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钱品牌局

Vol.114 AI时代的用户洞察变革:品牌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性温度?

GPT-5 的正式发布如同一场技术地震,不仅重新定义了 AI 的能力边界,更给品牌用户洞察领域带来了颠覆性冲击。

当 AI 宣称能替代企业初中级调研分析工作、实现 “从大学生到博士级专家” 的能力跃迁时,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方式正面临重构。

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如何平衡 AI 的效率优势与人类的洞察深度,如何让用户洞察真正转化为商业增长动力,成为每个品牌必须直面的命题。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0:40 GPT5时代下,可能品牌还是要有以品牌为维度的方法论。

2:12 AI能帮品牌带来洞察客户的革命,可以需求,分解指令并变成可执行步骤。

5:07 AI在洞察行业革新:从数据采集到预测分析的全面升级

6:57 AI带来的是数据采集方面的革命,从问卷调查到多维度数据。

9:29 AI 洞察能够有一些预测性的洞察。

15:57 AI平权坦率讲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悖论。

19:43 AI 时代,需要使用者有很强的决策能力。

23:24 AI已经到来,用户的洞察回到一把手的工程。

27:55 AI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对具体的人的理解,创造性思维依旧欠缺。

一、GPT-5 的技术破壁:从 “工具” 到 “智能代理” 的进化

GPT-5 与前代 AI 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实现了从 “被动响应工具” 到 “主动执行代理” 的跨越。GPT-5 的核心突破是 “智能体能力的革命性升级”,这种升级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彻底改变了用户洞察的作业模式。

(1)任务拆解与全流程执行能力

传统 AI 工具往往局限于单一环节的辅助,例如数据整理或图表生成,而 GPT-5 能将复杂需求拆解为可执行的完整流程,它能自动完成数据抓取、趋势分析、视觉设计,甚至调用不同工具协同完成多领域知识复核”。

这种能力意味着,过去需要一个团队数周完成的调研项目,现在可能由 AI 在数小时内独立推进,其效率提升呈指数级增长。

更重要的是,GPT-5 的任务拆解并非机械分割,而是基于对需求的深层理解。例如当品牌提出 “提升 30-35 岁女性用户复购率” 的目标时,AI 会自动拆解为 “该群体消费频次数据抓取”“复购障碍因素分析”“竞品留存策略对比”“促销敏感度测试” 等子任务,并根据优先级有序推进,这种 “类人类思维” 的执行逻辑,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工具属性。

(2)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实时分析能力

在数据处理层面,GPT-5 打破了传统调研的 “抽样局限” 和 “形式壁垒”。过去,用户洞察依赖于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等方式,不仅样本量有限,且数据形式多为文字或数字;而 GPT-5 能同时处理图文、语音、视频甚至生物特征等多模态数据,实现 “全量数据覆盖”。

现在 AI 能捕捉社交媒体的评论情绪、电商平台的浏览轨迹、IoT 设备的使用习惯,甚至通过视频分析用户的微表情变化,这种全方位的数据采集,让品牌能看到更立体的用户画像。

同时,其实时分析能力彻底改变了洞察的时间维度。过去分析一个行业趋势需要数周到数月,现在 AI 能在数小时内完成实时数据流的处理。例如某饮料品牌在新品上市后,通过 GPT-5 实时追踪抖音、小红书的用户反馈,当天就能发现 “甜度偏高” 的共性评价,并迅速调整生产配方,这种 “即时响应” 机制,让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3)预测性洞察与因果推理能力

GPT-5 最具革命性的突破,在于其从 “描述过去” 转向 “预测未来” 的能力。传统调研多是对已发生行为的总结,例如 “上季度用户偏好分析”,而 AI 能通过算法模型对未来趋势进行预判,并量化不同干预措施的潜在影响。

AI 能构建事实场景与因果推理模型,直接推导出营销活动、价格调整对业务的结果,这种能力让品牌决策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预测驱动”。

以电商平台为例,通过 GPT-5 的预测模型,品牌可以模拟 “满减促销”“会员日活动”“新品捆绑销售” 等不同策略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影响,并得到具体的转化概率数据,从而选择最优方案。

二、行业重构:AI 带来的效率红利与隐性风险

GPT-5 的到来,正在重塑用户洞察行业的底层逻辑。一方面,它带来了效率革命和普惠性机会;另一方面,也暗藏着 “技术依赖”“数据表象” 等多重陷阱,品牌需要辩证看待其影响。

(1)效率革命:从 “精英专属” 到 “普惠能力”

AI 技术的普及,正在打破用户洞察的 “门槛壁垒”。过去,全面的市场调研是大企业的专属,中小企业因成本高昂(一份专业报告动辄数十万)而难以触及;而 GPT-5 的出现让洞察成本 “边际趋零”。这种普惠性,让中小企业也能拥有与行业巨头同台竞技的洞察能力。

具体而言,效率革命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时间成本的压缩,过去需要一个月的用户画像分析,现在 AI 几小时就能完成;二是人力成本的降低,初中级调研分析师的重复性工作(如数据录入、图表制作)可被 AI 替代;三是数据广度的拓展,中小企业也能获取全平台的用户数据,而不仅限于自身有限的客户资源。

(2)“AI 平权” 的悖论:工具平等≠能力平等

尽管 AI 降低了工具使用门槛,但 “人人都能做洞察” 的说法显然不成立。AI 是工具,但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 “提示词设计能力”“结果解读能力” 和 “决策转化能力”。

例如同样是分析 “Z 世代美妆消费趋势”,新手可能只会输入简单指令,得到泛泛而谈的报告;而专业人士会精准限定 “18-22 岁大学生群体”“一线城市”“社交媒体种草转化路径” 等条件,并对 AI 输出的 “成分党崛起” 结论进行二次验证,结合线下访谈发现 “他们更关注成分安全性而非复杂性”。

这种差异意味着,大公司凭借优质人才和成熟方法论,仍能构建 AI 时代的竞争壁垒,“AI 平权” 本质上是个伪命题。

(3)数据表象的陷阱:警惕 “跟着报告走” 的盲从

AI 处理的海量数据,往往是用户在平台上的 “即时反应”,而非深层需求,若盲目套用则会让品牌陷入跟风困境。

社交平台、交易平台的数据是‘此刻的表象’,基于这些形成的趋势报告,你直接拿来用,就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例如某茶饮品牌通过 AI 发现 “某网红元素流行”,便迅速推出同款产品,却因未察觉 “该元素仅在特定圈层短暂流行” 而滞销,这正是 “表象洞察” 的代价。

更危险的是,网络数据中存在大量 “虚假信号”,如水军评论、跟风打卡等,AI 虽能识别部分异常,但难以完全规避。

因此,品牌需要建立 “AI 分析 + 线下验证” 的双重机制,例如通过 AI 发现 “用户抱怨产品包装难拆” 后,亲自体验包装流程,确认是设计问题还是使用场景问题,避免被数据表象误导。

三、破局之道:构建 “人机协同” 的用户洞察新范式

GPT-5 时代,用户洞察的核心不是 “AI 替代人类”,而是 “人机协同”—— 让 AI 解决 80% 的基础工作,人类聚焦 20% 的关键判断。这种协同模式需要从组织架构、作业流程、能力体系三个层面进行重构。

(1)组织架构:回归 “一把手工程” 的顶层设计

“AI 时代,用户洞察变回一把手工程”。这并非否定基层团队的作用,而是因为高层的 “体感” 和决策力,是 AI 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一把手深度参与用户洞察时,能捕捉到数据之外的 “隐性需求”。

具体而言,一把手需要承担三个角色:一是 “洞察战略官”,明确用户洞察的核心目标(如 “提升用户终身价值” 而非 “短期销量”);二是 “跨部门协调者”,推动销售、产品、研发等部门共享用户数据,避免 AI 分析陷入 “数据孤岛”;三是 “最终决策者”,在 AI 提供的多种方案中,结合品牌定位和长期愿景做出选择。

(2)作业流程:从 “数据到决策” 的闭环体系

用户洞察的价值不在于报告本身,而在于转化为业务行动。因此,需要建立 “数据采集 - 分析洞察 - 决策执行 - 效果反馈” 的全闭环流程,其中 AI 和人类各司其职。

  • 数据采集层:AI 负责全量抓取多平台数据(如小红书的词云、抖音的行为轨迹、电商的交易记录),人类负责筛选数据真实性(例如识别水军评论、排除异常样本)。
  • 分析洞察层:AI 输出趋势报告和预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