温柔低吟。漳州南词,源于民间,以乐声传情,清雅的曲调勾勒出东方的古老韵味。每一个音符、每一缕余音,都是岁月的印记,更是匠人对自然的深情眺望。 在这一期节目中,让我们跟随郑秉玉老师和林秀珍老师的讲述,感受那方寸之间流露出的执着与热情。每一次吟唱、每一段韵律,都是对传统的温柔守护,更是对未来的虔诚期许。让我们一同探寻那音律流转中的美妙瞬间,去感受漳州南词的悠扬质感,在这千年古韵中,轻声聆听南词的灵魂之音。 在这期访谈中,我们将带您走进漳州的千年南词,追溯一段婉转悠扬的时光故事。让我们在这场视听盛宴中,聆听古韵,感悟人生;在每一个字句间,寻觅那份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嘉宾介绍」 -郑炳裕,1955年2月出生,漳州南词第七代传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协会会员、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霞东钧社南词古乐队队长,擅长演奏中阮、三弦、二胡、打击乐等乐器以及南词开场锣鼓的谱序,对南词正韵和北调,小调的各类唱腔有较全面的了解,擅长指导年轻学员的唱腔及对南词音乐的全面解析,至今从艺已有50多年。现今演唱的漳州南词新作品所有配曲都由他创作完成,如《开台王颜思齐》《芗江咏》《赞漳州110》等。 -林秀珍,漳州艺术学校芗剧表演专业高级教师、中国艺术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现今漳州南词新创作的曲目大多由其传唱,为南词自编作品《王昭君》《漳州南词颂李林》等。 「听到的艺术」 -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可唱、吟、歌、舞、弹,总称《霓之曲》,为历朝雅乐,也称为"国乐南词"。南词大都采用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之间没有严格区分。其基本曲调是"八韵",一共8句,每句一韵,七字句为主。南词使用的主要乐器有扬琴、北琵琶、北三弦、二胡、笙、笛等;打击乐器有鼓、北鼓、狼帐、锣、钹、云锣、板等。南词于清乾隆年间由江苏省扬州市传入江西,清道光年间传入福建省、台湾省。[沈时安1] 上个世纪初,漳州南词第三代传人杨瑞庵组建从事南词创作、演奏的"霞东钧社",南词发展进入昌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南词成为漳州独有的戏曲艺术,[沈时安2] 广为传唱。 -漳州芗剧:芗剧又称歌仔戏,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沈时安3] ,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曲[沈时安4] 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沈时安5] 运用,有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中阮:中阮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沈时安6] ,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阮由汉代琵琶衍变而来,其历史悠久,音响富有特色。 -琵琶: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王昭君:(约前52-前20),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是匈奴呼韩邪单于的阏氏。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到达漠北后,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时间线」 00:03:38 南词历史与魅力:优雅动听,清脆悦耳 00:08:48 与南词结缘[沈时安7] 00:12:55 作品分享《王昭君》:“只要家国离战乱,只愿亲人永安宁” 00:18:34 作品分享《芗江咏》:两岸青山相伴 00:24:02 弹唱结合:指尖泣血,血中生花 00:44:10 两岸文化交流:与台湾省艺人的交流活动[沈时安8] 00:52:26 推陈出新 01:00:34 展望南词未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1 小時 4 分鐘
  3. Vol.05 陶然自得,步月登云

    2024/10/25

    Vol.05 陶然自得,步月登云

    「引言」 “传承是责任,创新是使命。”陶,与天地同源,与人类同寿,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更深更远处走去。化形于土,塑形生活,陶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陶器是时间的艺术。在没有钟表的从前,与陶器一起从土与火的拉扯中挣脱出来的还有人的原始艺术感知。即使物换星移,陶器与人的联系也从未中断。 水泥地、柏油路,在现代社会如何捏造陶器成了陶艺人的新命题。方薛斐出生于陶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热爱陶艺,并凭借自己坚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理论研究接过传承的旗帜。“对我来说的话,我是想的先有技艺。也就是技术再到艺术这个进阶过程,最后再到学术。所以这一步一步的攀登,都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往前进。”他还在均陶技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的变化与需求,融入了现代陶艺的设计理念,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时间共处,与陶器相语。方薛斐老师与陶器的生命相交、相融。陶器,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人的文化与艺术生命,在新时代陶艺人的手中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嘉宾介绍」 方薛斐,1982年生于江苏陶都宜兴的陶艺世家,南京师范大学陶瓷艺术设计2011级艺术硕士,自幼跟随父亲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卫明学习均陶艺术,从事均陶陶艺设计制作至今,耳濡目染,基本功扎实,手工技艺娴熟,理论知识研究深入,除了传统陶瓷艺术还设计制作陶瓷雕塑壁画等现代景观陈设类陶艺。 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江苏省“青熠匠”、江苏省紫金文化创意优秀青年、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宜兴工匠、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宜兴市十佳优秀青年科技英才、宜兴市十佳民间艺术家、宜兴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宜兴市优秀乡土人才、宜兴市优秀青年陶艺家。 「提到的艺术」 -均陶:“宜兴均陶”也叫“宜兴均釉陶器”,明代时称为“宜均”或者“欧窑”,得名于明代早期宜兴丁蜀地区生产的一种特殊釉水(均釉)。当代,行业内将历史上一种以拇指堆贴花装饰的釉陶也归入宜兴均陶一类。 -琉璃瓦:琉璃瓦是采用优质矿石原料,经过筛选粉碎,高压成型,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强度高、平整度好,吸水率低、抗折、抗冻、耐酸、耐碱、永不褪色等显著优点。 -均陶五大工艺:泥料配置、造型工艺、装饰工艺、制釉工艺、烧窑工艺 「时间线」 01:48 “先有基础,再打扎实,最后向上攀登。” 04:57 宜兴的“五朵金花” 05:49 成立均陶研究所的宗旨和目的 09:35 均陶的五大技艺 12:25 均陶的现代艺术成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 18:34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2:52 与时俱进:与高校、研究所的合作 26:04 法国陶瓷节:展现东方世界的审美情趣 32:19  优点与不足: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 出品: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 指导老师:王纪澎 总制作人:刘美辰 声音设计:刘美辰 视觉设计:刘英琮 刘敏怡 马晴儿 本期节目统筹:蔡心怡 本期文案制作:徐芮 孙妍 陈春晓 本期节目审核:牟方婷 王海燕 沈梦婷 崔奇凡 《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中国栏目 主持人:胡明珂 后期制作:郑月嘉 中国运营组:林雨萌、曹格睿、陈奕璇、陈沁妤、徐楚棣 《Finding Special Chinese Artists》海外栏目 海外部部长:蒋黄英姿 主持人:徐楚棣 AIGC:NotebookLM 音频生成:柯霖 后期制作:朱雨姝 英文内容审核制作:张小桐 刘雪颖 中文内容审核:蔡一铭 海外运营组:蔡一铭、胡明珂、张镨予、李佳佳

    23 分鐘
  4. Vol.04 大地悲欢,尘埃花开

    2024/10/11

    Vol.04 大地悲欢,尘埃花开

    有一群人 将灵魂寄托于生活之真 在风的低语和流水喃喃中感受天籁和弦的震撼 有一群人 将“欲把西湖比西子”映入眼中 又用双脚走出一幅“大漠孤烟直”的画卷 有一群人 将艺术家的责任内化于悲悯的情怀 又外化于驻扎此地的日常欢声中 走进大地深处 在泥土中开出花来 他们 是大地艺术的践行者 天地自然 本就以其妖娆之姿绘成一片斑斓 在日月星辰的变幻中,那些承载着人文故事的绵延山川、浩渺江河与苍翠森林都述说着人类与大地千丝万缕的情感交织。这些地方,曾美到让我们为之惊叹,也无声到让我们为之心酸。在这里,自然的壮丽与脆弱并存,文化的古老与变迁共舞。艺术的力量在其中萌发,捕捉着大地的呼吸与心跳。 大地在等待着我们——以艺术为媒,我们走向自然,也走向内心深处的自省。在这场名为大地艺术的旅途中,我们感受到那份来自土地的大爱,我们守护着这些美丽与脆弱并存的角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通过声音,记录一片远山、一个村落如何在大地艺术家的创作与留白中变得五光十色,又如何在艺术家们对生态的敬畏中保持生机勃勃。姜剑老师敏锐捕捉时代脉搏,将人文情感注入艺术形式。他不断探索城乡的共鸣,在青山村的每一片土地上,都融入了他对自然与人类未来的深切思考——艺术,不仅仅是静态的呈现,更是动态的生长。每一场展演,都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每一件作品,都在叠加着人类的情感与山水的呼应。 让我们跟随姜剑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开启大地艺术之门! 「嘉宾介绍」 姜剑,悉尼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硕士,城迹行旅文化创始人,佐维视觉(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创意总监。2005年、2007年两届大声展创始策展人,2008年纽卡斯尔中国新媒体艺术展策展人;2009年北欧中国艺术节总策展人;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执行策展人;2013年EAST TO EAST东伦敦时尚展策展人;2014年台北人的风景·娄烨影像艺术展策展人;2013-2019年玛丽黛佳越域精神艺术展执行策展人、创意总监;「在青山·群响艺术季」总策展人。曾入选2017年度中国设计权力榜,获得2018-2019金投赏、2019HKDA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奖等荣誉。其作品曾入选澳大利亚SydneyEsquiess设计节、Curvey设计展、Semi-Permanent04、美国Neomu杂志、英国Digit杂志及中国Modern Weekly杂志等,亦曾展出于英国V&A博物馆、德国ZKM新媒体艺术博物馆、北京国际设计周等。 「提到的艺术」 -大地艺术:大地艺术(Land Art),也称环境艺术,是一种存在于建筑和雕塑之间的艺术形式,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大地艺术是“为场地特制的”(site-specific)艺术作品,艺术家利用自然界的生态条件,比如土地、岩石、沙丘等创作大型项目。这种创作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重,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工业污染的问题,更加积极地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艺术:自然艺术往往指艺术家在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空间内——比如森林深处的自然原木景观等——进行设计,自然艺术强调较少的人为干预、对自然的重新定义和尊重、公共空间与环境的绝对和谐与融合,旨在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寻求与自然对话、传达与自然互动的体验、通过光影描述自然的变化。 「时间线」 04:07 创作的初衷来自于自然 09:41 用心去聆听、去观察 14:16 挑战与行动:保护原本的生态 15:30 合作关系颠覆:了解习俗、融入生活 16:38 真正走进,真正了解 19:52 北纬45度的艺术尝试 23:51 模糊白盒子和黑盒子的界限 29:54 即兴音乐:感受力、想象与艺术 31:55 挖掘跨文化的艺术能量 34:39 矗立于青山之间:国内最大的竹制舞台 39:16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出品: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 指导老师:王纪澎 总制作人:刘美辰 声音设计:刘美辰 视觉设计:刘英琮 刘敏怡 马晴儿 本期节目统筹:谭成 本期文案制作:谭成 赵诗彤 徐芮 孙妍 陈春晓 本期节目审核:牟方婷 王海燕 沈梦婷 《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中国栏目 主持人:潘子珩 后期制作:卢俊汶  中国运营组:林雨萌、曹格睿、陈奕璇、陈沁妤、徐楚棣 《Finding Special Chinese Artists》海外栏目 海外部部长:蒋黄英姿 主持人:徐楚棣 后期制作:柯霖 AIGC:NotebookLM 前期内容审核制作:李怡霏 迟璇 英文音文内容审核:张小桐 海外运营组:蔡一铭、胡明珂、张镨予、李佳佳

    40 分鐘
  5. Vol.03 吹糖:世界千变万化,糖人握于手间

    2024/09/27

    Vol.03 吹糖:世界千变万化,糖人握于手间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挑着担子的小贩走街串巷,嘴里吆喝着的是那个年代最质朴的童年回忆。当象征着物质文明的高楼大厦林立在都市中时,小贩被困在钢铁森林中,无法再歌唱他们的时代。但是我们知道,精神文明的高楼大厦永远不应该坍塌。 “做到握住糖时忘掉天忘掉地,眼中心中只有糖。”模具和机器是当下商业化吹糖人所使用的不可忽视的两种工具,但是总有人保留对艺术最淳朴的热爱与探索精神。马青旺用纯粹方式和最澎湃的热情数十年如一日地索着吹糖人的艺术边界。26年的孜孜不倦换来的是无需使用模具就能制作出十二生肖糖人的炉火纯青。在他的手中,糖人是他对这个世界想象的具象化。 艺术,拔地而起。在接地气的艺术家手中,我们能看到精神文明大厦建造过程中的每一块砖瓦。为了探讨原始的艺术冲动、不屈的艺术品格,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来自河北的吹糖大师马青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嘉宾介绍」 马青旺,来自河北的吹糖大师,他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糖人吹塑大师、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更是中华濒危奇迹表演艺术团的濒危绝技艺术家。马青旺老师从17岁开始学艺,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吹糖经验,他的技艺精湛绝伦,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进行表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时间线」 01:33 嘴吹手捏,26年做十二生肖 03:31 “忘掉天忘掉地,心中只有糖。” 05:17 坚守非遗文化,坚持原生态艺术 06:49 与时俱进,突破传统中华民族吹糖技艺 07:53 把吹糖人非遗文化带到全国各地 10:34 格言分享:“相信自己就能做得好。” 「听到的艺术」 -吹糖人: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吹糖人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技艺,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我国众多民间技艺中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6月7日,吹糖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糖稀: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是制作吹糖人儿的主要原料,成本虽低,然而利薄,所以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也道出了昔日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吹糖人步骤: 1.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吹气造型。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 2.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先将一小块饴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从手心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再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后就可以吹了。 出品: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 指导老师:王纪澎 总制作人:刘美辰 声音设计:刘美辰 视觉设计:刘英琮 刘敏怡 马晴儿 本期节目统筹:蒋黄英姿 本期文案制作:谭成 赵诗彤 徐芮 孙妍 陈春晓 本期节目审核:牟方婷、王海燕、沈梦婷 《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中国栏目 主持人:袁卓然 后期制作:卢俊汶 刘朝刚 中国运营组:林雨萌、曹格睿、陈奕璇、陈沁妤、徐楚棣 《Finding Special Chinese Artists》海外栏目 海外部部长:蒋黄英姿 主持人:徐楚棣 后期制作:柯霖 AIGC:NotebookLM 前期内容审核制作:林雨萌 英文音频内容审核:蒋黄英姿 海外运营组:蔡一铭、胡明珂、张镨予、李佳佳

    12 分鐘
  6. Vol.02中国剪纸:剪纸是一场生命的欢歌

    2024/09/20

    Vol.02中国剪纸:剪纸是一场生命的欢歌

    “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中国自古便有对剪纸的描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画卷中最为灵动与细腻的笔触,剪纸既尽显世间万象,又绽放千年风华。剪纸,是镂空的艺术,是指尖与纸张的共舞——指尖方寸,纸张层叠,一刀一剪便是一生二、二生三,错落间,三千世界均落于一颗玲珑心中。 剪纸,于千变万化、惟妙惟肖中展现千里江山之锦绣、神话传说之壮丽、一颦一笑之深韵,它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与日常生活中,拿起剪刀的,不止有精通此艺的能工巧匠,还有热爱艺术、传承文化的我们——剪纸之美,不仅体现在它复杂工整的形状上,更体现在它承载的理想与情感上。我们虽是平凡之人,却也是生活的“艺术家”,愿意以真挚的感情剪裁出“年年有余”的祝福。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剪纸艺术家杨荣芳女士一起来探讨剪纸的非遗传承,让我们跟随杨荣芳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她的剪纸世界,了解更多学习剪纸的孩子! 「嘉宾介绍」 杨荣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扬中市非遗剪纸代表性人物,扬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剪纸交流活动,剪纸作品曾获江苏省迎春花奖、镇江市文艺创作奖。 「时间线」 3:51“镂空的艺术” 7:36“剪”和“刻”的探讨,从零开始学习 14:09传承非遗技艺,“千万锤成一器” 15:56“团花剪纸”: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0:09“锯齿纹”:剪缺如锯齿 22:05“将剪纸引入课堂” 27:01“鼓励孩子们自由的表达”,生活中的民俗 29:09“从眼足到心足”,胸有成竹的创作 32:25前往法国传授剪纸艺术,寓教于乐 38:07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39:29剪纸承载着深邃的文化表达 41:21坚定、坚持、坚守 「听到的艺术」 -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大致可分为简刻与繁刻二类——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属于前者;南方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则属于后者。 -刻纸:刻纸是剪纸的一种,早在元代,乐清象阳寺前的艺人为了迎合元宵佳节张贴花窗门神的民间习俗而剪。 -团花剪纸:剪纸团花作为剪纸的一种布局格式,呈圆形花样、四面均齐。由于纸张可折叠,如对角折叠二次、三次、四次不等,我们便可剪出四面均齐的团花,这种装饰格式在剪纸中尤能显示其优势。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新疆出土的北朝时期剪纸,即为团花格式。 -锯齿纹:形同锯齿一样排列的纹样,有明显的方向性与运动感。这是剪纸中高难度的技法,常用于表现光芒、羽毛或动物的斑纹。 -圆点纹:是剪纸中常见的常用符号,单个的圆点纹有吸引视觉停留的效果。一些老艺人在剪圆点纹时,通常不把圆点剪得过于规整、光滑,避免显得单薄、轻飘。 出品: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 指导老师:王纪澎 总制作人:刘美辰 声音设计:刘美辰 视觉设计:刘英琮 刘敏怡 马晴儿 本期节目统筹:蔡心怡 本期文案制作:谭成 赵诗彤 徐芮 孙妍 陈春晓 本期节目审核:牟方婷、王海燕、沈梦婷 《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中国栏目 主持人:胡滢 后期制作:柯霖 中国运营组:林雨萌、曹格睿、陈奕璇、陈沁妤、胡明珂、徐楚棣 《Finding Special Chinese Artists》海外栏目 海外部部长:蒋黄英姿 主持人:徐楚棣 后期制作:朱雨姝 AIGC:NotebookLM 前期英文内容审核制作:蔡一铭 英文音频内容审核:牟方婷 海外运营组:蔡一铭、胡明珂、张镨予、李佳佳

    44 分鐘
  7. Vol.01中国诗歌:我们该如何把生活过成诗

    2024/09/13

    Vol.01中国诗歌:我们该如何把生活过成诗

    在璀璨的文化长河中,诗人以身为舟、以笔为桨,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这一切不一定始于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惊叹、对宏伟征途的崇敬,可能只是一次与故人的久别重逢,一次与家人的团聚。那些充盈着澎湃生命力的瞬间,都在诗人伸手触碰这个世界的瞬间流淌成诗。 就像莎翁说的那样,“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在看,这诗将长存,赐予我们生命。 为了探讨生活中诗歌在何处,如何与诗歌共处这一人文艺术生存议题,我们邀请了诗者安娜一起来聊聊她的诗歌生活。 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们在这里从大地出发,聚焦于那些用心灵触碰生活,以平凡之身演绎非凡艺术的平民艺术家。让我们跟随安娜的脚步去看看她口中的“我们都是Special的艺术家,我们是一群热爱诗歌的人。” 【嘉宾介绍】 安娜:女,祖籍河北昌黎,现居秦皇岛。工学学士,经济师,质量体系审核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曲工委副主任,塞鸿秋散曲社社长,塞鸿秋文化微刊主编。 【时间线】 02:32 “我们都是艺术家。” 06:53 《诗经》:不变的中国美 10:05 《桑葚歌》:环坐树荫农家乐,称赞今夏好收成。 11:52 《赠友人》:桃园结伴少年游,无限夭夭春水流。 13:31 爱诗、写诗,是一种生活方式 15:19 “special艺术家” 18:19 诗歌创作小指南:一起来写诗 19:10 彩蛋时刻,快来听诗! 【提到的艺术】 -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实际共有305篇)。《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说“兴于《诗》”“《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歌行体: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由南朝宋鲍照始创,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鲍照仿效乐府诗,经充分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步韵:用他人诗作韵脚的原字及其先后次第来写诗唱和。 -古诗词韵律: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称为押韵。自《诗经》以降,诗词、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平仄:别称侧声,指古汉语字调的平声和仄声,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仄声分为上声、去声、入声。 【听到的音乐】 《在水一方》邓丽君 《风入松·吹》by Suno 《一起去吃火锅》by Suno 【想和你说】 节目将在每周五上午十点准时上线,覆盖海内外各大音频平台。 在这里,你可以遇见更多样的FSCA Ins|X|Facebook 公众号|小红书|微博 欢迎向fscavics@163.com 投递平民艺术家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把Special Artists 带给世界。 如果你想和我们一起“思大千世界,讲中国故事”,欢迎添加负责人的微信bfsuwjp,加入全球新观察社群(添加微信时请注明“姓名+单位”) 出品: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 指导老师:王纪澎 总制作人:刘美辰 声音设计:刘美辰 视觉设计:刘英琮 刘敏怡 马晴儿 本期节目统筹:刘美辰 本期文案制作:谭成 赵诗彤 徐芮 孙妍 陈春晓 本期节目审核:纪依林、牟方婷、王海燕、沈梦婷 《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中国栏目 主持人:刘美辰 后期制作:刘美辰  中国运营组:林雨萌、曹格睿、刘敏仪、陈奕璇、陈沁妤 《Finding Special Chinese Artists》海外栏目 海外部部长:蒋黄英姿 主持人:徐楚棣 后期制作:朱雨姝 AIGC:NotebookLM 前期中英文审核制作:蔡一铭 英文音频内容审核:张小彤 海外运营组:蔡一铭、胡明珂、张镨予、李佳佳

    21 分鐘

簡介

「寻找Special中国艺术家」 是一档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青年国际传播工作室出品的文化探索类节目,由几位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背景、但有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赤子之心的大学生共同主持。我们在这里深耕于大地,聚焦于那些用心灵触碰生活、以平凡之身演绎非凡艺术的平民艺术家。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有趣的洞察、新颖的观点拓展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让生活灵气闪耀。海内外各大音频平台我们都在,欢迎订阅,让我们一起寻找Special Chinese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