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拧紧

Vol.113 对话胡泳:当技术改变人性,如何守住“理性的岛屿”

本期声音|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机器人会帮你养老吗?和人工智能聊天,和猫猫狗狗玩耍,能代替人的陪伴吗?为什么在新技术的承诺前,我们感到焦虑不安?

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回到母校,带着新问题对话曾经的老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作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学术引路人,胡老师仍持续关注着数字社会的变迁;去年,因《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 24 小时照护者》一文,许多人才了解到他切身地走入了对照护与养老的研究——而照护与养老,恰恰是这个技术狂热的社会尚未解决的难题。

在这场交谈中,胡泳回望了自己从“技术乐观主义者”到“批判现实主义者”的思想转变,并提出在变动中的三个锚点:身体、关系与环境。他提醒我们,对一波波浪潮保持敏感的同时,也要找到自己的“中间位置”。

这期对谈如同在风浪中,为我们标定出几座“理性的岛屿”,你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个可以停靠和发力的位置,重新思考我们与技术、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从相似的问题意识出发,今年单向街基金会发起“共同叙事”创作者支持计划,由重庆腾讯可持续发展基金会资助,单读作为战略协同伙伴参与运营。我们希望与胡泳等议题召集人一起,寻找看见科技作为关键变量对人类未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品申报截止 12 月 1 日,期待你以非虚构的方式,参与这次“共同叙事”。

|时间线|
05:27胡泳:大学不应该是象牙塔,应该是十字街头
14:05 为什么说技术能让人性发生迁移
17:18“新媒体这个词已经老了”
20:49 社会变化像钟摆,那什么东西稳居中间?
——具身性,努力让身体在场
——关系性,离开自身向外走
——回归环境,刨除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
30:14 从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到对技术持批判态度
暴论:《乔布斯是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罪人”》
39:22 “仅仅是看到他人的面孔,就能够唤起你自己的责任”
44:43 面对公众说话,“不要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53:58  媒体工作正在“社工化”?
56:07“共同叙事”创作者支持计划是什么?
59:12  在不确定的海洋中,建立一些理智的岛屿,也就够了
1:05:22  吴琦:身处激烈的现场,为什么国内对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发展不匹配?
胡泳: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有一种赶超逻辑,“大家都在不停地赶路”
1:13:50  复杂问题,需要“长形式”内容来处理

|工具箱|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螺丝在拧紧》,亨利·詹姆斯著
《众声喧哗》,胡泳著
《网络为王》,胡泳著
《全球开放互联网的歧途》,胡泳著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
《认知盈余》,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
《未来是湿的》,克莱·舍基著,胡泳、沈满琳译
《英国病人》,迈克尔·翁达杰著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

|本期封面|
摄影:吴琦

|关于「螺丝在拧紧」|

监制:彭倩媛
制作人:胡亚萍
编辑:菜市场
剪辑:椋生
视觉设计:李政坷
节目运营:刘雨萱
原创音乐:徐逍潇

实习生:王泓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