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罗永浩对西贝预制菜的公开质疑,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引发餐饮行业舆论海啸。这场持续半月的风波,不仅让西贝的品牌信任度遭遇重创,更撕开了餐饮品牌在工业化扩张中的痛点。
从强势辩解,到开放后厨 “翻车”,到被动致歉,西贝的每一步应对都成为行业反思的样本,其背后暴露的问题与破局路径,值得所有餐饮品牌深思。
共谈嘉宾:
钱峻 — 营销科学艺术家 MSAI 联合主播/MSAI M360 创+平台创始人
杨志华 — 品牌实战派专家/钱钱品牌局 联合主播
莫胜晖-MSAI 营销科学家
Angela M360智库顾问
Kant M360智库副总
SHOWNOTES
0:56 预制菜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于企业是否从顾客感受出发。
2:05 西贝在扩张中忽视了品牌初衷和顾客感知。
4:22 西贝‘自家厨房’的品牌承诺与其实际操作之间的落差。
6:02 西贝事件时间线梳理:从罗永浩发难到舆论爆发。
9:28 开放后厨策略的反思与品牌透明度问题。
12:09 餐饮服务需要反复的耐心的解释,多角度的解释。
14:59 中央厨房是制作提供者的一个形式,和工厂是有区别的
18:41 第一代创业者的防御性姿态源于长期成功带来的自信与焦虑。
20:16 西贝高价策略背后的双重利润模式(门店+供应链)。
24:58 西贝流量危机中的转机与品牌重塑建议。
29:23 企业要重视消费者,要建立消费者互动机制。
30:08 企业要尊重媒体的能力,企业公关要有规划。
31:17 餐饮好像不是那么难的,老品牌要抓住关键点迭代自己。
一、风波复盘:一场 “反常识” 的危机应对闹剧
西贝预制菜风波的发酵,堪称餐饮界 “危机公关反面教材” 的典型案例。从事件爆发到后续发酵,西贝始终处于 “被动挨打” 的状态,每一次应对都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将矛盾推向新高度。
1. 导火索:质疑声中的 “强硬反击”
9 月 10 日,罗永浩在微博直指西贝 “全是预制菜,贵且难吃”,直接戳中消费者对餐饮品质与价格的敏感神经。此时西贝若能冷静倾听需求、解释情况,或许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但西贝的应对却充满 “对抗性”。
9 月 11 日,创始人贾国龙强势表态 “西贝 100% 没有预制菜,13 道菜全是现炒”,用绝对化表述激化矛盾,直接引发罗永浩 “悬赏 10 万征集证据” 的反击,将事件热度推向第一个高峰。
2. 转折点:开放后厨的 “自我暴露”
为证明 “无预制菜”,西贝于 9 月 12 日宣布开放 370 多家门店后厨,本想通过 “透明化” 挽回信任,却因准备不足沦为 “大型翻车现场”。
消费者发现门店使用的西兰花保质期长达 24 个月、黄鱼片 18 个月,还存在转基因油、厨师无证上岗等问题。
“一岁宝宝吃两岁西兰花,顾客是唯一‘现宰’的新鲜存在” 等调侃,成为公众嘲讽的焦点,彻底击穿西贝 “新鲜靠谱” 的品牌形象。
3. 收尾:迟来的致歉与二次反噬
在舆论压力下,西贝直到 9 月 15 日才发布致歉信,承认 “制作工艺与顾客期待有落差”,列出 9 道预制儿童餐并承诺更换非转基因油。
但风波并未就此结束 —— 贾国龙随后联合 27 家餐饮企业发声 “我们还在”,试图展现行业团结,却因未解决自身核心问题,引发公众 “避重就轻” 的二次质疑。
二、根源剖析:西贝危机背后的三大核心矛盾
西贝的风波并非偶然,而是企业在规模扩张、用户定位、品牌价值观上长期失衡的集中爆发。透过现象看本质,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
1. 用户视角缺失:企业诉求与消费者需求的严重错位
西贝最大的失误,在于始终站在 “企业端” 思考问题,而非 “消费者端” 解决问题。企业关注的是规模、资本诉求、工业化效率,消费者关心的是食材新鲜度、价格性价比、是否符合品牌承诺 —— 两者视角完全脱节。
- 早期西贝以 “自家厨房”“新鲜食材” 为核心卖点,吸引了大批忠实用户;但随着门店扩张至 300 多家、员工数万人,资本推动下的工业化改造逐渐偏离初心,24 个月保质期的预制菜与 “新鲜” 承诺形成巨大落差;
- 面对质疑,西贝反复争论 “是否属于预制菜”(甚至纠结国家法规定义),却回避消费者 “为什么吃不到新鲜食材”“高价是否合理” 的核心诉求 —— 这种 “自说自话” 的应对,只会让信任度持续流失。
西贝开放后厨更像临时补救,既未明确传达核心信息,又因准备不足暴露更多问题,本质是 “缺乏用户视角” 的必然结果。
2. 价格价值失衡:双重利润模式下的 “性价比陷阱”
消费者对西贝的不满,本质是 “高价预制菜” 带来的性价比失衡。西贝的价格问题早已存在,此次风波只是集中爆发:
- 价格持续上涨:一根羊棒骨从 100 出头涨至 200 元,一只包子售价 21 元,远超萨莉亚等同类餐饮品牌;
- 成本与定价脱节:西贝大量使用预制菜,成本远低于现制菜品,却未对应降低价格;更关键的是,西贝通过 “门店餐饮 + 自有供应链” 的双重利润模式盈利,这种 “两头盈利” 让消费者感受到 “被收割” 的不满;
- 定位误判:西贝近年将核心客群转向 “家庭用户”,认为家长对儿童餐价格不敏感,却忽视了家庭用户对 “食材安全新鲜” 的更高要求 ——24 个月的预制西兰花,恰好击中这一痛点,成为舆论爆发的导火索。
西贝的危机,更是品牌价值观缺失的体现。早期西贝凭借 “西北风味、新鲜靠谱” 建立品牌心智,但随着 “冲击 IPO”“冲击 100-200 亿市值” 的目标提上日程,品牌初心逐渐被资本诉求取代:
- 产品端:经典现制菜品(如功夫鱼)因 “难以标准化、保质期短” 被下架,取而代之的是易预制、易运输的窝窝头、奶酪饼,产品特色逐渐流失;
- 组织端:企业长期缺乏消费者互动机制,可能已经很久没有做过消费者调研了,创始人的 “强势性格” 取代了专业的公关体系,面对危机时情绪化发言,进一步激化矛盾;
- 传播端:忽视 “真诚沟通” 的品牌本质 —— 当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拍胸脯承诺” 远不如 “可视化供应链”“透明化制作” 更有说服力。
三、破局路径:餐饮老品牌如何接住 “泼天流量”?
尽管西贝陷入危机,但餐饮行业 “迭代快、调整易” 的特性,意味着其仍有转机。结合讨论中的行业建议,西贝若想重塑信任,需从三个维度发力:
1. 以 “透明化行动” 重建用户信任
信任的重建不能靠 “口头致歉”,而需 “实际行动”。针对家庭用户这一核心客群,西贝可推出具体举措:
- 打造 “可视化供应链”:定期举办 “食材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中央厨房与门店制作流程,直播儿童餐从食材采购到加工的完整过程,用 “看得见的新鲜” 替代 “看不见的承诺”;
- 明确预制菜标注:在菜单上清晰区分 “现制菜品” 与 “预制菜品”,标注预制菜的保质期、加工方式,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 优化价格体系:通过供应链成本管控,下调部分预制菜品价格,推出 “家庭实惠套餐”,缓解 “性价比失衡” 的问题 。
西贝的应对混乱,暴露了组织能力的不足。若想长期发展,需从 “创始人驱动” 转向 “体系驱动”:
- 引入实战派专家:更换过度依赖营销套路的代理公司,邀请餐饮行业资深人士,重构用户洞察、危机公关、媒体沟通体系;
- 建立危机预案机制:提前制定 “预制菜质疑”“价格投诉” 等常见问题的应对流程,避免创始人情绪化发言,用专业团队传递统一、真诚的品牌声音;
- 重启消费者调研:定期开展用户访谈、满意度调查,建立反馈通道,让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与服务改进 —— 毕竟 “消费者很聪明,很难伺候”,只有贴近需求才能留住用户。
短期的流量红利需要转化为长期的品牌价值,西贝需重新回归 “初心”:
- 明确品牌定位:放弃 “盲目冲击市值” 的短期目标,重新聚焦 “西北风味 + 家庭友好” 的核心定位,保留部分经典现制菜品(如功夫鱼),平衡工业化与特色化;
- 强化情感连接:推出周末家庭厨艺课堂、亲子聚餐活动,让 “家庭用户” 感受到 “真诚与温度”,而非单纯的 “高价儿童餐”;
- 借势流量转机:主动申请参与中小学学生餐竞标,通过 “安全、新鲜” 的餐
信息
- 节目
- 频率一周一更
- 发布时间2025年9月27日 UTC 12:15
- 长度34 分钟
- 单集1
- 分级儿童适宜